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社会学是以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武术的一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武术与社会的关系;武术与人类的关系;武术对社会的作用、武术普及与提高 的社会学因素;武术人口的形成特点;武术派别的社会学因素等。武术社会学理论创新主要研究考察的是武术与政治、经济、宗教、民族、 社会组织机构、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社会流动等各种社会构成因素的关系; 武术人口、武术群体和社团组织、武术社会角色、社会对武术的需要因素等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武术自己的社会理论研究体系。
武术是产生于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的一项运动,所以对武术社会理论的创新首先要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看。历史无数次的证明,国家的社会体制 和社会环境对武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在研究武术社会 理论中首先要考察武术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社会环境与社会体制对武术的影 响作用和武术对它们的反作用。武术的产生可以说就是一种社会产物,在社会 诞生的初期,武术在生存竞争中萌芽。在原始的战争中,武术开始初具形态, “武术开始萌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们的战斗意识、竞争意识的出现。” 可以说这个时期由于生活的需要,初期武术活动成为人们社会生存的一种必要 手段,人们在日常的狩猎活动中常常用到武术动作。武术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从那些混合项目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具有独特技击特色的中国武术,特别 是从秦汉以后,儒家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武术主要 的演练团体“侠”日渐从社会上层落入社会底层以后,人们对武术的研究开始 走向民间,尚武之风日渐衰落。而后在隋唐的武举制的刺激下尚武之风再次兴 起,但是从考试内容来看主要有长垛、马射、马枪、筒射、步射、穿劄、翘关、负重、材貌、言语共十项。隋唐武举的确立在中国武术史上是一件大事, 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也可以说是一件大事,武举制的确立可以说是对习武者社会 地位的一种确立,习武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习练,不但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 位,而且还有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统治阶级中的一员,这实质上也可以说是一种 社会关系的变革。
到了宋朝后,由于少数游牧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诸政权的武力威胁, 宋朝不但重视军事训练,而且进行统一的考核标准,这种军事训练的规范化和 标准化促进了当时武术的发展。再加上当时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促 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民间游艺场所“瓦舍” “勾栏”的出现,使民间武术的发 展成放射性发展起来,而百姓从自身安全出发自发组织起一些乡社武术组织, 进一步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从而使武术基本摆脱了从属于军事训练的地位,在 社会中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现出自己特有的魄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个时 期由于某种历史社会因素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但武术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 重文轻武的风气则日盛一日.而到了明清之后,武术的军阵格杀价值日趋衰微,冷兵器时代的拳头腿脚 已经无法与火器相对抗。脱离了军阵格杀的武术,不再受战阵队列制约,反而 有了全新变化,武术开始走上真正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卫防身、审美娱 乐等多功能的道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天地。清朝后期到民国初期,武术才真 正进入了体育运动领域,从而开始在社会中确立了自己真正的地位。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社团组织、武术的社会分层、武术的社会流动方式、武术 人口等相关因素。特别是武术人口,武术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指标,它反映 了人们对武术的参与程度和亲和程度。武术人口是武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 中地位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对武术人口的判定标准的确立也是一个需要 研究的重要内容。今天武术在当代的发展受制于武术人口素质的低下已是一个 不争的事实,而武术人口素质的低下直接导致了武术发展瓶颈现象的出现。这 也是今天我们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最后是我们要充分运用当今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来解决武术社会学中的一 些理论问题。而这一点是以前我们研究武术社会学时不大注意的地方。方法论 在武术社会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体育社会学方法主要从哲学角度探 讨与体育社会学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体育社会研 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武术社会学的 研究主要是将武术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来进行研究,力求客观全面地揭示 武术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今天武术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体育社会 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哲学方法、逻辑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三种。体育社会学研究 在形成解释时,主要有两种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我国目前武 术社会学理论研究论文中多是描述性研究,解释思辨性的研究则较少,而这就 直接影响到我国武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再有就是社会研究方法中 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武术社会学理论中运用较少。总而言之,武术社会学理论要想创新性则必须要以社会学理论和体育社会 学理论为基础,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并最终形成 自己的研究体系和研究理论,而这需要武术研究者下大力气去完成。
武术史学是一门认识和研究武术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学科,它包括对武术历 史过程的记录;对武术发展历史经验和武术发展变化运动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当然同时也有运用当前史学研究的各种相关方法对武术的发生、发展历史过程,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一体化的世界,武术史学理论的研究整体上处于 一种边缘化地带。这与我国整个历史研究大趋势有很大的关系,在20世纪80 年代以后,全社会性的“编史修志”热潮进入尾声,体育界的史志编纂修订工 作也大体如此,各省市地区体育局文史机构面临着种种危机,有的被合并,有 的被撤销,使得近几年来体育史研究呈萧条的状况。而对武术史学的研究也大 体如此,对武术史学的研究关注的力度不够,而且中国武术又面临着奥林匹克 运动的冲击,人们几乎都在关注中国武术能不能进人奥运会,怎么才能进入奥 运会,为什么要进入奥运会等问题,而对武术史学理论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所 以对武术史学理论研究创新。对武术史学理论创新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是对武术史料的挖掘整理工作要加强,当前“重复性研究已成为武 术研究成果差的直接原因,这种现象直接导致研究成果的可利用、参考价值降 低”。形成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在武术研究界能够钻进故纸堆认认 真真地进行研究的人不多,而扎扎实实地去挖掘武术史上的具体资料,并进行 认真分析的工作做得太少。现在很多论文重复使用旧资料,且分析研究大多没 有新意、观点陈旧、有理有据地说理论事的好论文不足。史料的考证是武术史 研究的基础,论据不实,论点难立。在武术史研究特别是对一些民间传统拳种 理论的研究中,常常是口头资料多而实证资料少,而且经常出现间接、重复引 用史料的情况,甚至于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特别是今天一些拳种流派的 当事人虽然还健在,但大多已经是年过花甲,如果不及时开展一些实证性的调 查,以后恐怕很难再得到第一手材料,所以对武术史料的挖掘需加强。其二是对武术史学研究方法有待改进与加强。从目前的武术史学研究方法 层面来看,传统的文献资料法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结合文物考古和民俗 调查的研究方法则较少,而且在应用方面明显不足,这不但影响了特定专题进 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而且对武术史学中的各种现象和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分 析比较研究也显得力度不够。
浏览1,0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