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矛、稍(同“槊”)、斧、棍棒也是汉代的重要武器。稍. 重且长的矛•是马上用的重型武器,长二丈四尺。梁•萧纲曾撰写 了《马槊谱一卷》,专论马上用槊的技术.但是其具体内容今人已经 无法得知.仅知道梁朝曾经有过关于马槊的&论。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当时存在的兵书分类列出:计有“兵权 谋"13家259篇.“兵形势”11家92篇,“兵阴阳”16家249篇.“兵 技巧”13家199篇。其中“兵技巧”25篇.为古代一种球戏外.其他 均为武术著作,大多为射法。如《逢门射法》2篇、《阴通成射法》11 篇、《李将军射法》3篇、《魏氏射法》6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5 篇、《望远连弩射法》15篇、《护军射师工贺射法》5篇.《蒲苴子弋 法》4篇.等等。此外.还列载了《手搏》6篇.《剑道》38篇。《手搏》 是拳法专著。《剑道》是剑术专著。

“兵技巧”所载诸书目是当今所知的最早武术专著。由此可 知.早在汉代以前,中国武术便有了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技术内容. 不再是局限于口耳之传。

由于和匈奴骑兵作战及三国之间的连年征战.飞国时期已出 现了大量的骑兵并加强了对骑兵的训练。适应骑马作战的刀、大 刀、戟、矛、殳、斧、狼牙棒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矛在马上打仗.作 用很大.二国时期.猛将张 顼横矛当阳威震来敌''(图2-41).

在秦汉、三国时期武术中对抗性技术和武术套路技术也有

图片11

图2-11张飞像

较大的发展。对抗性的攻防技术,是双方在没有固定的动作顺 序,在实践中根据对方的招数进攻或防守.利用对方的弱点和机 会取得胜利的一种技术。这种对抗性技术能培养人勇敢、果断、 机智,并能检段人的实战能力。所以在秦汉、三国时期常有这种 对抗性攻防技术的比赛•当时主要有以前讲过的角抵、手抵,还 有短兵对短兵、长短兵对打.如“剑对戟”、“剑对钺”等•还有空手 对器械•等等。这些都说明秦汉、三国时代的对抗性项目的发展 也是很大的。在对抗性项目比赛之前.选手们一定会加紧训练。 那么在训练中如何能将那每一散招练好呢?他们将比赛中将要 使用的招数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成一个套路练习,并在编排顺 序上注意每一散招之间的关系.尽量使它合理。这样的套路练 习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武术套路前身,对抗性项目的发展也同 时促进了武术套路的发展。

欧阳予倩著《唐代舞蹈》云:1954年山东临沂汉墓出土的画像 石匕有一幅《大傩图》,“从这幅图上,可以见到当时人想象的妖魔 鬼怪的形象,也可以见到十二神的凶相,有的执斧•有的执短剑,张 牙舞爪.作驱赶追扑之状,鬼怪四散奔逃.显示出十二神的无比威 力。由于仪式的主题是驱疫逐鬼,所以舞蹈部分也随之而多作驱 逐扑打及射杀等动作这些钺舞、斧舞、短剑舞,皆可视为套路。

《汉书•艺文志》又27:这些著作都在于为“习手足,便器械.积 机关,以立攻守”。由此看来,拳法与器械的重要内容.至少到汉时 已基本成型。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日本女王卑弥呼在魏明帝 曹景初二年(238)遣大夫难升米、都市牛利等为使前来魏国通好。 魏报聘的礼物中便有“五尺刀两口 同书又载:238-248年,十 年间,日本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邪马台先后四次遣使至魏国,献贡倭 锦、弓矢等礼物,而曹魏也大量回赠金、锦、刀、镜之类。有学者以 中、日两国出土的汉刀和日本传世的古刀作类型上的比较研究,证 明远在曹魏以前汉刀即流传日本。日本称刀的交手为“击剑”.语 源出于中国.如《汉书•司马相如传》便称其“少好学击剑日本 称刀法为“剑道”,语源也出于中国.如《汉书•艺文志》便录有《剑 道》38篇。

汉王朝时,常以包括角抵在内的各种文娱活动招待外国宾使。 《盐铁论•崇礼》中,即有汉昭帝用角抵戏招待外宾.而遭到贤良文 学非议的记载。贤良文学们以为:“角抵诸戏,炫耀之物.陈夸之 始•与周公之待远方殊东汉时期.仍沿用西汉以角抵戏招待外 国使者的惯例。《后汉书•夫余国传》载“顺帝元和元年,其王来朝 京师,帝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以遣之”便是一例。一再目睹角抵表演 的日本使者,可能就这样了解了角抵并将之带回日本。日本学者 今村嘉雄撰《日本体育资料年表》引用史料表明.日本相扑最早出 现于公元前23年,时为西汉末年,这也可作为角抵于西汉时期传 入日本的印证。日本人则以''相扑"一名称“角抵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在其发展史卜.比较突出的表现为:武术 流派雏形开始出现,武术著作较多的面世;刀渐而取代了剑在军事 上的地位,剑逐渐转移至非军事用途并继续发展;作为中外武术交 流的先声——汉刀及汉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活动东传日本。

 

一、武术套路的勃兴

武术套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良好的发展。随着攻防技术 的不断发展.套路中的动作也不断得以充实,为了便于巩固和练 习.武术家们将一些精华动作串联起来.以套路的形式进行演练. 以巩固其攻防技术的掌握。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多.为了能使套路 更好看.人们把一些优美的舞姿和惊险的杂技动作揉入武术套路 中,使之更加引人入胜。此外,人们对武术的保健作用也有了较深 的理解.故而演练武术套路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两晋南北朝时期 的武术套路得到很大发展•当时的武术套路中•有了起式、中间趟 和收式,套路发展到此时,其基本体系已经确定。

二、 妇女习武

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的另一特点是妇女习武•这主要是受少 数民族妇女习武的影响。北齐(鲜卑族)统治者.为倡导妇女习武, “帝在城东马射.敕京师妇女悉赴观.不赴者罪以军法,七日为止。” 《魏书•李安世传》记载,广平李波宗族强盛.其妹雍容尤善骑射. 百姓为之语曰:“李波小妹字雍容.搴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 双。"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发生在这一时期。

三、 府兵制的实行

中国文字中“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出现于肖统《文选》第 20卷中.有“假闭武术.阐扬文令''之诗句。当时系指停止战争(军 事).提倡文教。“武术"一词出现,为后世武术概念的形成打下了 基础。

两晋南北朝实行府兵制。府兵制起于西魏,废于唐之天宝.前 后200年。府兵制选士标准对武艺有很高要求.即要会拳术的捕 虏擒拿技术,也要会使用戈、铤、剑、戟等长短兵器的技术.即要能 “若飞”般疾跑.也要能逾城越堑、攀登跳跃、长途负重行军。这在 武术技巧和速度、耐力、力量诸方面.均有严格要求。由于群众练 武之人较多,达到这个标准的不乏其人。同时.由于府兵制的选士 标准和考核要求,又必然加强了整个社会对于武艺的重视。成语 故事.•闻鸡起舞”讲的是东晋名将祖逖.青年时发奋要刻苦锻炼成 为文武双全的人,他常与好友刘琨住在一起.夜间一听到鸡叫,就 与刘琨起来一起舞剑练功。而武术中练早功的习惯,也延传至今。

汉初,农兵不分,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促进了群众练武活动. 民间习武之风可谓空前。当时.有些地方还有演武厅武器架一类 的设备。当时.练力的手段是举鼎的能力来表示力量的大小。自 晋以后•“翘关”逐渐代替了“扛鼎”。..翘关”.原意是举起城池的大 门闩.到了晋朝门闩成为专门练功的铁杠。除练力外.武艺高强者 将攀登爬越和弹跳等亦列为必练内容。此外.武艺高强者还善于 奔跑,&檐走壁等硬功轻功都亦不鲜见。据记载.劲力、弹跳、速度 三者在当时的练武过程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练习内容.它是武艺 中的素质基础,练功除了练力.还要练习轻功和走转进退的各种步 法,相当于现在的身体素质训练。

史料中记述拳术技术方法的尚不多见•但会武之人都有臂 力的记载却不少。《晋书》载.有个叫周处的人,“未弱冠•臂力绝 人.好驰骋猎”,“入山射杀世间猛兽”,“投水搏蛟”。此书还 说,一个叫符生的人•能,'力举千钧•雄勇好杀•手格猛兽,走及奔 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这些话不免有些夸张,但仍可见当时 习武人大都臂力过人,也说明当时人把臂力视为身体训练和武 器训练的基础。

浏览37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