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边裁判员:
1.边裁判员做的临场得分记录往往是决定胜负的依据,但 边裁判员的记分应以主裁判员的判断为准。比赛中主裁判员未 发出中断比赛的口令则是对运动员继续使用动作的认可,边裁 判员应根据规则中对得分的规定进行准确记录。反之,主裁判 员发出“暂停” 口令,边裁判员应根据主裁判的裁决结果记分, 不可违背其裁决而做出相反的记录。当然,主裁判员因某种原 因不能及时进行裁判时,边裁判可根据目击情况提醒主裁判员, 以便他作出准确的裁决。如红方将黑方摔下台,红方腿、身体 其他部分均在台上面,两手下垂,主裁判员看不清红方是否手 触地,边裁判员应主动将目击情况告诉主裁判员。
2.边裁判员应熟记规则中的得分标准,不能得1分记2 分。牢记得1分、得2分,得3分和不得分的条文。
3.边裁判员应熟练掌握记录双方运动员得分的技巧。不能 偏记一方,漏记另一方。要学会“目观场上,分记纸上”的方 法。要熟悉劝告符号“△”、警告符号“X”、取消比赛资格符 号“软和消极符号7”。
4.边裁判员对“连续进攻”“连击头部”“主动倒地”“提腿 防守” “相互搂摔”等常见技术动作应加深理解,统一标准,以 便准确记分。
为此,边裁判员要掌握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得分部位:是指运动员击中后要根据相应标准给予 记分的部位。头部,是指除了后脑以外的面部和头两侧的部位。 躯干,是指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大腿,是指毓关节以下、 膝关节以上,包括臀部在内的部位。小腿,是指膝关节以下、踝 关节以上的部位。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的肩部、上肢、脚跟、脚掌与脚背,既. 不是禁击部位,也不是得分部位,击中后既不能判犯规,也不 能判得分。由于肩部与胸、背连接,腰部与臀部连接,运动员 击中在连接部位,很难判定准确。为了方便裁判,统一尺度,按 照“方法清楚,击中明显”的原则,靠下不靠上。击中在肩部 与胸、背的连接部位不得分,击中在腰部与臀部的连接部位得 i分0
第二,击中:是指运动员使用方法,打中对方后产生相应 效果的一种标志。运动员在比赛中,只要击中对方,就应该按 照有关的判罚标准进行处理。经过多年比赛实践的总结,击中 的标准应该确定在最佳效果的最佳状态。
(1)看位移。击中头部、躯干,必须造成对方制动、震动、 晃动、后退等位移现象。制动,是指运动员在向前运动的过程 中,受到打击时造成中途停顿的现象。震动,是指对方攻击力 量大,遭受沉重打击,而造成的一种感觉现象0晃动,是指前后或者左右来回移动的现象。
(2)听声音。击中臀部以下的部位,不容易造成位移。但 必须是方法清楚、动作规范、击中明显,从而造成发出清脆或 沉闷的动作击打响声。
(3)看防守。被击中者,对于对方的攻击动作没有任何相 应的防守动作;或者有防守动作,但击中在先,防守在后,完 全没有防住。
符合上述三条标准,就是击中。否则,就是方法不清楚,效 果不明显。每一个台下裁判员都必须按照统一尺度记分,才能 将误差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三,方法不清楚、效果不明显:是指运动员完成动作的 质量和动作所产生的效果两个方面,均不符合击中的要求。运 动员使用方法进攻,动作完成的质量有较大的差别。有的进攻 时机掌握不好,自己处于被动状态,勉强出拳、起腿,由于方 向、距离、角度掌握不好,动作歪歪扭扭,两者虽然勉强打中 了对方,但没有造成任何效果。
运动员使用方法进攻,动作质量完成得较好,但对方防守 比较灵活,或闪或退,在闪躲的过程中有轻微的击打接触;或 者采用了相应的抱防动作,但腿法、拳法有轻微的击打接触,却 没有产生“击中”应有的效果。似打非打、似中非中,动作一 擦而过,难以区分是否击中得分部位。因角度不同,不能看清 楚是否击中。上述的一些类似情况,均可以用*方法不清楚,效果不明显”来进行处理
第四,抱缠时击中对方:是指运动员在抱住后或互相搂摔 的过程中击打对方的行为。竞赛规则规定抱缠时击中对方不得 分,其目的是为了使拳法、腿法、摔法技术在比赛中能做到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限制性措施。
因为运动员使用摔法将对方摔倒的运动轨迹较长,而拳法的运动轨迹较短,被摔的运动员从失去重心到倒地的过程中,完 全能够用摔法连续击打对方,如果抱缠时击中对方得分,运动员就很难采用近身的摔法。
深入理解竞赛规则条文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正确地掌握裁 判尺度。关键看双方是否已经抱住。如果一方准备使用摔法去 抱对方,但还没有抱住的瞬间,对方反击,如击中,应该得分。 或者抱住对方后,对方已经挣脱的瞬间用拳法或腿法反击,如 果击中,也应该得分。
第五,互打互踢:是指运动员在没有抱缠的情况下,用拳 法、腿法相互之间的进攻。在比赛中互打互踢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1)互击次数对等而分值不对等的互打互踢。你打我一拳, 我还你一拳,你踢我一腿,我还你一腿,你可能用的是3分动 作,我可能用的是2分动作,你可能击中的是得2分的部位,我 可能击中的是得1分的部位。
(2)互击次数与分值不对等的互打互踢。你可能连续击中 了我两拳,我马上还你一拳或一腿,也就是说在一次互相进攻 还击的回合中,你可能击中了我两三次,我还击了一两次。
(3)互击次数与分值对等的互打互踢。在一个回合的互相 进攻中,双方互击的次数和动作的相应得分都是对等的。
在一次连续的相互进攻中,互相击中对方有效部位作不得 分处理。但在该次连续进攻中首先击中对方和结束前的最后一 次击中对方例外,应按规定记分。
第六,消极3秒:是指运动员使用主动倒地动作躺在地上 的时间超过3秒钟。造成运动员不能迅速站立的主要原因有:
(1)主动倒地动作不合理。完成主动倒地动作后身体完全 卧倒在擂台上,失去了顺势站立的动作连贯性而延误了时间。做 前后扫腿、下肢错误地折叠在一起,或坐或躺在擂台上,需要将腿抽出后才能起立而延误了时间。
(2)为对方所迫不能起立。由于使用主动倒地动作的时机 掌握不好,或者对方反应较快,躲闪之后马上反击,如果此时 起立,容易被对方击中,只有躺在擂台上,用腿法阻挡对方的反击。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无论任何原因,使用主动倒地动作进 攻后,只要没有将对方击倒,而自己又不能迅速站立,躺在地 上的时间超过了 3秒,就必须判主动倒地者“消极3秒”,对方得1分。
第七,双方倒地:是指比赛的双方运动员,两脚以外的身 体任何部位均接触了台面。在比赛中双方倒地主要有两种表现 形式:
(1)两人在抱摔的过程中,一方使用摔法,另一方防摔或 反摔,由于相互作用的结果,以致双方均失去重心,倒在擂台 上时很难分出先后,称为同时倒地。
(2)使用摔法时,两人抱在一起不能脱离,一方先失去重 心,在倒地的过程中将对方带倒、拉倒,以致倒地的瞬间对方 压在自己身上0或者使用摔法,对方倒地后,自己没有能够控 制身体重心也随之倒地。此类现象为先后倒地。
按照竞赛规则的要求,不管是同时倒地,还是先后倒地,均 判为双方倒地,互不得分。
小结
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如下要点:
1. 了解散手与套路对练的区别。
2.竞技散手与古时打擂台的本质区别。
3.竞技散手的主要技术规格要点与要求。
4.散手竞赛规则主要内容。
思考题
1.为什么要练好基本搏斗姿势?
2.步法移动的规律是什么?
3.用3〜5个拳法及腿法组成两组连续击打动作并练熟、 练精。
4.允许击打部位有哪些?允许的击法有哪些?禁止击打的 部位又有哪些?
5.如何评定胜负?

浏览74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