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并非所有的武术都是用于“攻击”和“杀人”的。大致而言,中国的武 术可分为两大种类:一是“能力素质”,二是“格斗击杀术”。这两者类似现代军 队中,士兵战斗素质训练和实战中的具体战术运用。
“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养生健身术;二是搏击技术。后 者也叫“以武会友”或“擂台比武”等,它展示武术家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主 要表现为力量、速度和准确性三个方面,在现代称为“散打”或“自由搏击”,并成 为体育竞技活动。根据武学理论可以分为“外家”和“内家”两个学派。
“格斗击杀”术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徒手格斗,二是武器格斗。徒手格斗按 其运用方式,可分为拳法、腿法、掌法、爪法、指法等,武器格斗又可分为手执短杆武 器(如短剑,匕首等),手执长杆武器(如枪、棍、戈、戟等),软兵器(如绳镖、流星锤 等),投射武器(如箭、镖、暗器等),以及一些奇门武器(如双截棍、七节鞭等)。
这两个方面的格斗术都是由“招式”或“套路”来体现。这是中国武学的基 本结构。此外,还有一些分类结构。我们以下作一个专门的叙述。“武艺”与“功夫”的缘起
武术缘起于狩猎和战争,在搏斗格杀中提炼了攻防技术,然而武术的发展脉 络有两条:军事中的实战技术逐渐总结提炼为“临阵武艺”,民间流传的拳法逐 渐演变为名目繁多的“日常武艺,今天的武术大多是后种武艺的延续,技击性 虽然仍是它的本质属性,但它的演练技巧(技法)则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武术套 路运动的技艺特性在于,从攻防中提炼了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把 格斗技术进行了再创造和升华。军事训练和实际战场上的搏斗格杀,在理论上 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一大流派——兵家。用现在 的话说,兵家就是一个国家从事军事国防专业研究的机构。
战争离不开专业人士,因此兵家在当时占有显赫地位。这一流派从名称就 可以看出其专注于军事方面,其他范围不仅包括对战略战术的研究,也包括日常 军事训练。它的代表人物——战国时代的吴起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训练了杰 出精锐步兵“魏武卒”,对其的要求几乎和考核“铁人三项”一样严格:手执长矛、 背负五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携带重量达五十余斤的军粮,连续急行军一百 里后仍然能保持体力并立即投入战斗的士兵,才能够成为武卒并享受优厚待遇。
兵家中包括了武术家,他们由于拥有专业的作战技巧和格斗术,在公元1世 纪被东汉时代的班固称为“兵技巧家”。较早记录武术技法的书籍是东汉班固 所著《汉书》。《汉书•艺文志》中的《兵技巧》中介绍了武术,共有13家199篇。 其中《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蒲苴子弋法四篇》是对汉代武艺的专门介绍。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专著原文都已失散,仅有篇目名称。但从标题来看,可以明 确判断是较早的武术技巧专著。
商周时期冶金技术成熟,金属兵器战具大量出现,包括戟在内的五种长兵器是 当时军队配备的常规武器。兴兵打仗也开始采用车战方式,这对士兵的武艺提出 了新的要求。首先从弓箭手发起进攻,待双方逼近,则挥舞矛戈殳戟近距离搏杀。 因此,驾车射箭技术,使用长兵器的力量和技巧都是士兵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武术渐渐脱离纯粹的军事范畴,被赋予更多道德教化内 容,成为一门“技艺”或“武艺”。
战国时代的山东曲阜县城一所学校的门口,一群学生正在练习射箭。当他 们的老师走出大门拿起弓箭时,立即引来许多百姓围观。这位身材高大的教师 就是孔子。孔子的学堂开设科目很是特别,不仅重视诗文写作,也注重武艺和艺 术教育,学校里教授六个科目,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六艺”。其 中有两项属于军事武艺内容:“射”是射箭技术,“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
古代文献记载或许会改变人们心中通常的孔子形象。司马迁《史记•孔子 世家》里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以西周的计算单位换 算,孔子的身高至少在190厘米以上。而孔子的膂力更是惊人,《列子•说符》 记载孔子的力量能举起都城大门的门闩。有人估计,大概相当于两三百斤的重 量。而孔子的射箭技术之高超也是完全有资格教导学生的,据说孔子的射术能 准确命中空中飞鸟。因此,当他给学生演示射箭技巧时,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 层,水泄不通。
在孔子看来,射箭不仅是武艺,还是培养礼仪品德的重要内容。《论语》里 孔子曾经说:“君子不会轻率与人争斗,如果一定要争个高下的话,那就射箭比 武吧。”双方先对立行礼,表示礼让,然后开始比赛,无论输赢结果如何,比赛结 束后两人对饮一杯酒以示礼貌。
孔子认为,君子之争,输得起比赢更重要,应始终保持人文礼仪和君子风度孔子寓礼于武的教育思想是汉字“武”的最佳阐释:因此说汉字“武”是会意字, 有“止”“戈”两部分组成,它的含义是停止争斗。
时光之轮向前运转,越过了战火频繁的三国魏晋南北朝和短暂的隋朝,直至 大唐盛世。通过这一时期石刻造像、兵器甲胄等出土文物,我们可以看到军事武 艺已得到长足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也许由于没有受到重视的缘故,导致武术 文献专著丧失无存,无迹可寻。
中国武术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么几项:一日套路,二 曰技法(或招法),三曰功夫。
套路有拳术、器械、对练。技法则是搏击术、擒拿术。功夫,狭义单指“内 功,,,,外功,,“软功”“硬功”等。功夫似乎是民间武术的专利,军事武术是不大重 视练这类功夫的,因为它耗时长,见效慢。
一般武术门派在传习程序上,大都先教套路,再传技法,最后传功夫,或称练书金隹:中国武术的精神世界“私功夫”。在练习指导方面,则依仗功理功法,循序渐进。
与套路、技法相较,功夫是高层次的,但从武术积极作用来讲,三者又是绝对 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区别如下。
套路的作用在古代便已明了,它的作用是“活动手足,勤惯肢体,此为初学 人艺之门”。因此“学拳要身法灵活,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 而其妙也,颠番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当知 斜闪”,最后达到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增强气力、体力,协调身体各部位动作的 目的。但套路终究是不实用的,因为它想事先安排好固定结构,动作要求规范到 位,弓是弓,马是马,拳是拳,掌是掌,或舒展或紧凑,或徐缓或快疾,一切按要求 演练。然而,实战中一切照搬套路中的动作,只会是挨打的架势。单纯把练拳式 套路当成武术之根本,那无疑是陷入武术认识的误区。
技法(招术),是制敌而不制于敌的方法,是搏击擒拿的技能技巧。无论哪 门哪派,无论是拆解套路还是单练散打,都是在传授这一技能技巧。武术的 “术”指的就是技法,武术的实用价值也就体现于此。有的门派根本没有套路, 从其本意来讲,则是为了更突出技法。
可是技法再有利于搏击,终究不能代替功夫。因为技法不精,交手时难以用 巧,岂不要受制于人?而功夫是练就的超人实力,既已练就,必定超过常人,即使 技法不巧,实力惊人,也便有了胜算。
功夫没有门派,只有种类的区别,并且各有侧重、大同小异而已。尤其是提 高个人能力素质的筑基功,诸如“桩功”“鼎功”“卷棒功”“沙袋功”“举石担” “抛 石锁”“抓坛子”“拧筷子”“踢木桩”“踢石墩”等,都差不多,都是为了锻炼指力、 腕力、臂力、腰力、腿力、膝力、脚力。拳家谓之“操手脚”,即指这类功夫。
上乘的专门功夫有软、硬、内、外四种。软功练柔劲阴功,硬功练刚劲阳功, 内功主练气,外功主练力。四种功夫又归为两类,一为自卫功夫,也就是抗击打 功夫,如“金钟罩”“铁布衫”“铁牛功” “蛤蟆功” o谓之“未学武艺,先学挨打”。 另一种为制人功夫,就是打人的功夫,如“一指金刚法”“铁臂功”“铁砂掌”“铁 扫帚功”等,讲究“不招不架,只是一下”。
功夫种类极多,《少林七十二艺》就记载了七十二种专门功夫,实际上,还远 不止这些。各门各派多选择突出本门特点的功夫操练,像少林正宗的“一指禅”“朱砂掌”,“戳脚翻子”的“铁腿功”,鹰爪门的“鹰爪功”,峨眉派的“功力掌”“童 子功”,武当派的“九宫桩”,梅花门的“梅花桩”,福建南拳的“铁头功”,自然门 的“提千斤”,三皇功门的“揭帝宫”,黑虎门的“夜行步”等。于内功也各有所重, 如少林的“易筋经”,“翻子”的“运掌八法”,“八极”的“行功法”。
浏览6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