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反映文化,文化影响技术”。民风朴实,任侠好义, 有习武风尚的天津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武术文化。1984年至1986 年,天津市对传统武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工作,最后的调查结果有 大同小异的两组数字:

《天津通志体育志》中说:“到1986年,共挖掘拳种 47个,器械、对练、技击套路1294个”,“分布在天津地区的拳 种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翻子拳、通臂拳、戳脚、螳螂 拳、开门八极拳、拦手拳、花拳、炮拳、二郎拳、大功力拳、小 功力拳、弹腿、太祖拳、大成拳、罗汉拳、秘宗拳、迷踪拳、绵 拳、五子拳、少林拳、武当拳、地趟拳、醉拳、猴拳、鸭形拳、 螺旋拳、无极拳、八卦转掌、连环掌、五行拳、蛇形拳、迂闪 拳、八门拳、恶虎拳、满江红、大洪拳、小洪拳、堂拳、金刚 拳、陆花拳、操拳、苌门拳、金陵太极功”。®

《天津市武术拳械录)中说:天津“市武术挖掘整理组和 各区县武术挖整组,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开展了 ‘普查’、‘抢 救’工作,深人乡镇,走访拳师,初步查清在天津地区流传的拳 种”有:“少林拳、通臂拳、无极拳、八极拳、形意拳、秘宗 拳、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 拳、龙形太极、李氏太极、金陵太极、台合太极、北太极拳等)、 太祖拳、罗汉拳、功力拳、弓力拳、炮拳、大成拳、程派八卦 掌、肖(萧)氏八卦掌、翻子、戳脚、五子拳、唐拳、弹腿、螺。

①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沃津通志•体育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1994年版,第66页。

旋拳、心会掌、醉拳、猴拳、鸭形拳、螳螂拳、黑虎泉、蛇形 拳、南拳、查拳、地趟拳、装氏、炮锤、六条子、恶虎拳、南宫 拳、飞虎拳、圈掌、六合拳、五形拳、轻阳拳、悬空拳、陆花 拳、蟠拳、车拳、五形八卦、挎虎双拦、和尚拳、子午原始蛇形 掌、拆拳、二郎拳等五十多种” ®。

“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人有一技之长,不愁家中 无粮” ®。在天津高度重视技术的文化氛围里,上述数字并不是 天津武术的全部,许多传统武术拳种并没有包含在内(如回族重 刀武术®、少林掌式门武术®^)。

第一节回族尚武的典型标志重刀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记忆”活的载体在增强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增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日前,对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天津回族重刀武 术因其具有观赏性、表演性、民族性等特点,于2006年人选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回族重刀武术原名“曹门大刀”、“曹氏大刀”,2006年在申 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经传承人同意,更名为回族重刀武 术。它是回族民众创造和拥有的杰出代表,是其民族尚武精神的 象征和标志,具有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人们娱乐生活和传承回族 民众尚武精神等多方面的价值。

天津市体委武术挖整组:《天津市武术拳械录(未公开发行稿)前言)。

天津谚语,见中国民间文化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中国谚语集成(天津 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7年版,第715页。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流传于天津市红桥区,重腿功.传承有推拿技艺《舒筋法》。

一、回族的尚武传统及重刀武术的价值

“喝了清真寺的水,大小都会踢趟腿。”回族有尚武的传统, 武术已经融人回族人民的血液中,成为回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 分。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正是回族尚武的典型表现,具有重要的文 化价值。

(―)尚武的回族传统

回族“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 大背景下,内外多种民族和种族,以伊斯兰教为精神纽带,以神 州大地为活动平台和载体,通过不断交流、融合,在中华水土的 滋养和中华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和文化起点 比较高、历史相对悠久的独特民族。” ®在人种上,回族是唐代对 外开放的背景下东来的阿拉伯、波斯商人为基础形成的“番客” 以及后来蒙古西征、东西交通大开的情况下东来的西域人与汉 族、蒙古族、藏族、白族、傣族、满族等不断融合而成。明朝时 期,来到中国的伊斯兰教徒对故乡的情感逐渐淡化,转而把中国 认作自己的故乡,已基本通用汉语;另外,由于受到压制和歧 视,这些伊斯兰教徒开始有意或无意地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宗教活 动、宗教联系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就这样回族在明代正式形成 了②。

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随着沿河商业城市的兴起,有优秀 商业传统的回族选择了京杭大运河这条经济大动脉,作为施展自 己才能的通道。清代,回族的尚武传统开始形成。人们对回族的 认识也由明代的“回族识宝”向清朝的“中土回人,性多拳喇敏智:《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第2页。

韦东超,王瑞莲:《中国民族流变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勇” ®转化。与明代回族的形成以及清代回族尚武风尚的形成相 应,回族出现了弹腿、八极拳、查拳、回回十八肘、心意六合 拳、汤瓶七式拳以及六合枪、天启棍、西域鞭、五虎群羊棍等回 族武术拳械套路。涌现出了丁发祥、马学礼、李凤岗、常燕山、 马永贞、张文广、何福生、马贤达等武术名家。出现了马凤图家 族和孟村八极拳吴氏家族等武术世家。更为重要的是,天津还出 现了更为体现回族尚武的重刀武术。

(二)回族重刀武术的价值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 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历史文 化遗产’及相关法律、法规”气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第六条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条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项目,应是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 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意 义;或在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 学及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其具体评审标准有六条,即 “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扎根于相关社区 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促进中 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 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 体现出高超的水平”、“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 价值”、“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这八个字出自乾隆之口,转引自马明达:《试论“回族武术1,《回族研 究> 200丨年第3期第63页。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 397 页。

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失传的危险” ®。回族重刀武术正 是因其“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非物质 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意义”,基本满足六条评审标准而人选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武术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有机组 成部分。在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以及 “奥运增光计划”、“全民健身计划”的指引下,武术取得了前所 未有的大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作为标志性文化符号的竞技武 术的强烈冲击,传统武术逐渐地被边缘化,从而使“具有丰富文 化载量的武术变得日益媚俗浅薄,中华武术的发展失去了原有动 力。” 2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特点就是“重”,其所练大刀最重的 达85公斤。演练时,表演者通过集体造型、抛接、推举、旋转 大刀等各种技巧给人以美的享受、力的震撼。这不但是中华武术 发展的“原有动力”,具有“丰富文化载量的武术”,更是回族尚 武的最佳体现、典型标志。

基于此,我们认为深入挖掘、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 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 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构建当代武术的精神家园等有着 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回族重刀武术的技术体系及其武术属性

回族重刀武术的技术体系包括功法、套路两种,其主要内容 和特点如下:

(―)功法

回族重刀武术的功法训练主要是锻炼力量,其常用器械有重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 398~399 页。

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 迷失与重构》,《学术界》2007年第1期第68页。 刀、抱石、石锁和石礅四种。

重刀又称大刀,是我国古代长兵器的一种。重刀由刀头、刀 身、刀背、刀环、护手、刀把和刀樽组成,材质为生铁。重刀刀 身的两侧有油漆彩绘的走龙各一条,刀背有铁环,铁环上系有红 缨。老式的重刀整体上寓意一条龙,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 分,由一块完整的生铁打造成。刀背上铁环代表重刀的重量,铁 环数量越多,表示重刀的重量越大。

抱石为四周光滑润亮、中间开成葫芦形孔洞的长方形举重 物,材质为大青石或汉白玉。根据抱石的重量级别的差异.中间 的葫芦形的孔洞有的中空,有的非中空。由于抱石的重量较大, 故能表演的动作较少,目前仅有拉抽屉、左右立碑和亮玉三个动 作。

石锁为中间有扶手的长方形举重器械,材质为大青石。运用 石锁可以进行握力、腕力、臂力及腰、腿部力量的训练,主要练 习方法分为举法、掷法和接法。举法包括抓举和摆举,掷法包括 正掷、反掷、挎掷和背掷,接法包括手接、指接、肘接、肩接、 头接等。根据石锁的重量,练习者表演的项目有所差异,重量较 小的石锁以扔高、接高、扔荷叶、单花、双花等花色动作为主, 20公斤以上的大石锁以练力量为主。

石砘又叫“双石片”,为类似杠铃的举重器械。石砘的两侧 为石砘片,材质为青石,中间为木质杆。运用石砘可以进行臂 部、腰部等部位的力量练习。

需要说明的是,回族重刀武术的这些训练器械,同时又是表 演器械。

(二)回族重刀武术代表性套路

根据传承人曹仕杰提供的录像资料并结合实地观摩,我们发 现回族重刀武术表演或比赛中常用且能充分体现其运动风格和特 点的套路共有十个,其中旋转类套路四个,综合类套路六个(如 表2)。

















































































序号套路内容套路类别动作数量 (个)完成时间 (秒)
1苏秦背剑,翻江倒海,掌中花,双 摆荷叶,腰串,收势综合类639
2砸肘,单提炉,过桥,爸底抽薪, 脖串,乌龙摆尾,收势综合类748
3起势,大倒把,云刀,双人造型, 收势综合类636
4起势,小倒把,单臂飞刀,脖串, 乌龙摆尾,腰串,收势综合类745
$起势,单臂飞刀,水磨,乌龙摆 尾,收势综合类538
6大倒把,插剑,扯旗,背剑,挎 拦,穿刀,收势综合类724
7雪花盖顶,脖串,翻江倒海,掌中花, 收势旋转类533
8起势,扯旗,背剑,收势旋转类431
9起势,雪花盖顶,翻江倒海,掌中 花,收势旋转类532
10起势,挎栏,小倒把,云刀,脖 串,乌龙摆尾,收势旋转类728

从上表可以看出,由于演练器械重,回族重刀武术套路表现 为短小精悍的特点。其动作数量为4~7个之间,演练时间在 24~48秒之内。

(三)回族重刀武术代表性技术动作

根据运动和表现形式,回族重刀武术技术动作可分为旋转类

动作、抛接类动作、推举类动作和造型类动作四大类:

旋转类动作

重刀重心运动轨迹为圆形或者近似圆形的技术动作叫旋转类 动作。根据重刀做圆周运动时圆心位置的不同可将现有动作分为 两类:一是以重刀重心位置为圆心,以半刀长为半径做圆周运 动。代表动作有云刀、雪花盖顶、脖串、水磨、腰串、翻江倒 海、双摆荷叶、小倒把、挎栏、背剑、插剑、砸脖、掌中花;二 是以重刀护手盘位置为圆心,以全刀长为半径在水平面做圆周运 动,代表动作有单臂飞刀、蜻蜓点水、乌龙摆尾。

抛接类动作

重刀重心的运动轨迹成抛物线或近似抛物线的技术动作叫抛 接类动作。根据重刀部位是否同时全部离开身体,可以将抛接类 动作分为两类:一是全抛接动作。代表动作有砸肘、过桥、苏秦 背剑、釜底抽薪、骑马观花;二是半抛接动作,代表动作大倒 把、穿剑。

推举类动作

重刀重心的运动轨迹成直线或接近直线的技术动作叫推举类 动作,代表动作有旱地拔葱、扯旗和单提炉。推举类动作主要用 于展示演练者的力量,因此当重刀举至头上方时都有较长时间的 停顿

回族重刀武术代表性集体造型

回族重刀武术套路区别于其他武术套路的重要特点是表演过 程中突出集体造型动作。集体造型类动作的运用范围比较广泛, 表演中以集体动作造型开始,以集体造型结束,并在表演过程中 穿插集体造型动作,代表动作有夹抱、脚蹬千斤、牵胳驼。

夹抱是由两个人和一把重刀组成的集体造型动作。其中一人 左弓步斜上举刀,一人左手反方向抱住持刀人的腰部,右手前平 举。整个身体成水平姿势。

脚蹬千斤是由八个人和一副石砘组成的集体造型动作。造型 画面成菱形,上下分四个层面,左右分五个层面。最底端的人员 为造型的“核心”,他平躺于地,脚蹬一副石砘,石砘共五人, 其中一人后仰朝后,左右侧方各一人。

牵骆驼是由十一个人和两把重刀组成的集体动作造型动作。 造型由牵胳蛇的“人”和“骆驼”两部分组成。“骆驼”画面成 扇形,上下分五个层面,左右分七个层面。居于造型中心的人为 “胳驼”的核心,他腰间夹抱一人,肩上方重叠两人,左右侧各 三人,其中两人各持一重刀。

(四)回族重刀武术的武术属性

中国武术包括功法、套路和搏斗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功 法主要用来调养身体、锻炼专项素质;套路则以技击动作为主要 素材构成,既能表演,又能记忆、演练基本的攻防技术;搏斗则 是直接的两人对抗,以锻炼习武者的自卫能力。

回族重刀武术主要包括功法、套路两个部分。其功法主要用来锻炼力量,其套路短小精焊,演练时主要依靠力量、顺着器械 的惯性来完成。也可看做锻炼力量、培养协调性的一种手段。为 此,本研究将回族重刀武术归人武术功法的范畴。

三、回族重刀武术的基本传承谱系

回族重刀武术自曹万林、曹万兴创编后,历经后代传人曹金 藻、曹克明、曹仕杰等人的不断完善,逐渐发展成熟。

(一)曹万林、曹万兴——回族重刀武术的创立者 公元1404年,天津设卫的这一年,曹氏先祖随朱棣北伐平定天津后,一部分在河北省交河县东王五乡曹家庄定居,另一部 分在天津大直沽定居。两代以后,均迁至天津市红桥区西北角大 丰路一带。他们的后人曹万林、曹万兴创立了“曹门大刀”武 艺,并传于族人曹秉善、曹维善、曹宝善、曹明善、曹宜善、曹 积善等人。此时的回族重刀武术仅在曹氏家族中传播、秘密传 承,外界对其知之较少。

(二)曹金藻——回族重刀武术的中兴者 曹金藻(1879年一1966年),回族重刀武术第三代传人。自 幼在父亲曹秉善的严格要求下习武,后来又拜沧州马万顺为师, 经过多年的练习,掌握了北派少林的长拳、桩功、秘宗艺等拳 术。在多年的习武过程中博采众长,独创了 “七十二式连环套拳 谱”。

1920年,为进一步发扬回族重刀武术,曹金藻创办了天津市 唯一的回族民众武馆——市隐国术社,面向公众公开传授武术, 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影响而成为回族重刀武术的中兴者。

(三) 曹克明——回族重刀武术的承先启后者

曹克明(1914-1998),回族重刀武术第四代传人。1978年曹 克明以“弘扬武术,强身爱国”为宗旨,在“市隐国术社”的基 础上组建了“天津市回族大刀花样举重队”。他继承曹金藻的演 练风格,根据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人们精神文化不断上升的需求, 带领回族重刀武术队外出参加表演,更大范围地向公众展示回族 重刀武艺。

(四) 曹仕杰、曹仕伟——回族重刀武术的创新者

曹仕杰(1967—)、曹仕伟(1962—),回族重刀武术第 六代传人,自幼在爷爷曹克明、父亲曹大正(1932—)的指导 下习拳练功。回族重刀武术传至他们两人时,其传承范围更广 泛,并逐渐发展成为天津民俗的一个品牌。兄弟两人在曹克明的 基础上继续改革、创新、充实、完善回族重刀武术的演练套路, 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为演出套路配乐

回族重刀武术至创立以来的创新主要集中在技术动作改进和 编排上,为技术动作和套路配乐是发展到曹仕杰、曹仕伟时最为 显著的变化。

改进演出服装

曹仕杰、曹仕伟兄弟在吸收本民族服装特点的基础上做了较 大的调整:在原有服装的制作上吸收了古代士兵的服装上铠甲的 元素,凸显了重刀的历史厚重感c

创新和改进技术动作

曹仕杰、曹仕伟二人十分注重动作的艺术性,在创制新动作 的同时将杂技表演的相关技巧融人到集体造型动作中,并重点突 出动作完成得快、巧、稳三大要素,提高了表演效果。

参赛获奖

曹仕杰和曹仕伟带领回族重刀武术队外出参加表演和比赛, 具有代表性的奖项有:天津市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一等奖、全 国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金奖、天津市第三届少数民族 运动会一等奖、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银奖、全国 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银奖。这些表演和比赛活动进一 步宣传了回族重刀武术。

随着世界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中国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也提到了议事日程。2004年8月,经全国人大批准, 我国正式加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除积极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外,还开始建立国家、 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2006年5月20日, 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六项是传统 106 武术项目,其中就有天津的回族重刀武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回族重刀武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可惜的是,调查发 现,回族重刀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资金、没有固定练习场 所、社会关注度低、传承人年龄偏大、理论研究滞后以及练习者 少等多问题。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重刀武术)传 人曹仕杰讲:“现在全国范围内掌握这门技艺的不足50人,经 常练习的仅有8人。”就是这经常练习的8人也面临着传承难的 问题,回族重刀武术随时有面临失传的危险,这应当引起我们的 高度重视。

重刀武术深得天津人民的喜爱,除回族传承有重刀武术外,龚明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回族重刀武术研究>,【硕士学位论 文】,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09年,第42页。

天津群英武学社®亦传承有八步春秋刀和三十六式重刀武术,值 得我们关注。

浏览7,25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