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讲“气与力合工是指内意、内气、内劲与外意、 外气、外力相合的运用,也是形意拳内三合之体现。内意为 之意念,外意为之迹象,内气为之营气,外气为之卫气,内 劲为脉中之气血所生,外力为脉外之气血所生。内动为外动 (指形体)之源,外动为内动之效。内动必须通过外动之体现, 方能成其拳术合道、体用合一,“形受形攻而形伤,扑之于地。”神攻、气攻是内在的体 现,形攻则是外部形体之运用,也是意、气、功、法的综合 运用。无意则气无所领,无气则力无所托,无功则不足以抗 衡,无法则不足以取胜于人,形意拳术,自始至终,不外乎意、气、功、法之运用。 气与力合,必铸形于外,成为十四打法之技击运劭,如果对 方一旦被我方击中,必然扑之于地,故有身残、亡命之忧, 这就是形受形攻必伤其身的道理,什么是手与足合,手与足合劲与形,相配动转不离分,手足相合出巧步, 弟兄二人常相跟,手与足合,不仅是要有外形上的相合,而更主要的是要 有劲力上的相合。“外不顺则内不和,步一乱则拳必慢”手 到足不到则枉然,足到手不到也枉然工 所以手足四肢,必须 从外形上要互相配合一致,劲力上也要相合一致,才能使手 足出入变化常相跟,劲气力量不分散,动转灵活而沉稳,保 住重心永不丢。否则,手足分离,劲力分散,不但会失掉防 守和进攻的主动权,而且有一败涂地之危险。
在手与足合之中,除了上述所说的以外,还应该做到两 手的相合,两足的相合,左手与右足、右手与左足的相合。 两手之相合,主要是磨胫磨劲和内在劲力的相合。两手的互相 磨擦,能使上体发出整劲两手内在劲力的相合,能使劲气力 量合而不散两足相合,是在后足进步时要与前足相磨而出, 在落步时前踏后蹬,前钻后撑,才能发出下体的整劲,在定步 时,要前虚后实,前三后七,前顺后横,前弧后圆,才能稳 固而灵敏。总之,当发放劲力时,上下相合、手足相合即可 发出全体之合劲来“左手与右足相合,右手与左足相合,主 要是求其不栽不仰,不偏不离,保持中正,前手与后足相合, 主要是求其劲力的顺发,并取其锐利无比、轻劲省力、三节 合一之妙。所以说手足相合能求得巧步和巧劲。什么是时与膝合关于肘与膝合.不仅是左肘与左膝,右肘与右膝之间的 相合,同时还要有左肘与右膝、右肘与左膝之间的相合,以 及两处之间、两膝之间的相合。手与足合出巧步,肘与膝合变化灵,这就是手与足合、 肘与膝合所追求的目的。因为人身之劲气,是发之于根节,变 化于中节,运之于梢节的。根节是劲气的发源之渊,中节是 劲气的转换之处,梢节悬劲气的运达之点,所以说唯有肘和 膝这两个中节的相合,才能使身体动转灵活、变化敏捷。两肘之间的相合,一方面是求其两肘磨肋,磨胫磨劲, 发出全身之劲,以及身躯左右转抖的劲;另一方面是两肘都要有沉堕之劲及裹合之劲。两肘向下沉堕,才能不使中节空 而节节空(指上肢)。两肘有向内的裹合劲,才能不使劲力向 外分散。两膝之间的相合,一是为了取其稳固根基、增大下肢的 支撑力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形成放裆和散裆。左肘与左膝、右肘与右膝相合,主要是求其上下相随, 并发出冲击之合力和易于变化、进退。左肘与右膝、右肘与左膝之间的相合,主要是在发劲时 能使前肘与后膝发出相合之顺劲,另外也可以使左右横向得 以稳固。总而言之,前肘与后膝相合,是为了催发劲力,并得以 横向平稳;前肘与前膝、后肘与后膝相合,是为了求其变化 灵敏。
什么是肩与腭合肩为上肢之根节,胯为下肢之根节。左肩与左胯、右肩 与右胯之相合和左肩与右胯、右肩与左胯之相合,才能根连 根而坚如泰山,不使重心偏移,所以说“肩与胯合根基稳工总之,在六合之中,除了手足、肘膝、肩胯的左右、上 下、前后之相合以外,还应有眼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 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皮合,肾与骨合 等,总是一动无不动,一合无不合,分而言之为诸合,合而 言之总为一合。七拳,这里包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头、肩、肘、手、 胯(包括臀部)、膝、足之七拳,二是指在打法上的七拳,即:地 打为一拳,后打为一拳,上打为一拳,下打为一拳,中打为 一拳,左打为一拳,右打为一拳,共为七拳。七拳之用,主要是指在技击搏斗中,对于不同方向、不 同位置,采用各种不同的打法。例如,劈拳的运用,主要是 以打为主,以发为辅。在打法中主要有:上劈头面部,下劈 腿腕部,左劈右劈腰肋部,前劈心胸部,后劈肾脏部,斜劈颈 项部。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无有不打。所以说:缶一拳进七 拳紧相连"既包括头肩肘手胯膝足的连进连击,同时也包括上下左右前后中的连攻连打。七进,一为头进,头为六阳之首,乃一身之主宰。五脏 六腑、四肢百骸,凡一动一进,均不可脱禽头进,故身进头 不可不进。二为膊进,膊是指肩后之肩胛骨,“手为先行,根基在 膊,膊不进而手不前工故上肢欲进,膊必须进,膊进可催 膀,使劲力贯通上肢。三为腰进,腰为主宰,转抖在尾,是全体的发劲之源, 故腰不挺,则气馁不实。腰不进、则力不生,腰不挺、则劲 力不出,故腰尤贵乎进。四为步进,变通在心.灵机于顶,进退反侧在步。无论 七拳或十四打法,其步均为之主宰,况“意贯周身,运动在 步,步不进则意瞠然无能为以施展,因此,上欲动必下为 随,下欲动而上为领,故步也贵在乎进。五为左进,与人交手,三角而站,若欲上右,必先进左, 阴阳互为,拳之妙用。六为右进,若站其右,侧身而立,欲上左手,必先进右, 以右为虚,以左为实,先出为阳、为引,后者为阴、为攻。 乃是阴手打人、阳手问路之术。七为全进,一旦要进,须是全体俱无丝毫抽扯游移之形 上下内外,头身手足,要全力以赴,一言其进,不可有一不 进 一言其退,不可有一不收 一言其起,不可有一不起; 一言其落,不可有一不落,总要使全体一贯,相合为一,方 为之真进。
八字包括顶、扣、圆、毒、抱、垂、曲、挺。在八字之 中,每字又各含有三个意思,合为二十四项要领,成为形意 功法中之宗旨。八字二十四法,既是形意拳桩功中的要求,也是在技击 搏斗中的要领。三顶,即头要前顶,手要前顶,舌要前顶,谓之三顶。 头之前顶,是指头部上额的天庭部位要有前顶之劲,手之前 顶,是要在掌心含和腕部塌的要领中,指部的中节要有前顶 之劲,更主要的是掌根之小田部之高骨(即靠小指一侧掌根部 的腕骨)要向前顶,才能既增大手部的劲力,又获得伸筋拔力 之妙舌头前顶,要有催齿之功(参阅前文兀除了以上三顶以外,在发劲和运用时,还应有膝的前顶 和百会穴的上顶(爆发寸劲时)。百会穴在平时的练习中,只 能虚领而不可顶实,但在爆发劲力时,百会穴一定要向上顶 实。头不顶则项不竖,项不起则脊不拔,故在发劲时,头顶 心也贵乎顶。膝顶,在技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膝不顶则步必空, 膝若前顶,才能使足底生根。加大踏劲和钻劲,并起到排除 障碍、开拓前进之道路、拔掉对方之根节的作用。所以在发 放爆发劲力时,膝关节必须要有前顶之寸劲。但是,前膝和 百会的顶劲,只限于一瞬间的爆发劲力中,劲力发放后必须 立即恢复原形°否则,百会常顶,会使头晕、耳鸣、目赤' 眼花;膝部常顶,会造成前栽或双重之弊。
浏览8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