内家外家的说法,古来有之,只是不与拳术相关,而与佛门相关。佛门弟子 有所谓在家出家之说。佛家自称内家,佛学称作内学,佛典称作内典,佛家照例 称佛道以外的教派为外道,称沙门方外为外家。以此类推,佛家的拳术如少林拳 就称为内家拳,佛门以外的拳术如武当拳就被称作外家拳。这种分法实不是就 拳术本身划分的,是以佛门观点为基础的分法。也是最早关于内家外家的说法。
正式将武术分为内家外家两派的说法,始见于清初学者黄宗羲在《王征南 墓志铭》中所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 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这里正式提出的是内家拳的概 念,为有别于内家,故称内家以外为外家。于是“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的观 点开始风行于世,与上述佛学观点大相径庭。由于黄宗羲提出“内家主静,外家 主动”的特点和区别,就给人以内家重内功,外家重外功的现象。
后世有研究者认为,所谓内家拳,其功多不露外,专重于无形,其气充于中, 其力贯于外。以静为主,以动为奇。多暗手,少明手。多险招奇招,少猛招烈招。 伤人于不知,败敌于无形。
所谓外家拳,不是没有内在功夫,也不是一味讲究刚猛,也有柔和静,但是以 动为主,以静为辅。重攻少守,以动制静,以刚胜柔,以攻破守,以勇惊人,也能以 寡敌众,讲究力量和速度。
少林是外家拳的代表和旗帜,其法主于搏人,其劲刚猛硬脆,相传为达摩老 祖所创。梁武帝时,达摩老祖一苇渡江,止于嵩山少林寺,为中土佛教禅宗之祖。 禅宗不主张用文字传教,采取“壁观”“坐禅”的方法修道。传说达摩就曾“面壁 九年”。鉴于僧众坐禅过久便有精神萎靡、筋肉倦怠、健康衰退的趋势,达摩于 是创“罗汉十八手”和“易筋经”“洗髓经”内外功法,供僧众练习作强身之术。
罗汉十八手成为少林拳之基础。嗣后,宋太祖赵匡胤对此拳术研习甚深,并 创三十六长拳、六步拳等。后世称其为太祖长拳,或称其为太祖门。到金元时 代,有个觉远上人,剃度少林寺,得罗汉十八手,经变化增益十八手为七十二手。 化散式为整式,参互交错,尽其体用。后由李叟介绍结识白玉峰,同居于洛阳同 福禅寺,朝夕研讨,按照旧时宗法,复从七十二手增为一百七十三手,遂成少林绝 技。在此基础上,门人后学加以综合、接纳、充实,终繁衍成百余种门派,均以少 林为宗。少林拳之名,由此显著。
这白玉峰乃山西太原人,气功最精,尤长剑术。传下龙、虎、豹、蛇、鹤五拳, 专事练神、炼骨、练力、练气、练精,称之少林五峰或白玉峰五拳。
将觉远上人介绍给白玉峰的李叟,则传下大小洪拳,流传至陕、洛、川、楚 等地。
达摩所创之易筋经,分上下两卷,有内外功之别。内功主静,外功主动。现 在世间所传“韦陀献杵”等十二式易筋经为外功(动功),供锻炼体魄之用。以立 姿呼吸吐纳的三段功为内功(静功),供增长内力之用。另有《洗髓经》一部,据 说其徒慧可作为秘籍不宣,未传于世。
而内家拳的代表是武当拳派,祖师为张三丰。依少林拳派的说法,张三丰原 习武于少林寺,后隐于武当,潜心研究达摩之术若干年,得其玄奥,乃尽弃少林之 成法而以练气为主,学者蜂拥,遂成武当派。
另一说,张三丰为元末辽阳人。游宝鸡山,见三座山峰挺拔秀丽,因之号三 峰。明代洪武初召之入朝,路阻武当山,夜梦玄武大帝传与拳法,拂晓以之破敌, 故称其拳为“武当拳”“内家拳”。因“八门五步”为此拳要诀,故又称“十三式” “十三法,传人有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梨亭、莫谷生七 人,也就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武当“七侠”。此说当为“太极十三式”原始之 传说。
不管武当派是哪个张三丰所创,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武当道士。武 当武术理所当然属于道家武术。道家本就重视引导、吐纳、气功,重视动如蛟龙 行、静如蚕做茧,运行均匀、动静自如的运动,讲究擒扑封闭、以柔克刚、莫测端倪 的制敌原则。所以武当内家是以柔为主的拳法。
而少林的外家拳还分为南派和北派,也称之为南宗和北宗。初习入门,少林 南派重在站桩,称之为“地盆”或“地盘”,为使习武者下盘稳固如桩。少林北派 重在踢腿、控腿、遛腿诸法,使腿脚灵活如手。
少林南派拳术讲气催力刚,步稳身守,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助长动作 发力。传统南拳所需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少林北派架势 大、节奏快,讲究蹿奔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跌扑滚翻,演练时需要场地大, 有“拳打四方”的说法。
由于南派重拳,北派重腿,少林南派北派也便称为“南拳北腿” O
而在技击方面,北派尚长手,南派尚短手。长手贵力足,拳至敌伤;短手能自 顾,近敌而发。平时练习,非长手不能达气;对博时,非短手不足以自保。所以, 南派北派也互相借鉴交融,长短互用,刚柔相济。如今南拳也多见蹿蹦翻扑和多 种腿法,北腿也常见缠、推、格、别的细腻手法。
北派拳种至杂,如少林、查拳、华拳、洪拳、炮拳、弹腿、戳脚、翻子、迷踪、六 合、黑虎、梅花、罗汉、二郎……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拳拳种已极为丰富。现有南拳洪、刘、蔡、李、莫、蔡李 佛、侠家、白眉、男枝、虎鹤双形拳等多家,福建则有五祖、白鹤、咏春、太祖、罗汉 等多家,广西有周家、屠龙诸家,湖南有巫、洪、薛、岳四大家,湖北有洪、鱼、孙、 孔、岳、严、熊门以及水浒门、巫家艺各家,浙江有洪拳、黑虎、金刚多家拳术, 等等。
在拳种的发展上,又分为长拳和短拳两大类,主要区分在于长拳用柔,短拳 用刚。长拳招招呼应,绵绵不断,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活泼彪悍,其进也疾,其退 也疾,飘忽不定,人无从揣测,并能利用敌人罅隙而击,令其不能自顾。短拳出手 讲究距离短,发寸劲,直打直进,硬嗑硬搪,突起猛落,一招制敌。
就套路而言,长拳动作多,套路长,姿势舒展,动作灵活,讲究一寸长一寸强短拳动作少,套路短,姿势工整,简明活泼,讲究一寸短一寸险。
以弱胜强的“神拳”
内家拳法的三大代表拳种是太极、八卦和形意拳。近年来,以太极拳在国内 外最享盛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
内家拳法当中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太极拳,但太极拳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至今仍存在争议。太极拳较早为世人所知却和一段著名的武林传奇故事有关, 这个故事的名称叫偷拳,主角是一位叫杨露禅的拳师。
今天陈家沟还保留了当年杨露禅学拳的院落。据说当年杨露禅来陈家沟拜 师学艺,陈长兴起初并不愿意传授这一精妙的拳术,所以民间有杨露禅偷拳的说 法,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其实,凡是武学大家,在收徒时都格外谨慎,必须选择品德优秀、聪明伶俐的 徒弟来传授拳术。据说,陈长兴见杨露禅三下陈家沟拜师,决定考验一下他。有 一天,他约杨露禅到房顶的僻静处问话。杨露禅按时到达,陈长兴却静坐圈椅中 闭目养神,杨露禅毕恭毕敬直立等候,时过半日,陈长兴好像从熟睡中醒来,看到 杨露禅说:“时间不早了,明日再来。”这样的情形持续数日,他才被杨露禅学拳 的精神所感动,最终传授杨露禅全部拳法。三年后,陈长兴对杨露禅说:“你可 以回去了m这里已经再也没有你的对手了。”
一般认为杨露禅曾经三下陈家沟,每去一次学习一阵子。这说明内家拳,尤 其是太极拳的修炼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便你是非常聪明而又刻苦的人,也需要 有相当的悟性,以及老师给你不断“喂劲”。懂劲后才能愈练愈精,因此“懂劲” 是第一关。内家拳的神奇之处便在于,它看似没劲,速度又很慢,但却能打人,其 实它非常不容易练到那个境界。所以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
太极拳讲究方法巧、运用妙,两人交手熟练运用“黏、连、沾、随、不丢不顶”, 善用四两拨千斤之巧力。它的技法特点与其他武术外家功技法有明显区别。太 极拳不是用“绝对力量”“绝对速度”取胜,而是注重内功的凝聚。动中寓静、静 中寓动、柔中寓刚、刚中寓柔、阴阳相济,体内蕴藏着雄厚的暗功。动时则如脱缰 野马、下山猛虎,势不可当。这种动静互寓、刚柔相济的矛盾运用,是《易经》的 智慧结晶。
浏览1,0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