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木、火、金、水、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 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大自然产生变化,它不但影 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得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而五行最完美的状态,则应当是 势均力敌的均衡。
(1)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代表生长、升发、 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
“金日从革”,意思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 特性;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 为肺。 ,
“水曰润下”,意思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 特性;代表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 人体为肾。
“土爰稼橘”,意思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 生化万物的特性;代表生化、承载、受纳等性
质,在人体为脾。
“火曰炎上”,意思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代表温热、升腾的功能,在 人体为心。
(2)五行相生相克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是因为金属熔化后成为液体状态;水生木,是因为水可养树,树为 木;木生火,是因为木柴可以生火煮饭;火生土,是因为物质燃烧后留有灰烬;土 生金,是因为金属物质皆产自地下土中。
金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是因为金属做成的刀器可以用来砍伐树木;木克土,是因为古人用 木制的工具耕种土地;土克水,是因为土可止水之流淌;水克火,是因为水能灭 火;火克金,是因为火能熔化金属。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人对朝代更替也有 五德终始的说法。即朝代更替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如伏羲氏木德T神 农氏火德一黄帝土德;或者周火德—秦水德—汉土德。一般而言,太子登基,则 顺五行相生之数;改朝换代,则顺五行相克之数。
(3)五行相见与相乘
金见金,木见木,水见水,火见火,土见土。
五行相见,一般可增加相见五行的势力,使其更旺盛。
五行相乘,也称五行亢乘,指克者对被克者克制太过而造成的失衡现象。 “乘”有以强凌弱、乘虚侵袭的意思。或者因为克者太强,或者因为被克者太弱, 皆会导致相乘的发生。例如,强木克土、木克弱土或强木克弱土,皆为相乘。
(4)五行相侮与反克
五行相侮也称为“五行反侮”,指被克者过于强盛而反克克者。打比方说, 主欺弱奴,为乘;奴欺主,为侮。一般克者过弱或被克者过强,皆会出现相侮的现 象。例如,弱木反受强土之反克,为强土侮弱木。
天下万物皆在生克之中达到动态平衡,生到极点或是克到极点都会向相反 的方向转化。例如: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上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 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 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散。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 火,火炎水热;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见销煤;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衰遇 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泄其势;强木得火,方化其顽;强火得 土,方止其焰;强土得金,方制其重。
中国武学理论中显然是引进了这一套学说体系,在不少的武术拳种以及格 斗技巧中,都运用了这些概念,如“五行拳”、形意拳的拳理;再如少林拳法中的
“闭五行”,就是讲究“闭己之五行,克人之五行”,做到武若相争,先闭五行,又称 达到四两拨千斤之高超武功的境地°
而《易经》中的八卦,古人认为是世界形成的最初八大元素,它们包罗天地 万象,也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规律,被称为“八经卦”。其形成解释如下:
太阳上面加一阳爻,便是乾卦;加一阴爻,则为兑卦。少阴下面加一阳爻,则 为离卦;加一阴爻则为震卦0少阳下面加一阳爻则为巽卦;加一阴爻则为坎卦。 太阴上面加一阳爻,则为艮卦;加一阴爻,则为坤卦。这样,乾一、兑二、离三、震 四、巽五、坎六、艮七、乾八,便是先天八卦的次序;天、泽、日(火)、雷、风、月 (水)、山、地,便是世界最初形成的八大元素。这种由三个爻象组成的八个卦 象,也称为八卦经。为了便于记忆,古人根据卦象的特点,还编成了《八卦取象 歌》(宋版《易经》第四首卦歌),即: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 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经卦有先后之别。先天八卦一般认为是伏羲所创,演绎的是世界初始的状 态。后天八卦主要用于后天诸事际关系的占验,相传为文王所创。这样,先天为 体,后天为用,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相辅相成,成为古人演绎天地造化的完美符号。
“八经卦”的学说直接衍生出武学产物,就是著名的拳种“八卦掌” □关于八 卦掌的起源,据考证为清代河北文安县人董海川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 启示,结合武术而创。董海川曾在清朝肃王府做拳师,故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带 流传。
八卦掌与其他武术拳种相比,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八卦掌的运动形式 可分为转圈和换式,这两种运动形式既有内在联系,而又明显不同;二是从外侧 向内中心攻击;三是八卦掌的功理是遵循道家的阴阳学说而创编的。而转圈的 含义就是根据《易经》的“太极八卦”图式来进行的。
八卦掌拳理是按八卦原理来解释动与静,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8个 字在人身体上的位置是:
乾:乾为天,有居上之象,故以头顶为乾;
坎:水有润下,腹下为坎;
艮:山有下覆,项为艮;
震:雷有如盂,臀为震;
巽:风有下断,双腿为巽;
离:火中有虚,前胸为离;
坤:地有六断,胯脚为坤;
兑:泽上缺,膀肩为兑(见八卦掌人体动静方位图)。
人在运动时或在技击中方位是随着动而 变化,随时寻找方向找出攻击对手的破绽,因 此攻击点也是在不停地变化着。而无论人怎 样变换位置或在动中寻找出击方向,其在人体 上的8个部位八卦原理始终是不变的。
按照八卦掌习武典籍,当人在练功时,他 的躯体是动的;在未换式或发力时是静的。这 个静是从动中产生出来的,是通过意念带动 的。例如在擒拿或反擒拿过程中,在未拿住对 手时是动的,而一旦将对手拿住,就是不动的, 就是瞬间的静,这个静也是从动中产生出来 的。这就是八卦掌的运动原理,它的运动从始 至终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此外,“八卦掌”的武功精髓在于它具有 独特的“八反”格斗技术。“八反”是八卦掌与 其他拳术相反的8种做法,唯八卦掌所独有,所以八卦掌也称为“八反掌法”。
一反——进步先进前步,退步先退后步。
二反——人则直步,出则弯步,跨则横步,回则倒步。
三反 人来攻则五花八门,我则静以待动。
四反 人拳打脚踢,我则穿掌掩肘。
五反 人使梢,我则使梢先使根(梢是手,根是肩)。
六反 人用拳变之拳,我则用直伸之掌。
七反 人回身才能对后,我则动步以按八方
八反一人挺身直进,我则掌到步随。
八卦掌的步法是制敌的战略。八卦掌的腰势是全身的主宰。八卦掌进攻用 掌,更先用肩(根),优先用步,实先用腰。八卦掌手法的根本是自己的动静变 化,可是手法的根本原在于腿,后在于手,实在于腰。
“百练不如一走,走为百练之祖。”八卦掌的“八反”是在走中产生,在动中运安隹中国武术的精神世界
用这格斗八法。称之为八卦掌“武功秘籍”的“36歌诀”和“48技法”,就是对这 种拳理的最高认知和研究成果。我们试举其中几个歌诀为例:
歌诀15
此掌与人大不同,未曾击西先声东。
指上打下鬼X莫测,卷球倒流更神通。
歌诀20
刚在先兮柔后藏,柔在先兮刚后张。
他人之柔腰与手,我则吸腰步稳扬。
歌诀27
刚柔相济是何言,刚柔相辅总无难。
刚柔当用乾坤手,掀天揭地海波澜。
歌诀36
用时最要是精神,精神焕发耳目真。
任凭他人飞燕手,蚁鸣我听龙虎吟。
可以看出,八卦掌之所以能和太极拳相匹敌,在武学造诣上与其难分伯仲, 是因为它吸取了《易经》太极八卦的原理,再加上对人体运动人体解剖的科学把 握以及独特的实践经验,它成了一种骁勇善战的武功技艺,要求习练者有较强的 心理素质。
浏览1,3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