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一个适应性较广泛的体育项目,它不受性别、年龄、身 高等限制,但是武术中的某些项目则有着它的局限性。高个子练武 有着其动作舒展大方的优越性,但是对于那些跌扑滚翻、起伏转 折、翻腾旋转及较灵活快速的项目,比较起矮个子来说确是个不利 的条件。因为这些动作高个子做起来要吃力得多,所以高个子习武 最好避开这些,选择些节奏感不很强的,发力沉实的项目,如行意 拳、八极拳等类型的拳种比较适宜。
个子矮小者选练讲究动迅静定、变转灵活的长拳类拳术,或者 强调招法密集、脆快迅猛的翻子拳等,较能发挥自己的体态优势。 这是因为,他们相对大个子来说体重轻,练这些拳种易于体现风格 特色。此外,我们也必须看到,任一拳种的名师行家中都有小个 子,也有大个子这一现实,下功夫去练,练任何拳术都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为什么初练武时,动作总做不到位?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初练武时,动作总做不到位的原因有二个,一方面是因为练习 者柔韧性较差,各关节的活动幅度不够。比如做仆步搂手接弓步勾 手冲拳,髓关节柔韧性差,仆步姿势就下不去;踝关节柔韧性差, 全蹲腿和平仆腿就易出现掀底拔跟的毛病;肩、腰的柔韧性差,成 弓步后则不能达到拧腰顺肩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动作技能的 形成要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这四个互相联系的过程。初 学时,对所学动作理解不深,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扩散,处于泛化阶 段。表现出动作紧张、吃力和不协调,所以动作总做不到位。加强 柔韧性的练习,注意先放松地、慢速地熟悉动作的过程,再逐步提 高动作的速度和力度,就能尽快地克服动作不到位的毛病。
一般来讲,运动技能的形成有一定的过程。正确动作的形成, 就是通过不断纠正错误动作来实现的。因此,初学武时动作不准 确,这完全是正常的,在短期内,不会危及健康。但错误动作一经 发现,就应按动作的正确要领尽快纠正。某些错误动作如果长期不 纠正,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贝I」有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和健美。如 马步站桩,动作姿势不对,又练不得法,长期不纠正,有可能影响 体形美观。
怎样克服赛前过度紧张?
在参加比赛或者与生手进行对搏练习前,甚至在有人来观看练 习时,往往由于期望成功、害怕失败而出现紧张。一般表现为心跳 加快、呼吸急促。轻微的紧张,有助于提高兴奋性,但如果紧张过 度,出现全身颤抖、反应迟钝,就会影响动作的准确性和临场发挥 的能力。克服赛前过度紧张的基础,是要平时加强技术和心理训练,练就过硬的技能,树直必胜的信心。如果赛前由于对手过强、 环境不利等等情况引起过度紧张时,一般可通过默功和气功练习来 克服。这时练“默功”,能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头脑里的动作表 象上,既消除了环境对自己的刺激,又能起到动员机体作好动作准 备的作用。这时练气功,可采取静坐式,也可采取导引式,将意识 集中于呼吸。这样能降低大脑的兴奋程度,使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从而减轻过度紧张。
初学武术动作时,为什么总不协调?
人们所掌握的一切技术动作都是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在运动 实践中,这种条件反射被称作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形成的根本是大 脑皮层中,相应中枢之间暂时神经联系的串通。这种暂时神经联系 的串通要有一个过程,人们将这种过程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和自 动化四个阶段。
在学习动作的初期,教师的讲解、示范和自身的练习,分别引 起大脑皮层中听觉、视觉而运动中枢兴奋。这些兴奋开始都处于扩 散状态。由于兴奋扩散,使该兴奋的中枢兴奋,不该兴奋的中枢也 兴奋,进而引起该收缩的肌肉收缩,不该收缩的肌肉也收缩。另 外,在与完成动作有关的中枢内,兴奋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很不准 确,使肌肉收缩的程度和保持收缩的时间也不能符合动作要求。
由此可见。在初学武术动作时,动作僵硬、不协调是必然的。 只有经过进一步练习,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高度集中 时,才能让该收缩的肌肉收缩,不该收缩的肌肉放松,并且使肌肉 的收缩程度和持续时间达到恰到好处,这时才能达到动作协调美观 的程度。
为什么武术套路动作在实战中用不上?应如何练习技击?
武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动作具有攻防价值。套路练习和对抗 性技击练习是武术的两种主要运动形式,武术套路中有许多动作是 可以用于攻防实战的,所以练习武术套路不仅可以发展专项身体素 质,同时也可以熟悉这些技击方法。
但是如果在练习武术套路时只埋头做动作,而不揣摩其技击用 法,不仅不能掌握这些动作,还会降低演练套路的质量。
所以,在练习套路时要注意正确掌握动作要领,理解其用法, 这是提高技击对抗能力的前据。同时,套路中的动作是按一定顺序 编排的,而技击对抗中的动作则是依对方的动作变化而采取相应的 攻守,这就要在练套路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对抗性练习,否则只会按 套路中动作的固定顺序演练,形成条件反射,不能在变化多端的对 抗中随机应变,结果很熟练的动作也用不出来了,正如前人所说的 “相打忘了跌法气 '
一般说来练技击对抗,先要掌握各个动作的正确做法,了解其 用法,这是基础,然后两人反复练习一个动作:一个人为主,一人 陪练,使之熟练,谓之“喂法”;继后可以某一已经基本掌握的动 作为主,加上一些其它方法,进行一些较简单的对抗,使之提高在 实战中使用这个动作及方法的能力,经常这样练习,掌握的动作及 方法多了,再进行随意使用动作及方法的对抗练习,就可以随机应 变,得心应手了。
“未学功肉 先学跌打”是什么意思?
怎样避免在跌打中受伤?
这句话可能是由“未学打人,先习挨打”和“未习打,先学 药”这些武坛俗话衍生出来的。前者的意思是初次以武会友和与人交手时,难免不挨打。如经不住打,就不可能在格斗实践中体会武 术的攻防技法,提高搏击能力。另外,即使是高明拳手,也不是长 胜将军,而且“强中还有强中手”。因此,要学技击,先得学挨跌、 挨打的功夫。这类功夫主要是采用“沐浴功”、“排打功”等来锻炼 承受和抵御外力刺激的能力;通过跌打滚翻练习提高倒地时自我保 护的能力;还包括通过各种基本拳法锻炼,提高闪躲和防御的能 力。至于“未习打,先学药”,是指学武之初,应学些治疗跌打损 伤的方法,以便在习武和较技受伤时,自行救治,或者医治别人。
在做跌摔和滚翻动作时,如技术运用合理并没有什么害处,反 之不但有害,严重的可以出现骨折或内伤。所以在练习跌打滚翻 时,身体要在接触地面时迅速团身给予缓冲,滚动时要圆滑、协 调。在做摔跌动作时注意与地面的接触面要尽量大些,以避免受 伤。如前栽碑动作,整个小臂和手掌一起平拍地面就起到了一个很 好的缓冲作用,反之如果光用手掌扶地就容易把手腕戳伤。做盘腿 摔时要使大小腿外侧及两小臂内侧同时接触地面等等。还有在摔跌 前的一刹那,要采用闭气、聚气,从而使身体各部成为一个整体保 持一定的紧张度,避免内脏及大脑因震动而受损伤。
常用的武术训练法主要有哪些?
武术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训练方法。这些训练法, 既具有普遍性,又有针对性G普遍性体现于不同拳系、拳家多采 用;针对性表现为一定的训练法,为一定训练内容和训练目的服 务。在传统武术训练中,常见的训练方法有“静耗训练法”、“慢盘 训练法”、“急打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增强训练法”、“默功训 练法”、“以内引外训练法”、“以外导内训练法”、“抢手训练法”等 等。随着现代长拳和武术竞赛的发展,现代运动训练学中的“间歇 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等,也被 吸收渗入武术训练,与某些传统训练方法交融后,被广泛运用于竞 技武术训练中。现举“静耗训练法”和“急打训练法”为例:
静耗训练法是武术传统法之一,指保持一定身体形态的外静 内动训练。内功中的“桩功”训练,柔功中的“耗腿”训练,基本 功中功架的“耗架”训练等,都属于静耗训练法。这种训练法使肢 体静止保持于一定的形态,内部意识、气息、劲力按一定要求流 注,内外兼修,有助于体会意、气、劲、形统一一体的感知,加速 形成正确的身形和拳架。
急打训练法是指借外在因素的诱导或强制作用,逼促训练者 用超过已习惯的动作速度,或者超过动作正常速度的急速进行训练的方法。这种训练法,旨在提高动作速度,追求动作迅快疾急,增 强“以快制慢”的攻防能力。形意拳拳经云,“急上还加疾,打倒 还嫌迟”,即“急打”之意。
浏览1,1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