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晋商票号的开始挤压镖局生存空间
山西票号的产生与镖局运现银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商业经营中流通货币量的增多和社会环境不安全的矛盾等诸多因素促使票号产生,而票号的产生 又极大地挤压了镖局的生存空间。
张正明在其所著《晋商兴衰史》中对票号产生的社会原因进行分析时说: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或票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开始主要承揽汇兑业务,后来 也进行存放款等业务。山西票号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具体来说 主要是:第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金融提出了新要求。第二,社会商品货 币经济已有所发展,对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第三,早期金融组织帐局、 钱庄的出现,为山西票号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第四,镖局运现已不能适应越来越扩大的货币交割需要。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由于商人异地采购业务的不断扩大,现银调动额数也越来越大,次数也越来越多,因此既安全又快速运现就成为一个突出问 题。镖局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应运而生的专门运现机构。所谓镖局,以“雇佣武艺高超的人,名为镖师傅,腰系镖囊,内装飞镖,手持长枪(长矛),于车上或驮轿上插一小旗,旗上写明师傅的姓,沿途强盗,看见标帜上的人,知为某人保镖,某归化城镖局来说,凡运往直隶的白银,路线是经平型关、骆驼峪,达平山、唐县; 运往山西的白银,由杀虎口,往雁门关,达祁县、太谷。但是镖局运现,随着社会的动荡,土匪四起,已不安全。因此,山西商人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靠镖局运现 确已远远不能适应业务发展要求,更何况镖局运现时间长、费用高,安全系数低。 在这种情况下,以经营汇兑为主的票号自然就应运而生了。
黄鉴晖在《山西票号史》中论述:国内国际贸易引起的货币流通中,我国自古以来,埠际间货币清算方式,一直沿袭着运送现银的方式。向社会提出改变起镖运现方式为汇兑方式的要求。并总结山西票号产生的客观条件时认为(1823年左右):第一,在中国工商业发展中遇到经营资本困难,即自有资本与经营所需资本不平衡的总矛盾中,商业信用的产生和商会票的流 通,为票号一开始经营票汇提供了可资遵循的经验。第二,由于商业信用的局限并 不能解决工商业经营资本的困难,因而在清雍正乾隆之际,中国产生了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业务的账局,又为票号经营存放款业务提供了经验。第三,乾隆后半期至嘉 庆年间,国内国际贸易的发展,引起埠际间货币流通量增大和频繁,依旧主要靠运 送现银来清算,费时耗资,运现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加上社会不安 定,运现存在着遗失的危险,工商业对改运现为汇兑的要求愈来愈强烈,促成了票 号的产生。第四,民信局从“嘉道年间”发生后,为商民通讯提供了便利,结束 了中国民间书信不通的历史,银行业经营埠间汇兑具备了客观条件。
1923年山西省商业专门学校编著的《晋商盛衰记》在论述票号起源时说:“清尔时,各省买卖货物,往来皆系现银。运输之际,少数由商人自行携带,多数则由镖号护送,故保镖事业,阙时甚盛,精拳术者,亦大有用。盖沿途 不靖,各商转运现银,时有被劫,虽有保镖武士,一遇多人,则寡不敌众,运输于 是不灵。夫银钱之收交,关于商业之信用,乃荏苻多盗,填塞路道,银钱之收交爽 期,商业之信用将堕,故为各商所深忧。而才智明敏之雷履泰,出乎其间,乃发明斯业(票号),为金融界开一新纪元焉。雷君时为日升昌是号之执事,慨运款之不便,悯多商之束手,遂创兴汇兑一法。凡往来银钱,无论大宗小款,皆揽收该铺, 代为收交。此响彼应,无需应现,祗烦一信之通、出纳不爽毫厘。且省路费,免转 运,防劫失,一举而三得焉。”
穆雯英在《晋商史料研究》中论述山西票号产生的条件时说:首先,商品流 通量和货币流通量的继续扩大,货币资本在城镇间调拨日益困难,商业兼营汇票与 现金和商业兼营汇票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了。其次,民间邮递组织的出现。其三,起 镖运现不仅费时耗资,而且路途遗失危险增加,工商业对运现有所顾虑。起镖运现 的货币清算制度,在我国长期的延续,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又与国内 社会秩序安定有关。
王尔敏也在《明清社会文化生态》说;“镖局不仅收费高昂,加以镖局龙蛇杂 处,'失镖’情事时有所闻,这不是银主所能高枕无忧的事,因而启发了山西商人 的一项专利:创立票号,代客汇解。”
对上述诸多观点进行分析认为,票号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但其中有一点原因非常重要,就是镖局运现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社会治安的不 安定使镖局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商业发展步伐又快,山西商人看到了影响商业发 展的瓶颈,发明了票号,只需一人带一张纸,就可以走遍天下去经商。既没有大批 金银运输的舟车劳顿,更没有大张其鼓运输的招摇过市,安全性提高了,周转速度 加快了,运输成本降低了,这些镖局不能解决的问题票号全部迎刃而解了,镖局经 营中最重要、最赢利的金银长途运输业务被票号夺去了,晋商票号的开办客观上挤 压了镖局本就举步维艰的生存空间。
三、洋胞、洋枪等热兵器的大量使用挤压y镖局的技市优势
前文已述,镖局是以武术为生存的基本手段,虽说镖局走镖和坐镖之时,大多数时凭借名声、口才、社会关系等手段来对付各种盗匪。但支持前面手段的是武术 技术,三寸不烂之舌能将对手说服,但一旦话不投机,就必须动手见真章,而且对 方是前来抢劫的盗匪,目的明确,如不是惧你的真功夫,才不会听你说什么,早动 手抢了。所以武术技术实际上是镖局生存的最重要手段。
从李尧臣在《保镖生活》中的描述可知,一个成功的镖师需要掌握大量的武 术技艺,先练拳术,后练六合刀,随后又练大枪,一十八般武艺,以后又练水上的 功夫,水里得使短家伙,分水揽、雁月刺、峨嵋刺、梅花状元笔之类,学了不少, 水陆功夫学会了,就学使暗器,紧背花装弩、飞蝗石子。学会了软硬功夫,还得练 飞檐走壁,蹿房越脊。学会了飞行本领,还要练马上的功夫。古来作战,有车战、 水战、步战、马战。这么多需要学的武术技术使一个镖师的培养成本很高,时间很 长。镖师也才能对盗匪产生较大的威慑力,无论是专业盗匪、职业盗匪,还是业余 盗匪,都对镖师经过数年、数十年苦练才练成的技术惧怕三分,尤其是大量的业余 盗匪,镖局的武术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但这个技术优势随着洋炮、洋枪的大量出现而迅速被挤压,数十年苦练的武术 技术抵不过一颗子弹,而要练成将一颗子弹准确地打入对手心脏,只需练习三个月或更短,这对盗匪和镖师是同等的时间,镖局生存的技术优势就这样被迅速压缩到 三个月内,大量的业余盗匪经过短期练习迅速升级的专业盗匪或职业盗匪,镖局生 存路上的艰险多了好多倍。镖师对此只能是无可奈何,老舍在其小说《断魂枪》 中对镖师空有一副好武艺却无处可用的凄凉心情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夜静人稀, 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 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赵映林在其作《民初北京的镖局》中写到:“随着科技的进步,枪炮的出现,镖局只能堂堂皇皇地敞开门面招揽生意,自然比不上盗贼可以在黑市买得枪械的方便,一消一长,盗贼虽未绝迹,镖局却已没落。所以, 当时一位叫邓剑娥的女镖师,虽有一身武艺却不得不感叹到:’火器盛行,武技渐 细矣。盗之器械,皆视我为精,今唯以情谊名誉羁之耳。邓剑娥的父亲邓魁亦是 清末一位名镖师,走镖之时为盗贼冷枪所击毙,邓魁死后,邓家镖局就先于会友镖 局关门大吉了。”
枪炮的大量使用,使镖局实际失去了生存中最重要的技术优势,著名镖师、一 代大侠王五就死于枪炮之下。没了优势,镖局生存也就艰难多了。
四、铁路、大型轮船的开通对镖局生存产生一定影响
现有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轮船的开通对镖局生存形成了一定有影响,甚至 有观点说形成致命影响,笔者对此观点进行了一定的考证。
在票号产生之后,镖局走镖业务由原来的信镖、票镖、银镖、粮镖、物镖、人 身镖六类变成了以银镖为主,其他生意都已经一落千丈了,实际上镖局走镖已经有 变成票号的附属机构之势。而且镖局走镖是清代资金运输中的主要手段,所以镖局 走镖遍布全国各城市和乡村。直至镖局灭亡,铁路、大型轮船等设施在我国也还只 是在部分大城市间开通,并未普及到小城市和农村。另外,对镖局走镖的史料查找 虽然困难,但也有一些收获,但其中未见一条镖局通过铁路、大型轮船进行走镖的 史料也使镖局与铁路、大型轮船结合的可能性很低。
随着社会治安的日益恶化,镖局走镖受到了影响,但同时镖局坐镖业务却有上 升之势,护院、坐店、守夜成为镖局另一项工作重点,尤其是农村也兴起了护院 热。这是一项与铁路、大型轮船无关的生意。
因此,笔者认为铁路、轮船的开通可能会对镖局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主要影 响是由于铁路、轮船的开通使清代商业经营,尤其是晋商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商战中的失败累及镖局,对镖局生意产生影响。但铁路、轮船的开通致使道路安全 性、运输快捷性和运送大宗化等原因对镖局生意必然会影响,但形成致命影响的论 断尚显武断,仍需一定的的论据加以证实。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继续探讨。
浏览9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