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散手裁判法
散手裁判法是指裁判员如何根据竞赛规则进行临场裁判的方法。
(一)主裁判员:主裁判员对确保整个比赛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他既要引导双方运动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比赛,又要保护 较弱的一方运动员,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要熟悉规则,了解其精神实质,果断地处理险情。在比赛时,台上主裁判应随时注意观察是否有险情出现,并及时处理。如一方被击打后表 现是否失常、倒地后是否有异常反应、双方技术水平是否悬殊、 被击倒后知觉是否正常等等,都需要裁判员凭借经验和敏锐的 观察判断及时予以处理。
1.遇有险情,口令要及时,声音要洪亮、清晰、干脆,手 势应规范、准确、大方。
2.弄清技术犯规及侵人犯规界限,对攻击禁击部位及使用 不许使用的击法要严格掌握.对劝告及警告处罚则要准确。
3.对该“暂停”的应及时暂停比赛。“暂停”的情况较多,遇到运动员倒地、下台、受伤、犯规有险情以及消极搂抱对方 都应及时发出“暂停”的口令,并冷静、准确地作出裁决。
4.当一方明显地使用头、肘、膝和反关节动作等规则不许 可的方法进攻对方,或击打对方的禁击部位,造成对方倒地不 起达10”秒,或虽能站立,但知觉失常时,则判倒地者为该 场胜方。
5.判定和处理好犯规:犯规分技术犯规和侵人犯规两种。侵人犯规又分为轻微侵人犯规、严重侵人犯规和故意伤人三种 情况。对无意识的、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的(如一擦而过)可按 轻微侵人犯规处理;对造成较大的不良后果的(如攻击对方禁 击部位)、对方有明显反应的,应按严重侵人犯规处理。不遵守 武德、有意造成对方伤害、影响比赛的侵人犯规应按故意伤人处理。
为了使判罚更准确无误,对下列问题要深刻理解
第一,犯规的处罚在竞赛规则中有明确的规定,只要出现 “技术犯规”就应给予“劝告” 一次;只要出现“侵人犯规”就 应给予“警告”一次。台上裁判员应该严格执行。只要运动员 有行为、有效果就应该给予处罚。有行为是指技术犯规的内容,有效果是指击中了对方的禁 击部位和使用了不允许的方法击中了对方。效果的衡量关键看 击中,只要击中了对方,不管是有意或无意的,不管是主观原 因或客观原因造成的,都应该给予“警告”处罚厂在犯规处罚的实施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伸缩性的行为。所 谓伸缩性行为,是指同一种犯规情况,有的视而不见,有的只 给予提示,而有的给予直接判罚。视而不见属于偏袒,该罚的 给予提示属于重错轻罚。
只有下列类似情况才能给予提示:运动员在争斗过程中有 提膝动作,但没有顶撞对方;出现容易造成击中对方禁击部位 的动作,但没有击中;进攻动作离禁击部位较近,几乎是一擦 而过,但没有击中。提示的目的是提醒运动员不要犯规。
第二,禁击部位: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能击打的部位。后 脑,是指头部耳廓垂线以后的部位。颈部,是指人体第一颈椎 骨以下、锁骨以上的部位。裆部,是指人体的阴部。
判断时,要求台上裁判员随时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拳法互 击时容易击中后脑和颈部,腿法进攻时容易击中裆部,运动员 只要出现犯规,台上裁判员就必须及时喊停判罚。由于裆部连 接小腹,击打连接部位时,判断起来确有一定难度,可以在喊 “停”以后征求裁判长或附近边裁判员的意见。但不能受运动员 的表现干扰裁决。
第三,用头、肘、膝进攻对方:是指以这些部位采用动作 主动发力顶撞对方。只要击中就要根据《武术散手竞赛规则》的 有关条文,视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的判罚。
由于散手比赛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近身运动,有时因对方进攻而出现低头、抬肘、提膝动作进行防守时,接触了对方的身 体而没有明显的发力;有时在互相搂摔过程中,头、附、膝触 及了对方的身体而没有明显的发力。类似情况属于正常使用方 法,不属于用头、肘、膝进攻对方。
第四,进攻与防守造成反关节:是指采用方法击打对方的 关节,或借防守固定关节前端,迫使关节做超出正常活动范围 的运动而造成关节损伤。人体容易被击打受伤的关节,主要是 肘关节和膝关节。当对方手臂和下肢伸直的瞬间,将其关节前 端固定的同时,用动作击打关节,或者两点相向交错合击关节, 如果使用正常的攻防方法,虽然击中关节部位,但关节没有超 出正常的活动范围,不属于进攻反关节。
第五,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武术散手竞赛规则》 规定,不能“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判断是否使用了 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一般应符合下列三种情况:
(1)对方处于被控制状态时,采用招法使其头部朝下落地,而无法使用自我保护的倒地动作。
(2)对方处于悬空状态时,突然改变对方的姿势状态迫使其头部朝下落地。
(3)临近倒地状态时,突然拧转对方头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如果采用正常的摔法,被摔的一方因自己的保护能力差,倒地动作不合理造成头部先着地,不属判断的范围。
第六,有意砸、压对方:有意砸、压对方,一般应符合下 列一种情况:
(1)对方倒地时,并没有抱、拉自己,而有意向下用力骑、 压在对方身上。
(2)在倒地的同时或之后,有意借力以身体的某一部位顶、 砸、撞、压对方。
(3)对方已处于悬空状态倒地时,故意加力将其向下砸落 在擂台上。
第七,实力悬殊:是指双方运动员智能、技能、体能的综 合能力反差较大。比赛中的主要表现为“只有招架之功,而无 还手之力”,总是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只要出现这样的情况, 台上裁判员征得裁判长同意后,就应宣布强者为优势胜利。出 现上述情况,如果不能及时终止比赛,则一方面比赛本身很难 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伤害事故。
第八,消极搂抱:是指为了达到不让对方进攻或反击的目 的而采取抱住对方的一种行为。在比赛中,有些运动员为了自 己的需要,利用竞赛规则中抱缠击中对方不得分和抱缠没有攻 防动作需要暂停的条文,故意搂抱对方。具体表现为:
(1)用拳法或低腿击中对方得分后,为了防止对方反击,马 上抱住对方,既不使用任何进攻方法也不让对方使用方法反击, 抱缠在一起,等待台上裁判员喊“停J
(2)运动员在得分领先的前提下,由于体力不好等原因,为 了保持战果,一有机会就抱住对方,消极等待裁判员喊“停”, 以此来消磨比赛时间。
第九,相互抱缠没有进攻动作:是指运动员使用摔法时,遇 到对方的防摔或反摔,相互之间都不可能将对方摔倒或者分离, 而出现无效纠缠、制动或停顿状态。此时台上裁判员可以喊 “停”,分开后再开始比赛。台上裁判员喊“停”的最佳时机,是 以运动员使用摔法的有效动作状态为依据。
(1)运动员使用摔法时进摔的时机、使用的动作、所抓的 部位不好,根本不可能将对方摔倒,而对方只有防摔没有反摔 的意图,此时可以立即喊停
(2)使用摔法的运动员虽然方法比较合理,但被摔的运动 员防摔得比较好,又没有反摔的意图,出现这种双方动作的制动状态达“2秒”可以立即喊停
(3)运动员使用摔法时,双方手臂互相支撑肩部而不近身, 光靠下肢互相勾踢达“2秒”,虽然动作没有制动,没有停顿,但 根本不可能马上产生效果。此时,可以立即喊停
(4)进摔的运动员方法合理,被摔的运动员虽有防备,但 在较劲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效果,此时超过2秒也不要急于喊 “停”,可见效果后喊“停”,或发现确实不能产生效果时喊 停
(5)运动员的摔法动作正在完成,被摔的运动员已经在倒 地的运行过程中,台上裁判员不能喊“停”,倒地后才能喊停
(6)对于摔法无效的判决,以喊“停”的口令为界线,在 “停”的口令之前发出了动作,倒地在喊“停”之后,台上裁判 员只能判有效,而不能判无效。台上裁判员喊“停”的口令已 经发出后再使用动作使对方倒地,才能判无效。
第十,消极3秒:是指台上裁判员发出“开始”比赛的口 令后,在3秒内不进攻的行为。消极3秒分为一方运动员消极 3秒和双方运动员消极3秒。一方运动员消极3秒,是指裁判员 发出“开始”的口令后,一方运动员主动向前移动伺机进行攻 击,但另一方消极后退,而不采取任何进攻或反击行动;双方 消极3秒,是指裁判员发出“开始” 口令后,双方运动员都消 极等待,均不采取任何有效的攻击行动。前者用手势指定消极 方进攻,后者可任意指定一方或双方进攻。被指定进攻以后如 在3秒内再不进攻,就可以喊“停%判为消极3秒。前者,判 指定方为消极;后者,判双方消极。
台上裁判员在发出“开始” 口令后,就要默记时间,一般 运动员都会在3秒钟内进攻,一旦发现某方运动员消极,用手 势指定进攻后,一定要用手指逐个合拢或逐个分开的形式默记时间。只要运动员在3秒钟内开始进攻,这一次消极就不成立。 一个运动员必须被指定进攻后,在3秒钟内再不进攻,才能判 为消极3秒。在一局比赛中不累计被指定进攻的次数来判消极 3秒。
浏览4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