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画像石表现的"武艺"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 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 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 《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 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图 2-37).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 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 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 形式的运动。

图片7图片8图片9
图2-39为西汉剑矛相击画像砖.纵5.8厘米.横10.4厘米。 图中.两位武士均头束高髻.身着长袍-左边一位.双手持长矛, 向对方击去;右边一位,右手执剑.迎击刺来的长矛(河南省郑州图2-38为西汉器械技击画像砖.纵9厘米.横19.2 米。画 面中两人皆戴幢着I-.衣,左一人双手执长矛向对方猛刺.右一人一 手挥剑•一手持盾挡护。两边各有一头梳高髻的女婢.持矛站立观 看(河南省郑州市出土)。

二、"五禽戏"的由来

原始社会就有对动物的模仿而出现的猿猴舞、熊舞等。到汉 代时,已发现有模拟动物或吸取动物动作特点并结合攻防方法的 技术表现形式。汉代有记载的,有“猿猴舞”、“狗斗舞”、“醉舞'',以 及化佗的“五禽戏虽然无攻防动作但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它 对后来出现的武术象形类拳种影响颇大。

图片10

总结整理了有关导引术,去繁就 简.创编为《五禽戏》(图2-40 )华佗曾对其弟子云:“古之仙者为 导引之事,熊颈鸦顾•引挽腰体, 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 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 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 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 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 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后 汉书方术华佗传》)。《五禽 戏》只是模仿动物动作形态的导引或体操并不具有攻防动作和攻 防意识,他们并非武术。但需要指出.这对后世象形类武术的创立 以及这些武术在吸取动物的动作方法以利养生方面.具有很大影 响与启发。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又是后世象形类武术的滥觞。

三、汉与匈奴的战争

汉初.由于匈奴的入侵和侵扰.使统治者鼓励农民习武.以自 身力量抗击匈奴的侵犯•民间习武之风盛行。加上当时手工制造 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制造兵器的作坊,而且还有不少宽敞的演武 厅,民间的习武热潮.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当时政论家晁错分 析了汉、匈双方兵制的特点及兵力的长短之处,指出汉军多优于匈 奴,首先数量上占先;但匈奴却居于主动,原因是匈奴骑兵机动性 强,两军相抵,倘汉军驰救,“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 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又入故而晁错建议移民充 实边区.普遍建立守备,“居则习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教 民以应敌把边民训练为“亦兵亦民"兵民合一”的常备武装力 量。汉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汉书•晁错传》)。《通考》卷一五载:“汉初.兵农不甚分。如冯唐吏卒皆家人子弟.起(中从军。而 后汉《礼仪志》.谓罢遣士,必劝以农桑。''这实际正是“教民以应 敌"的结果。1975年成都曾家包出土的东汉一号墓东后室北壁下 部,有一幅表现“兵农合一”、“劳武结合”的石刻。画面上有人织 锦.有人赶马拉车,有人在酿酒,鸡鸣犬吠。在表现种种生产生活 的图像之中.皆立有一个兵器架.上面置放着三股叉、戟、剑、盾和 弓箭等•“亦农亦武”的情景跃然画中。而后的,•屯垦”,亦实为“教 民以应敌''的发展。

教民以应敌”.为战胜北方匈奴的威胁打下了基础;然而要彻 底抵御匈奴侵扰,则须主动出击与匈奴决战.击溃或歼灭其主力. 这就要求组建庞大的常备军.并努力训练为劲旅。汉高祖时,即命 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 船。……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非常重视将士 的训练考核,“常以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后汉书•光武帝 纪》注弓《汉官仪》)。

汉王朝特别重视骑兵的建设,汉高祖刘邦便设置并健全了马 政机构。文帝时,晁错提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于是修“马复 令”.即凡民间养马一匹的.“当为卒者.免其三人.不为卒者.复其 钱耳"(《汉书•食货志》颜师古注).鼓励人民养马。这项政策立竿 见影.西汉王朝迅速组建起了庞大的骑兵部队。文帝十四年(前 166).匈奴单于14万骑入侵到距长安仅300里的甘泉地区,于是 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10万以备御。 骑兵数量竟达10万之众。汉武帝时,又组建了侍从皇帝和警I!京 畿两支部队。侍从军分三支,即期门、羽林、羽林孤儿,皆由善骑射 者组成。“羽林”意即“如羽之疾,如林之多”。守11京畿的禁军 共分八支,即,,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由 八校尉率领.故而又称为“八校尉屯骑、越骑、长水、胡骑为骑 兵,占禁军的一半。汉匈战争中.骑兵已取代步兵成为汉军主要 兵种。汉军一次出征的骑兵・2万、3万、4万、5万、6万、10万不 等,最多达18万。

重视武备,再加上其他政治、经济的因素.导致了汉匈战争中 汉王朝的胜利,也促进了武术本身的发展。汉代弩射的发达,显然 与汉匈战争开大阵直接相关;而刀取代剑的地位,则与刀的劈杀更 适宜于骑兵有关。尚武之风•一直雄劲于两汉时期。

四、"剑文化”的发展

秦、汉年间,由于战争方式的演变,骑兵的地位日益重要•环柄 长刀逐渐取代了长剑在战争中的地位。相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剑的防身自、娱乐作用却日益增长.以致汉代“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今天各地出土的大量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常刻有官吏 图像.就普遍带剑。秦、汉时代.剑术研究受到重视•并在战国“剑 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当时对剑术的理论性总结和概括是 卓有成效的•通过许多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汉代剑术的发展有这样 几个特征:①剑术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这时,不仅佩剑之风仍然 盛行,而且精于剑术的人颇多•特别是文人学士•如司马迁在《史 记•太史公自叙》中写道.司马家族祖上的一支曾经“在赵国者.以 传剑论显”;以写汉代大赋《子虚上林》而闻名的司马相如,'少时爱读 书.击剑……"东方朔"十五学击剑武将如项羽“少时.学书,学 剑”;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 射……”等等。②剑术研究有了初步的理论性总结和概括。如曹丕 《典论》:•.幼时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唯京师为善。''可见.曹 丕研究过来自各方的不同剑法•探讨过不同的招式、特点及格调的 剑术。也说明精于剑术者到处都有.并且出现了不同流派。③剑术 已有了一定的招式。《史记•项羽本纪》中记项羽的堂弟项庄在鸿 门宴上表演剑舞.企图在席间刺杀刘邦;项伯为了保护刘邦也提剑 起舞。项庄和项伯的“剑舞”当然不是一般的武舞.而是有一定的程 式,既可供人观赏、又可置人于死命的武技。由此可知.那时已出现 了剑术套路的雏形。这在剑术发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④出现 了竞技形式的对抗性斗剑。最突出的实例是曹丕与邓展的赛剑.据 《典论》载:一天.曹丕与邓展一起饮酒.席间谈论起了剑术,曹指出 了邓的一些错误说法,并向邓表示,若不信服,可以较量一番。邓当 时稍有醉意,经曹一激不.示弱,当即表示愿和他决一胜负。考虑 真剑会失手伤人,两人就以片蔗作剑。没有几个回合.曹丕次击 中邓展的臂部,引起左右观众大笑。邓很不服气.要求再比。曹丕 说.我的剑法专中臂部。轮到第二次比赛.曹丕就以失招的败势引 诱邓展.邓果然中计,又被曹丕击中面门。据说.曹丕从师洛阳高手 王越.经过勤学苦练.击剑之术达到了相当精湛的程度。不难看出. 当时各种剑法之间已存在剧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无疑推动了整个 剑术水平的提高。

学剑是尚武的表现.两汉时期.征战频繁.风气崇尚折戟异域. 立功疆场.赐爵封侯.霍去病、班超便是榜样.故习武为世人所重 视.学剑因而流行。

 

浏览46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