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行动。武术,它 既是一项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运动,同时也是一门科学。 现在武林之中,有不少新人,他们求拳的心情迫切,甚者刚 刚学了一两个姿势、动作,便急于询问“老师,这一下是 怎么个用法?”然而求拳理者甚少。过去人们常说“不明规矩, 难成方圆”,这句话是真理,况在武术之中“理不通,则艺不 精”,不明拳理,思想意识就会处于盲目无从之境不明道 理,究竟从何处着手练功,心中茫然,不明医理,又难知阴 阳、五行之生克变化,对经络血脉,骨骼筋经也无从得知。 心中无数,就会造成意识上的盲目;意识上的盲目,又会造 成行动上的差错,差之分毫,谬之千里,故言求拳者不可不 求术,更不可不求其理。我中华武术,之所以称之为国粹,就是因为它不但有一 整套练习规程、姿势要求、尺寸角度、技击方法,而且有一 整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用来决定这些规程、要求、方法 的理论。我们不仅甘继承前辈传统艺术的责任,而且更有扬 我国光、冲向世界,树我中华民族之威望的重任,因此对于 武术之理论,决不可等闲而视之。所谓三节,就是梢节、中节、根节。"三节不明,浑身 是空"三节不明,非僵即空”,“三节不明,变换不灵”, “三节不明,不足以打人”,这些都是形意拳前辈们在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应十分重视和注重的。

任何物体,都有末端、根端和中端。末端即谓之梢,根 端即谓之根,梢端至根端之间者即谓之中。从人体来讲,也 是如此。从全体而言,总分为三节;从肢体来讲,又处处分 为三节。分而有三,合而为一。以人的整体而言,头为梢 节,身躯及上肢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以头部而言,自天庭 以上为梢节,鼻部为中节,地阁以下为根节,以身躯部而 论,颈项部谓之梢节,胸心部谓之中节,脐下丹田部(即小 腹部)谓之根节,以下肢而言,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 根节;以上肢而言,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若单 以手来论之,则指为梢节,掌心为中节,掌根为根节足亦 然,趾为梢节,足掌心为中节,足踵为根节。总之,人之一 身,无处不有三节。为什么要区分三节在形意拳经中讲:“若无三节之所,即无着意之处。盖 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 辄跌倾工这就说明,如果对梢、中、根三节不明,那么对 于真意、真气真劲在练习时,究竟应该从哪里始发,应该 在哪里含藏,又应该在哪里发放,必然茫然无知,练拳、练 功时,就会分不清劲节的转换变化,而始终成为一种呆板的 僵滞之劲。气自丹田吐,劲由腰中发。丹田(指下丹田)与腰部(主 指两肾及命门)既是全身中节之中,又是一身的根节之根。 根节是劲气的发源之渊,中节乃是劲气的含藏之处,梢节则是劲气的发放之点。故言,发之于根节,变化于中节,运达 于梢节。只有明白了根节,才能逐步掌握和运用好根节的催 发劲气:只有明白了中节,才能掌握和运用好劲气的含蓄及 变化:只有明白了梢节,才能掌握和运用好劲气的终放之 点,达到贯通三节的目的。 明确了三节,着意才能有依有宗,明劲、暗劲、化劲三 种劲节,才能正确地体现出来。练时三节,三劲必须分明, 用时三节、三劲又必须合一,因此说分而有三,合而为一。

区分三节的意义何在在形意拳的理论中,之所以要把一个人的整体区分为三 节,其意义和目的完全在于气节、劲节上的运用。从三节的 运动规律来讲,终不外乎起、随、追(或称攻、沉、催)三 字,这就是说当梢节起时,中节一定要随,而根节必须要追 要催。这是因为梢节之劲是来源于中节,中节之劲又来源于 根节。例如,手起时,肘要随,膀要催;头起时,身要随, 足要追,足起时,膝要随,胯要催。或者说用手进攻时,肘 一定要沉,肩一定要催。肩催则劲力到肘,肘催则劲力到 手,三劲合一才能有推山之功(三劲,三节合一,决不是单 指上肢或下肢,而是指全身上中下和内外的合一兀 手足之 劲气源于肘膝,肘膝之劲气源于肩胯,而肩胯之劲气总源于腰 腹(腹指小腹,即下丹田),所以说:“一身之劲在于腰,一 身之气在于腹"也就是这个道理。三节在攻守技击的运用上,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 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在运用的口诀中有“一门攻,二门沉, 三门紧追不放松”和“一门丢,二门进,二门丢失三门攻”之 要诀。就是说在与对方交手时,手已超过了尺寸,或已偏离了中线以后,梢节就已经丧失了进攻能力,这时劲气必须退 速转移至肘上来,再用肘来攻击对方多如果肘又超过了中 线,丧失了进攻熊力时,必须将劲气转移至肩部,用“熊膀” 来进攻。一门为手,二门为肘,三门为肩,三门即三节(指 上肢),它既是防守中的三道防线,又是进攻中的三支生力 军,总而言之,根节不明,重心不稳中节不明,变化不 灵;梢节不明,难以贯通(指劲气)。

三节与三劲的关系所谓三劲,即指的是明劲、暗劲、化劲。明劲主于梢 节,暗劲主于中节,化劲主于根节。三劲在形意拳中,主要 是通过上肢及身躯来体现的。例如明劲,主要是通过两手的 含劲程度和劲气在手上所聚集的部位来决定的。如果将劲气 聚集在掌心的劳宫穴上使掌心成实时,必然要在手上体现出 刚强有力的外形表现,且五指的力量基本上是平均分布的, 这种劲力的体现,不但属于刚劲(也称明劲),而且属于刚中 偏僵的劲,因为劲气在整个手上平均分布,没有分出阴阳, 所以呈僵滞之状,故在形意拳的练法中多不取用。形意拳中所取用的是刚柔相济、虚实分明、阴阳兼备的 劲,因此在练习手上的明劲时,其劲气主要应该聚集在尺骨 尽头的神门穴上,这种劲气在手上的表现,显然与前者劲气 聚集在劳宫穴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阴阳虚实不分, 后者则阴阳虚实皆备(气劲贯注在神门穴时,主要是在小指 一侧之掌根的小田上成实、成阳、成刚,而在拇指一侧的掌 根鱼际上则成虚、成阴、成柔),所以虽说是明劲在手,但 明劲也有僵刚和柔刚之别,中节主要是体现和含藏暗劲的地方,所以说暗劲在肘。 暗劲在肘(同时也包括了肘前的一段前臂)上的阴阳,主要是 区别在尺骨和梯骨上的。例如在松肩沉肘中,其劲气和意念 主要在尺骨上(即尺骨的根部),若运用外横时,则劲气主要 是在槎骨的根部上。梯骨属阳,尺骨属阴,阴阳虚实分清, 才能使变化灵敏,根节是体现化劲的场所。化劲是精、气,神、体、功、 法的高度综合运用,是形意拳中的高级艺术。所以说化劲在 身,就是说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来,变化莫测,动则变, 变则化。"朱雀、玄武南北分,震龙、兑虎各东西处不 到,无处不变。气在左,左为实而右为虚气在右,则右为 阳而左为阴气在下,则下为阳而上为阴;气在上,则上为 阳而下为阴。总要虚实兼备,阴阳互易,刚柔相济,学者在明了三节与三劲的互相关系以后,还必须进一步 掌握三劲的三种练法,对于三种不同劲节的运用,分而言之乃是明劲主攻,暗 劲主克,化劲主化合而言之,在一旦得机进攻对方时,必 须是三劲合一,三节也为之一体,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 肢百骸,劲气意力,经筋骨骼,肌肉皮肤,牙舌发指,内外 上下,俱要如同胶聚一般,连成一个坚硬如铁的整体,有牵 之不离之固,有击之不散之坚,于电闪雷鸣一刹那,爆发出 全身之整劲。所谓三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的手心、足心,心心; 另一种是指的手心、足心、头顶心。对于三心的要求,主要 有含、实、虚、并。

浏览4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