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要含,指的是手心要含、足心要含、心心要含。 含,从字意上来讲,有回收含蓄之意。但在形意拳中所讲的 三心要含,并不是单纯地为了疏松回缩而含,而是为了通过 含蓄而达到储藏和通达劲气的目的,以便更好地促进肢体的 向外撑劲。例如:手心含,是为了促使劲气贯指,产生向前 的顶劲足心含,是为了促使劲气贯注足掌和足趾从而使 :足掌和足趾产生向下的踏劲和钻劲多心心含,乃是为了提胸 塌腰,使胸骨(即璇矶穴部位)产生向前的顶劲。胸向前顶, 背向后拔,腰向下塌,胸向上提,才能产生相互之间的争衡 劲,保持劲力的中正不偏,心心含可使心平而气静,遇变不慌,沉着应变。如果心 不能平,则气不能静,遇变必心慌,心慌则意必乱,意乱则 气必散。慌有恐惧之色,乱有气馁之象,而手足则无所措 也,所以心贵乎于含而平静。手心含,可使内气、内劲通达 手指。另外,手心内含,其劲不僵,且有变化灵敏等长处。 足心内含,既有利于气贯涌泉而达于趾,又有利于足步的沉 稳和灵便。含与发,虚与实,进与退,开与合,吞与吐,出与入等 等,就是形意拳在矛盾之中得以锻炼的运动特点之一。在形 意术语中把这些互相矛盾着的运动,称之为阴阳相合或阴阳 兼备。总而言之,含要不偏于松软,顶要不偏于僵滞,这就是 三心含白勺意思明,关于三心要实所谓三心要实,就是说在爆发劲力的一刹那间;手心、 足心、心心都应成实。劲为爆发完之后,则仍应含蓄,这就 是有一实必有一虚、有一开必有合、有出必有入、有吞必 有吐、有阴必有阳的道理。关于三心要并和三心后一三心要并和三心归一,指的悬手心、足心和头顶心。并 也好,归一也好,都是讲的意念清动,如手心向心要扣,足 心向心要玄,顶心向心要聚手心向心,心手合一,足心向 心,心步合一顶心向心,心算而神明。总之,一心统三 心,三心归一心。分而言之有三心,合而言之归一心。三心在形意拳中的运用,三心在形意拳中的运用「重点讲的是储和发.含为储, 实为发。含要劲不外发,意不外露,气不外泄,发要三心成 实,浑身如铁。含而不露谓之柔,实而外发谓之刚,柔劲坚韧而富于 弹,刚劲坚硬而主于绝,必须是刚不偏于僵滞,柔不偏于涣 散,方为刚柔相济、柔中之刚。事三害,一指的是努气,二指的是拙力,三指的是挺胸拔 腹。初学形意拳,首先应该明白此三害,知其利弊,方不致 于图益未得反受其害。拳经中云:“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因此,对于三害之弊,不可不明。

努气对人体五脏的危害,练拳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求术之目 的是为了掌握攻守技巧。所以练习形意内家拳术,也同样不 外乎强身和自卫这两个目的,而且强身健体又是首要的。不 能强身则不能自卫,此乃不可变迁之理。人体的五脏,犹如汽车、飞机的发动机。发动机一旦出 了故障,汽车即不能行驶、飞机则不能起飞拳术也是一 理,五脏是生气之机。五脏之动赖于气,气之所生又赖于五 脏,是互相依赖而并存的。练拳的本身,就是为了使五脏得 以健壮,使肢体得以坚实,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明了 在练拳时对气的运用。正确地运用气的吞吐、储发,才能使 五脏在运动中得到一松一紧,一开一合、一起一落、一伸一 缩的锻炼,从而使心、肝、脾、肺.肾增强运动机能。如果 在练拳时胸中努气,就会形成所纳之气大于呼出之气,肺部 储气量过大,又不能使气归根,就必然会使肺脏受到大气之 排挤,肺部大量积气,又会使心脏受到压抑。心脏被压迫, 又会使“泵”的作用减弱,产生供血不足,使全体各部缺少营 养,造成气血两亏。而且胸中努气,还会给学者带来胸满憋 痛、头晕恶心、耳鸣眼花、头重足轻等病症。所以必须注重 吐故纳新,才能使气之出入收支平衡,从而保证在运动中的 正常呼吸循环。

拙力对人体中真气、真劲的产生与摘环发放的影响舒则畅。人体中的真气,是依靠松静而得盈,又靠自然 而贯通(这里所指的松静和自然,完全是在一定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内不松则外不顺,外不顺则内不和。假如初学 者一开始练拳时就使用很大的拙力(特别是在站桩时),那就 等于在气血流行的经络管道上,加了一层紧箍,使气血难以 畅通流注,同时也会使筋经、肌肉、皮肤、全身僵滞受拘而 不能舒展。筋不能伸则力不能拔,真气不得运行真劲不得 贯通,造成全身成僵发拘,变化不灵,所以说拙力对真气、 真劲的产生、发放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在练拳时使用拙力,势必产生憋气的现象,不是 憋在上焦,就是憋在中焦。憋在上焦影响心肺,憋在中焦影 响脾胃,久而久之,则会憋出病来,所以学者一定不可忽 视。挺胸拔腹对气血循环的影响形意拳对胸部和腹部的要求是:虚胸、实腹,而挺胸拔 腹是与这个要求背道而驰的。挺胸则气涌,拔腹则气提。气 逆上行,而气终不能归根,就会造成上实下虚、火重水轻、 重心上移、头重足轻,使两足似萍草无根,难以稳固,总之,三害之本,乃在于气。努气拙力、挺胸拔腹,都 不利于练气,且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益。拳练不对可以重练, 但气练不对,出了差错,就会造成很大的痛苦。以上介绍的是三害。除此以外,在练习开始前、开始时、 练习中r收势前、收势后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在练习之前,应该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①不可 以吃得过饱。因为过饱而立刻练拳,最容易伤损胃,所以一 般应在一小时后再去练拳,给胃肠一个消化运转食物的过 程,才不致于使胃因承担过度的负荷而伤损。②不可在过饥 的情况下练拳。因为在过于饥饿时练拳,会使人的精气亏 损,体内的热量不但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相反又要在运动 中受到大量消耗,岂不是自毁其身吗。所谓“过饱伤胃,过饥 伤神”也就是这个道理。③在练拳之前一定要将大小便排掉。 大小便存于肠中相膀胱里,对于气沉丹田是极为不利的。 二便不除,气就难以储入,所以就会把大气憋在中焦,加大 胃和脾的负担,将大小便排掉,才有利于呼吸之气深沉于海 底。不可在情绪十分烦躁的情况下练拳。这是因为烦则伤 脾,躁则气急,而且在练习时思想容易分散、不易集中精 力,如果弄不好还有可能岔气。⑤不可在十分愤怒或惊恐时 练拳。因为怒伤肝、惊伤胆,在这样的情况下练拳,难以使 心平气静、气沉丹田,内不和则外不顺,强行练拳也是徒劳 而无益第二,在刚开始练拳的时候,由于全身各部的关节、经 筋等还没有完全活动开,因此一定要缓慢柔和一些(也可以 在练习之前做一些准备活动),待身体机能逐渐适应以后,再 渐渐加大运动量。尤其是进入冬季以后,肌肉皮肤、经筋在 热涨冷缩的规律下,都要产生一定的收缩,而且随之会减退 对外抗击的机能(即弹性减弱),骨骼也因较大地减退了肌 肉、皮肤的减震作用而变得脆弱起来,如果发放爆发劲力, 不但会使韧带严重拉伤,而且也容易使关节受到损伤,所以 一定要在全身温暖,各部关节、经筋活动伸舒以后,才可以 适当地加大运动量和发劲,在形意拳的练习上,有与四季相合的要求。如在夏季中, 宜多练梢节(主指运用时春、秋两季,宜多练(用)中节进入冬季之后,宜多练(用)根节或中节。

 

浏览4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