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曲对武术的促进
元曲.在我国文化宝库中是一颗明珠。元代人民在当时“禁习 武艺”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戏剧这一特殊艺术,将曲艺与武艺结 合起来。以伽艺为门面,以武术为表演内容,以舞台为阵地.融曲 艺、武之为一体•既丰富了曲艺的表现力,又合法地保留与发展了 武术套路技术•实为中国古代武术发展的绝妙手法。元曲舞台对 武术产生了以下效果:
(1) 会聚了不少会武的民间艺人.保存了一批武术人才。
(2) 通过舞台练武,保留和发展了武术套路技术。
(3) 曲艺与武艺相结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使一些套路技 术艺术化.提高了武术套路的观赏价值。据史载.元代与武艺有关 的剧目有:《李逵负荆》、《关大王单刀会》、《单鞭夺槊》、《关张赴西 蜀梦》、《三战吕布》、《梦断杨贵妃》、《追韩信》等.不少剧目都有武 打出现.斧、刀、鞭、剑、枪等长短器械都有所体现。
(4) 通过舞台演出.使武术更加深入人心。
十八般武艺之说在元代已经广为流传,元代流行民间的戏的 唱本《敬德不服老》中唱道:想着俺初降唐时分,恃君竭力正其身; 凭一十八般武艺.定六十四处征尘•'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 书看的来滑熟”。而关于“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最早见于施耐 庵所著小说《水浒传》第二回,史进“十八般武艺,矛、槌、弓、弩、铳、 鞭、铜、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学得精熟”。 后人对十八般武艺的内容也有多种记述,所列项目不尽相同。明 人谢肇湖在《五杂俎》记载“十八般武艺”为:“弓、弩、枪、刀、剑、矛、 盾、斧、钺、戟、鞭、铜、挝、殳、叉、把(爬头)、锦绳、白打”。实际上. 武艺远不止十八般。“十八般”也可理解为众多之意。
2.那达慕运动会
那达慕运动会是蒙古族人民的体育盛会。“那达慕”是蒙语. 译成汉语是''三项比赛”的意思。一•项比赛指射箭、赛马、摔跤。该 运动会每年秋季(约七八月)举行。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都以游牧为业.逐水草而居,以放牧射猎为 生.因此,练就了骑马、射箭的高超技能.“三项比赛”也成了他们的 民族爱好。那达慕最初带有宗教色彩.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之 后,宗教内容逐步减弱.三项比赛依然进行,形成了“那达慕运动大 会''的形式。后来,比赛内容增加了象棋、歌舞等。那达慕每年举 行,客观上对武艺产生了全面影响.促进了民间习武活动。总之.元代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融合时期.元代统治者禁止 民间习武.对这一时期的武术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传统的武 术仍然在民间有一定的流传。武术与戏曲结合搬上舞台,进一步 丰富了武术的艺术感染力.促进了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而,'十八 般武艺"名称的出现.为后世武术家整理、归纳武术内容提供了基 本思路。
三、宋元时期的武术特点
首先.宋元时期的战争促进了军队武艺的发展。宋元时期. 战争不断.有战争必有武艺.选拔士兵、将领皆以武为准,这样必然 促进了武艺的发展。双方为了打败对方.都力争改善和丰富武器 的种类,在宋代已出现了十八般兵器之说。而且在战争中涌现出 许多爱国将领,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岳6少年 时.刻苫习武,练就一身高强的武艺,他总结并创新了许多枪法,后 人称为"岳家枪”。“岳家枪''至今还在流传。岳0不仅武艺高强, 他还熟读兵书•通晓各种领兵、用兵之法,成为能文能武、统领军队 的著名将领。他还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军队•人称岳 当时岳家军威震敌胆.屡败金兵.收复了许多失地。岳&以武报国 的事迹为后人传颂,成为民族英雄。
再有.武术套路在宋元时期发展很快。宋时.由于表演和训 练的需要.套路技术发展较快,而且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出现 了以练武为生的职业艺人•且人数很多.其中还有女的。为了适 应表演的需要,套路已从表演角度考虑.多讲究身法、花法、劲 力、节奏套路布局。每练一套.有起势、有收势.在练拳前后要行 礼,以表示礼貌.然后再开始做动作。宋代的套路有拳术套路、 棍术套路•有枪对牌、剑对牌等对练套路。除这些套路外.还有 集体武术套路表演,表演时.有百余人参加,有击锣指挥者,声势 颇为浩大。元代.统治者一方面在军队开展骑、射、摔跤等项目. 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对民间武术百般摧残,以防止人 民反抗.两者之间甚为矛盾,但从整体上看,民间武术仍然在困 难中向前发展。
其次.民间武术组织在宋元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古代的士 兵主要来自农民军队的武艺发展势必影响民间习武热情。在 农村.农民平时务农,农闲习武,所以民间的习武活动也很盛行。 宋元时期,由于外来侵略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农民一来要抵御 外来的侵扰,又要挣脱统治者的沉重压迫所以武术成为他们防 身抗暴、防止外族侵略的工具。因此.民间习武之风骤起,由民 间自愿结合的武术组织“社”也像雨后春笋般出现•“社”有社规・ 就是大家必须遵守的社约.社头由武艺高强的人担任负责传授 拳术和器械。宋代组织的社有以练习射弩为主的“锦标社";有 以习枪弄棒为主的,,英略社还有练相扑的,•角抵社''等•都是当 时有名的习武之社。这些社团的建立.更加促使人们习武、健 身、抗击外来侵略.也为武艺的发展提供了场所,使武艺在不断 地交流切磋中得到发展。
第八节明清时期的武术
一、明代
明代的武术由于当时的太平盛世.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明代 军队中的练武,总是以军事实用为标准.讲究每一个动作的攻防含 义和实效.虽然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武艺具有健身的功能.但在军队 中仍然以它的攻防作用为主,而对一些不太实用的花拳绣腿不太 注重。所以在士兵习武中.排除了一些只图好看而无制敌含义的 花架子,使军事武艺朝着“遇敌制胜”,注重实效的方向发展。而与 此同时.从健身、表演效果的角度来看.一些在战斗中没有大用处 的“花法”和看起来甚为潇洒动人的"左右周旋.满遍花草”的“虚 套”却深受群众喜爱。两种不同的武艺吸收,互为补充.各自按着 自己的发展规律向前发展.其中一种武艺将逐步从军事作战中分 离出来.慢慢演变成体育项目。对抗性攻防格斗技术和套路技术 在明代得到发展并形成了诸多技术流派。在明代.套路运动进一 步发展、完善而趋于成型。套路运动不再是一些攻防格斗动作的 简单堆积,有了起式和收式,有了将各种攻防动作完整地连接起来 的•'左右周旋”性衔接动作•也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招数,“花法”套路 练习时,注重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使套路演练技巧达到了相当 高的水平。因此.我们说.到明代武术套路运动基本成型。
明代的武术技术流派很多,如拳术中戚继光的三十二势(图 2-55).陈王庭的太极拳等;枪术中的杨家枪、马家枪、少林枪.等 等。由于各种新流派林立又有了“内家"和“外家"的说法,“内家” 拳从劲力、击法上看有明显特点,它以静制动、借力还力以柔克 刚.以气运力等而“外家拳''主要是硬打硬进。
明代有许多武术著问世。这些武术专著•对促进各流派的 形成和互相借鉴吸收,及各种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著名的 有唐顺之的《武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程宗猷等人的《耕余剩 技》、俞大猷的《剑经》等。这些著作在讲述套路、攻防方法和动作 时,都用图文记录了套路的动作招数及路线等,至此改变了武术只 能口传身授的历史。武术著作的出现加快了武术发展速度。
武术的各种兵器技术在明代有很大发展。刀术在明代的迅速 发展,主要是倭寇入侵使然。在倭寇入侵前,军队大都使用刀,当倭 寇入侵时,所使用的倭刀竟然比中国刀更厉害。他们经过研究发现 倭刀的优点•倭刀比我国的刀长,而且倭寇的刀技也比我们精熟所 以我军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吸收了倭刀的优点,研究出“辛酉刀法"由于倭刀的输入,大大丰富了中国刀法。到明末清初时, 人们已将刀法归纳为13法,即为劈、打、磕、扎、砍、挨、提、托、老、嫩、 迟、急,和六法:缠、滑、拨、擦、抽、截。我们现在演练刀法出自13法 又六法。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刀术的套路图。说明明代刀法的发展 和刀术套路的发展已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浏览7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