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打坐一
王重阳云:“坐久则身劳,既不合理,又反成病。但心不着物,又得 不动,此是真定正基。用此为定,心气调和,久益轻爽。以此为念,则邪 正可知。若能心起皆灭,永断觉知,入于忘定。倘任心所起,一无收制, 则与凡夫原来不别。若惟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 误耳。若遍行诸事,言心无所染,于言甚善,于行极非。真学之流,特宜 戒此。今则息妄而不灭照,守静而不着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见。事或有 疑,且任思量,令事得济,所疑复悟,此亦生慧正根。悟已则止,必莫有 思。思则以智害性,为子伤本。虽骋一时之俊,终亏万代之业。一切烦邪 乱想,随觉即除。若闻毁誉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受之则心满, 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见闻,如不见闻,即是非、善恶不入于心。心不受 外,名曰虚心。心不遂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道自来居。”
论虚心二
经曰:人能虚心,虚非欲道,道自归之。内心既无住着,外行亦无所 为。非净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挠。实则顺中为常, 权则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为不 著,终非真学。何耶?心如眼,纤毫入眼,眼即不安。小事关心,心必动乱。 既有动病,难入定门。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难得定。有如 良田,荆棘不除,嘉禾不茂。爱欲思虑,是心荆棘,若不剪除,定慧不生。 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 随起随灭,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论昼夜,行住坐卧,及应 事接物,当须作意安之。若未得安,即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安闲,即 堪自乐,渐渐驯狎,惟益清远。且牛马家畜也,放纵不收,犹自生梗,不 受驾御;鹰鹘野鸟,为人羁戏,终日在手,自然调熟。心亦如是,若纵任 不收,惟益粗疏,何能观妙。
论不染三
或曰:夫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 时而不寂。今独避动而取安,离动而求定。劳于控制,乃有动静。一心滞 于住守,是成取舍,两病都未觉。其外执,而谓道之阶要,何其谬耶?答 曰:总物而称大,通物之谓道,在物而不染,处事而不乱,真为大矣,实 为妙矣。然吾子之见有所未明,何者?子徒见贝锦之辉煌,未晓如抽之素 丝。才闻鹤鸣之冲天,诅识先资于谷食。蔽日之无 起于毫末。神凝至圣, 积习而成。今徒知言圣人之德,而不知圣人之所以德也。
论简事四
修道之人,莫若简事。知其闭要,识其轻重,明其去取。非要非重, 皆应绝之。犹人食有酒肉,衣有罗绮,身有名位,财有金玉,此皆情欲之 余好,非益生之良药。众皆徇之而自致亡败,何迷之甚也。
论真观五
夫真观者,智士之先觉,能人之善察也。一食一寐,俱为损益之源; 一行一言,堪作祸福之本。巧持其末,不若拙守其本。观本知末,又非躁 竞之情。收心简事,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可观妙。然修道之身,必资 衣食。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须当虚襟以受之,明目而当之。勿以为妨,心生烦躁。若因事烦躁,心病己动,何名安心?夫人事衣食,我之 船舫也,欲渡于海,必资船舫。因何未度,先废衣食。虚幻实不足营为, 然出离虚幻,未能遽绝。虽有营求,莫生得失之心。有事无事,心常安泰, 与物同求不同贪,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迹每同人,心常异俗。此言行之宗要,可力为之。
论泰定六
泰定者,出俗之极也,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形如 槁木,心若死灰,无取无舍,寂灭之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 定。庄子曰:“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宇,心也。天光,慧也。心为道 之区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是人有,故曰天光。但 以贪爱浊乱,遂至昏迷,性迷则慧不生。慧既生矣,宝而怀之,勿以多知 而伤于定。非生慧难,慧而不用难。自古忘形者众,忘名者寡。慧而不用, 是忘名也,天下希及之,故为难。贵能不骄,富能不奢,为无俗过,故得 长守富贵。定而不动,慧而不用,故得深证真常。庄子曰:知道易,勿言 难。知而不言所以天,知而言之所以人,古之人天而不人。又曰:古之治 道者,以恬养智,智生而无以智为也,谓之以智养恬,智与恬交相养,而 和理出其本性也。恬智,则定慧也。和理,则道德也。有智不用而安且恬, 积而久之,自成道德。自然震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不惧,视名利如 过隙,知生死如溃瘤。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心之虚妙,不可思议。
论得道七
夫道者,神异之事,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 知其然而然。至圣得之于古,妙法传之于今。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随 道通,与神合一,谓之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以道通,故无生死。 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气,所以踏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 在己,出入无间。身为泽质,犹至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生神经》 云:身神并一,则为真身。又《西升经》云:形神合同,故能长久。然虚 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惟及于心。被形者,神人也。及 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何者?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初得小慧, 悦而多辩,神气漏泄,无灵光润身,遂至早终,道故难备。经云尸解,此 之谓也。是故大人,舍光藏辉,以斯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 合,谓之得道。经云: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 怀道,形骸以之永固。资熏日久,变质同神。炼形入微,与道冥一。智照 无边,形超靡极。总色空而为用,舍造化以成功。真应无方,其惟道德。
坐忘枢翼八
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无以干心,然后内观正觉。 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灭,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 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惟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 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此法玄妙,利益甚深。自非夙有道缘, 信心无二者不能。若有心倾至道,信心坚切,先受三戒,依戒修行,敬终 如始,乃得真道。其三戒者:一曰简缘,二曰除欲,三曰静心。勤行此三 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经曰:“人能常清净,天地悉 皆归。”由此言之,简要之法,可不信哉?然则凡心躁竞,其来固久,依 戒息心,其事甚难。或息之而不得,或暂停而旋失,去留交战,百体流汗。 久久行持,乃得调熟。莫以暂收不得,遂废千生之业。少得静己,则于行 住坐卧之时,涉事喧闹之所,皆须作意安之。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 处喧,其志惟一。若束心太急,则又成疾气,发狂痴,是其候也。心若不 动,又须放任宽急得中,常自调适,制而无着,放而不逸,处喧无恶,涉 事无恼,此真定也。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动,故来就喧。
坐忘铭九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 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 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 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 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 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论终十
重阳祖曰: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着空, 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张三丰曰:此王重阳祖师十论也。无极.大道,尽寓其中。空青洞天, 向多有仙真来游。遗留丹诀道言以去者,此亦度人觉世之心。重阳祖师之 十论,亦本斯旨也。山中人得此训言,又何必另寻瑶草,别采仙花,即此 是长生药、不老丹也。恭录之,以示后之好道者。
浏览6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