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全球化背景下的

河北武术文化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地域的文化之间的融汇、冲突现象比以往任何时代都 要明显和激烈。文化全球化在创造了更多文化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居于弱势地 位的文化带来了强劲的冲击。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生存、发展并进而积 极推动全球文化的进步,已成为当今中华武术文化面临的一个重大而严峻的课 题。毋庸置疑,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在无可选择地迎接这项光荣而艰巨的时代挑战 的同时,同样正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

中国武术是由许多不同地域武术文化类型构成的一个光彩夺目的文化有机 整体,不同地域特点导致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得辽阔神州大地上的地域武术文化风 格迥异而又五光十色,针对不同地域武术的发展进行科学探讨,从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无疑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作为中国武 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域武术的一个主要核心类型,河北武术对于中国 武术的科学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因此,联系全球化的环境特点,探 讨当今时代河北武术的发展思路,既可以说是河北武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同 时,对于中国武术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河北武术文化发展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横贯数千年时空的漫漫发展之路上,勤劳聪慧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 辉煌的中华文化,而且同样表现出了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爱国的品格, 就根本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爱国主义精 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动力,同时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它“是看不见的综合国力”,“是深深地熔铸于人民心中的综合 国力”,“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当加强的综合国力”。®

正如著名历史学者陈其泰所言——“中国优秀史学遗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 富,认真发掘和总结其中包涵的不断加强的民族凝聚力,在不同时代奋发进取、建 树出色业绩的伟大创造力,在任何情况下视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强烈责任感,和 勇于反抗侵略、不屈不挠争取光明前途的精神,以这些生动教材教育群众,将是学 术界对振兴中华所作的贡献”。陈其泰先生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 的“文化热”时明确指出:“文化史研究所强调的整体性,有力地启发史学史研究者 更加自觉和充分地考察优秀史著如何反映了时代的脉搏,怎样体现出我们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勇于创造,不畏强暴,从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精神。” ®我们 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说是关于地域武术发展历史的研究, 因此,深入发掘地域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内容,同样也是地域武术 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光荣使命。

在河北武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曾谱写了无数曲河北人民不畏强暴,英勇 拼搏的爱国主义精神壮歌,鲜明地体现了河北武术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回 顾历史,认真梳理和阐释河北武术文化中这种丰富而悠久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 并使之成为今天激励我们振兴和发展中华武术的巨大力量,毫无疑问,也应该是 本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慷慨悲歌”到“廊坊大捷”

(一 >慷慨悲歌,爱国图强

河北地域自古就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河北地域的地名得自于春 秋战国时期,而在西周、春秋时期的燕国则是默默无闻的,战国时期燕国在七雄中 的地位,也如同《史记》中司马迁所说:“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 弱小,几灭者数矣!”所以,当时燕国曾经屡次受到列国的侵凌,燕王哙时甚至发 生了齐国军队攻人燕都从而濒临亡国的危局。与燕国同处于河北地域的赵国,同 样西邻强秦,时受侵略,经常面临着割地求和甚至国家存亡的考验。另外,河北地 域处于我国的北方,与强悍嗜掠的游牧民族接壤,由于距离内地遥远,人口稀少, 又经常受到胡人的频繁侵扰,当地的人们饱受兵戈之苦。所以,在以上因素的共 同作用下,当地民风强桿,精于骑射,娴习刀兵,很早就形成了勇于反抗外来侵略 的刚强习俗,在尚武图强之余,男子还常相聚在一起慷慨悲歌,群情激昂。正如张 京华在论述河北文化的特点时指出的那样,“(燕地)山髙水寒,承商朝亡国之乱, 又承西周初兴之弊,猥琐而局促,卞急而捐介。燕地的文化是苦寒文化,是由政治

经济的相对落后而导致出激变,又由激变而导致出的一种文化”。®燕地“苦寒文 化”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说是同时期河北地域整体文化特征的反映。生活 在苦寒之地的战乱不息的河北子民们,在强敌的频繁侵扰下,为了生存,不得已强 悍尚武,在慷慨悲歌中用奋起的抗争来保家卫国,留下了一幕幕爱国主义的动人 场景。

在敌我实力悬殊的不利情况下,为了战胜强大的外敌,河北人民很早就具有 了积极进取和奋发图强的光荣传统。在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铁骑的压力下,早在 公元前302年,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带动下,河北人民便率先开始了革新图 变的强国运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并不仅仅是对华夏传统服装和骑射的冲 击,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的变革,汲取北方民族尚武强悍、勇于战斗的精神,同 时,也是民族武术交流的典型例证”。®在“胡服骑射”之后的短短数年间,赵国便 实现了“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雁门,筑长城,自阴山至高阙为塞”的空前强 盛。在强秦的凌辱与威逼下,为了自己的祖国的生死存亡,燕太子丹遍访四海高 手与天下名匕,最终与荆轲一起演出了一曲不畏强暴、谋刺秦王的忠勇报国的千 秋壮歌。据传说,当年太子丹仰天长叹之时,乌白头,马生角;荆轲欲刺秦王之际, 白虹贯日,天为之动;太子丹与荆轲易水作别之日,“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行至易水之上,荆轲作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击 筑,宋意和之。荆轲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羽声慷慨,闻者皆瞋目裂 眦,发上指冠。勇士夏扶当车前刎颈以送,荆轲于是升车而去,终已不顾”。燕太 子丹与荆轲的刺秦计划虽然没有能够成功,但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里这段关 于河北众侠士知难而上、舍生爱国精神的记述却一直成为爱国主义的经典而为后 人传诵不衰。另外,乐毅、廉颇等河北名将也都留下了许多著名的爱国事迹,“乐 毅奔赵,心不忘燕;廉颇在楚,思为赵将”(《三国志•魏书六•张乐于张徐传》),这 些英雄们身在异乡尚且心系故国,爱国之心,感人至深。

(二)抗击侵略,廊坊大捷

1900年前后兴起的义和团运动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人民自发 的反帝爱国运动。在以河北地域为中心的辽阔的华北大地上,面对着帝国主义列 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和瓜分,成千上万无法生存的人民群众以古老而悠久的武术 为主要手段,奋不顾身地进行了坚强勇敢的抗争与战斗。作为这场反帝爱国运动 的中坚力量,无数个以练习武艺为主的河北民间团体及拳种传人,也义无反顾地 担当起了奋勇杀敌的重任与使命。他们凭借自身所习练的拳械武艺,团结本拳种 传人,在各地广设拳坛、拳厂,积极向民众传授武技。

图片61

1900年,大批义和团先后进人天津,遍设“坛口”,如安次县“乾字团”的首领 杨寿臣在三义庙设立“总坛”;静海、盐山一带的义和团,在首领曹福田的率领下, 在西关吕祖堂设立坛口 (天津吕祖堂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义和团坛口, 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海县独流镇“天下第一团”的首领张德成,也在城 北的小宜门设立了总坛口。到6月时,天津的义和团已有四五万人,建立的坛口 有三百多个。1900年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拼凑2064名官 兵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出发向北京进犯。天津义 和团得到这一消息,即组织铁路沿线的义和团将铁路分段拆毁,并把西摩尔包围 在廊坊火车站。联军派回天津搬运给养的火车,也在杨村遭到义和团的阻击,与 天津租界的联系也被义和团切断。率领残兵败将退回杨村的西摩尔只好召集各 国军官商量对策,会上人人垂头丧气,认为“进京之路,水陆俱穷”,“惟回津之计可 行”。直到6月26日,联军才在付出了死亡62人,受伤332人的惨重代价后在沙 俄军队的接应下撤回租界。事后,西摩尔在回忆此事时仍心有余悸,说:“如果义 和团所用的武器是近代枪炮的话,那么我所率领的联军必会全军覆没。” ®廊坊大 捷,是义和团运动中一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重大事件,也是整个义和团反帝爱 国运动的一个振奋人心的高潮。在这次战斗中,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敢于 和拥有洋枪洋炮的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极大地震惊了世界。在廊坊大捷 之后的7月13日,义和团又在保卫天津的战斗中打死打伤八国联军750多人。

从1898年10月3日梅花拳第五代传人、直隶威县人赵三多领导的反洋教起 义到1902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在这4年时间里,面对装备着新式武器的帝国主义 列强和清朝反动军队,无数以传统武术拳械为武器的中华儿女献出了他们英勇不 屈的生命。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奋发抗争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 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以武术为主要反抗工具, 同入侵的帝国主义列强以及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他 们狠狠地教训了妄图瓜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史上 写下了一页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光辉篇章。

二、由“闻鸡起舞”看“卢沟晓月”

(一)“闻鸡起舞”,冲流击揖”

在河北的爱国志士中,刘琨与祖逖是两个影响非同一般的人物。他们苦练武 艺、闻鸡起舞的动人事迹,也堪称是河北儿女尚武爱国的光辉典范。

祖逖(266—321 ),字士稚,范阳遒(今河北涞水北)人。刘琨,字越石,中山魏 昌(今河北无极)人,二人“并有英气,以雄豪名冠北州”。《刘琨与祖逖生活的西晋 时代,正值北方群胡对汉人疯狂屠杀之际,惨绝人寰的“永嘉之乱”使得当时的西 晋臣民几乎全民动员,兴起了遍及全国的抗击外敌人侵运动。刘琨与祖逖从小就 结为知己,练武自强,誓言驱除鞑虏,立志为国效力。当刘琨听说祖逖先被推举做 官时,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 如此”。后来,二人“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 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闻鸡起舞”的故事。他们不仅 一道闻鸡起舞,苦练武艺,而且还经常一起互相勉励一-“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 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京 师洛阳沦陷后,祖逖避乱南迁。“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宾客义徒皆暴杰 勇士,逖遇之如子弟”。建兴元年(313 ),祖逖率领其宗族、部曲百余家,毅然从京 口渡江北进,准备光复北方国土。船至江心,望着奔腾不息的江水,联想到山河破 碎,征程任重道远,他不禁豪气冲天,“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 者,有如大江! ’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在祖逖“中流击楫”的慷慨节操的感召下, 其部众群情激昂,战无不胜,兵锋所指,所向披靡,以至于“石勒不敢窥兵河南”,并 “使成皋县修逖母墓”,以讨好祖逖;王敦久怀逆乱,也“畏逖不敢发”。著名的南宋 民族英雄文天祥“中流怀士稚,风雨湿双扉”的诗句,便是对于祖逖英勇业绩的共 鸣与追忆。作为闻鸡起舞的另一位主角,刘琨也作为抗击外敌人侵的统帅,积极 地冲杀在光复祖国的最前线。据《晋书•刘琨传》记载:“在晋阳,常为胡骑所围数 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 涕戯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当时,“自河以北,幽并以南, 丑类有所顾惮者,唯琨而已”。

长期以来,刘琨、祖逖“闻鸡起舞”苦练报国的故事激励和鼓舞着无数爱国志 士们为了祖国的安危而奋不顾身、一往无前;祖逖“中流击楫”的历史影响也非常 久远,“一直是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鼓舞力量”。他们的爱国情操不仅是无数河北 儿女尚武爱国传统的真实展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经典象征 和宝贵财产。

(二)“卢沟晓月”,“大刀风流”

“燕京八景”是金中都传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卢沟晓月”无疑是其中美丽 动人的一处宝贵名胜。在卢沟桥上悠然地盘桓,自得地欣赏着卢沟晓月或夕阳落 照的美景,静静地注视着桥柱上那些雄姿英发、雕刻精湛的石狮以及桥面上那凹 凸斑驳而又苍劲沉稳的巨石,透过远去的历史烟云,对于祖国的往昔有着清醒认 识的人们必将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七十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的那场永载史册的 血火交加的往事。美丽的“卢沟晓月”,不仅是中国悠久文化的直观展现,同时也 是中华儿女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见证。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执劣势 装备的中华将士们,充分发挥了中国武术的传统技击功能,以大刀等为近战武器, 奋不顾身地与强大的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用精湛的武术技艺,英勇地捍卫 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图片62

1933年3月4日,日军向长城喜峰口发起了进攻。在赵登禹将军指挥下,著 名的西北军二十九军大刀队浴血长城,歼敌五千余人,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喜峰口 大捷,这也是“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胜利。大刀队因此 名声大震,其威名随着一曲激昂雄壮的《大刀进行曲》而迅速风靡全军、全国,成为 中华民族抗暴御侮的光辉典范。®不久后的“七七事变”前夕,即1937年端午节之 际,大刀队又一次震慑了倭寇。当时华北日军邀请二十九军团以上军官在北京怀 仁堂“联欢”,实际上是一场炫耀武士道精神的鸿门宴。“气焰骄横的日军军官酒 中起舞,态度轻狂,姿意挑衅。二十九军一一四旅旅长董升堂和独立二十六旅旅 长李致远二人不甘示弱,先后起身打拳助兴。日军中佐松岛竟拔刀起舞,表演刀 法,群倭正襟危坐,凄声沉吟,局面顿时紧张起来。此时,曾在喜峰口率大刀队杀 出威名的董升堂旅长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挺身与松岛对舞。董 旅长双手执刀柄,锋刃直指松岛,缓步逼近。松岛气沮,只好收刀躬身退场,接着 李致远旅长又练了一趟西北军‘破锋八刀’,他刀法精熟,左砍右劈,虎虎生风,又 有全场中国军官击节助威。日军虽一个个怒目相向,终不敢妄动。‘联欢’最后在 日军无奈的嬉戏中收场”。®1937年7月8日,就在日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的第二天,大刀队又英勇机智地向卢沟桥畔的侵略军发动了夜袭,“战士们用大刀、 手榴弹,与敌人展开肉搏战,终于夺回了回龙庙与铁路桥”。®1937年7月12日的 《世界日报》即以《二十九军大刀队杀日贼》的大标题记载了这一令国人无比振奋 的事件:“十一日,日军二百余名进攻大王庙,被宋部大刀队迎头痛击……昨日围 攻南苑,大刀队急向日军冲锋,相与肉搏。白刃下处日军头颅落地,遂获大胜。”

“就连当时的日本舆论界也惊呼:皇军60年来胜利攻取之声威,被二十九军‘大刀 片’剥削净尽!据董升堂先生回忆说,此前,日本兵夜间都是脱衣大睡,疏忽警戒, 轻视我军。自遭此打击后,鬼子兵不但头戴钢盔,颈项上还要顾戴上铁转脖,以防 大刀队砍掉他的头”。®

二十九军的大刀队之所以能杀敌扬威,一方面与其一贯的尚武传统有关,另 一方面也与以张之江、马凤图等为首的众多河北武林人士的努力密不可分。冯玉 祥部的河北沧州人士张之江、马凤图等皆为武林高手,早在1910年,冯玉祥和张 之江等人就曾组织反清秘密组织“武学研究会” ;®1925年,马凤图受张之江将军 之命,在张家口创立白刃战术研究室,并依托该室,成立了“新武术研究会”,任室 主任兼会长,并聘清了马英图、王子平、洪立厚、刘鸿庆、王桂林等一批沧州籍武术 名家,他们集思广益,致力于将武术中搏杀效果突出的格斗技术用于军事训练,共 同创编了统一的劈刺教材,极大地提高了西北军的格斗水平。另外,据莫朝迈的 〈〈奋勇杀敌显神威一一二十九军大刀队抗日纪实》记载,当时的河北武术名家尚云 祥、韩慕侠和李尧臣等也分别在二十九军中传授了形意拳的“五行刀”和三皇炮捶 拳的“无极刀”等大刀技术。在抗日战场上扬威的二十九军大刀队的“破锋八刀” 等,同样是这一背景下众多爱国武术家共同心血的结晶。曾获得民国时期国术大 赛第一名的河北形意名家朱国福也曾在二十九军大刀队传授过武术,解放后,他 还曾应贺龙元帅的邀请,为军队培养武术人才,并为军队训练编写了刺枪、劈刺等 行之有效的军事教材。

图片63图片64

事实上,在卢沟桥上响起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枪声后,举国上下,同仇 敌忾,以武术等为武器抗击日伪反动势力的爱国事迹远不止于二十九军大刀队这 一范例。在当时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的情况下,面对着拥有飞机、坦克等先进武器 装备的日本侵略者,广大中华儿女不得已才利用武术原始的技击功能同敌人进行 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在以现代化武器为主导的抗日战争中,古老的中国武术仍然 能够在各种战场上发挥出积极的杀敌作用,应该说已是相当难能可贵了,而成千 上万的中华儿女以古老的大刀等武术器械为武器,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战争的 枪林弹雨之中,这本身更是一曲伟大的满怀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壮歌。从1700 年前左右以祖逖、刘琨等河北儿女“闻鸡起舞”和“中流击楫”为标志的驱除鞑虏、 矢志报国到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河北地域的以二十九军大刀队“喜峰口大捷” 和“芦沟桥抗日”为典范的万众一心、抗日救国,在河北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 充满了中华儿女抗击外侮的英雄主义素材和爱国主义精神时代强音。

历史上,河北地域大部分地区的恶劣自然环境因素始终是当地人民无法摆脱水 深火热生活的痛苦根源之一。无法生存的人们不得已走上了以武为生的轨道,在苦 难深重的岁月里用自强不息拼出了河北武术“镖不喊沧”的至高尊严。河北人民有 着光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尚武自强的悠久传统,一部河北武术的近代史,是一部河 北人民受苦受难的血泪史,同时也是一部河北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奋斗史。在那 些远去的充满内忧外患的岁月里,在这一武风强盛的大地上,面对着外夷的挑衅与 强凌,以霍元甲、韩慕侠、王子平等为代表的河北武林人士用奋不顾身的英勇而辉煌 的擂台表现,痛击了那些轻视中国的不可一世的“洋人武术家”的嚣张气焰,打出了 中华民族不可撼动的光荣与尊严,他们的英勇事迹至今仍脍炙人口,传颂四方。以 燕太子丹和荆轲刺秦为肇始,义和团京、津反帝为展现,刘琨、祖逖“闻鸡起舞”和“中 流击楫”为表率,霍元甲、韩慕侠擂台扬威为标志,大刀队抗日杀敌为典范,河北武术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优良传统所焕发出来的不畏强敌、英勇爱国的民族精神和华 夏武威,在中华民族的近代发展史册上书写下了一页页光辉的武术华章。

浏览90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