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是战国后期由一个诸侯王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公元前 221年,秦王政(前246〜前209年在位)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 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以咸阳为都城的幅员辽阔的国家,是中国封 建社会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中央集 权化统治.他建造驰道和直道;建筑长城;开边和移民;焚书坑儒; 并下令搜缴散在民间的各式兵器.聚集在咸阳加以销毁•铸成了 12个各重24万斤(古制)的铜人。《史记•秦始皇帝本纪》评述: “(秦王)巢名城,杀豪杰,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 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收缴天下兵器,实际就是在民间禁武。 秦王朝虽禁止民间习武,但军中习武的活动仍蓬勃开展。在统一 中国的过程中•秦国曾建立过一支战斗力极强“带甲百万,车千乘・ 骑万匹”的庞大军队(《战国策•秦策》"秦王朝建立后.大将蒙恬 亦曾率40万大军北御匈奴。1974年开始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号坑.出土了仿秦宿U军制作的陶质I!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6 000余件.并探明尚未发掘的二号坑有武士俑、陶马俑4 000件。 近万件陶质战俑分别组成步、弩、车、骑4个兵种,或手执弓、弩.或 执青铜刀、剑、戈、矛、戟等实战兵器,面向前方。通过秦军武器装 备的配置.可以大致窥见当时军中习武之一斑。

由于大量兵器被毁,民间的练武活动受到限制。秦始皇只限 制民间习武而提倡士兵习武,而大量士兵又都是从民间而来•这些 士兵服役时习武.解甲归山返回家园后•无法进行兵器练习•只有 进行徒手练习.徒手的角抵活动在民间迅速发展起来。秦代角抵 活动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角力。《汉书•刑法志》记载:“春秋之 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
更名为角抵,,角抵”是徒手的对抗性项目。角抵时,只限用“相 搏”中的摔法进行较量,双方凭体力以摔倒对方来分胜负。由于角 抵只限于摔法,不准拳打脚踢.以较力为主,更多地用于娱乐与表 演.因此在禁武的秦朝,它不仅未被禁止.反而广泛在军中利民间 流传开来.还出现了专门从事“角抵”的艺人,而且逐渐成为宫廷的 娱乐项目。据《史记•李斯传》记载..是时二世在H•泉.方作骰抵俳 优之观”。秦二世在宫廷观看角抵说明了这一点。“角抵”相对其 他武术比赛而言,安全、有趣,深受人们喜爱。在徒手练习中还出 现了一种攻防性较强的对抗性项目叫“手搏”。手搏是从殷周时代 的相搏中发展而来的,它是使用拳打脚踢的方法使对方认输的一 种杀伤性较大的徒手运动。

一、秦国时期的兵器

秦军主要有戈、矛、弓弩、钺、钩、镖、 殳、剑等各式各样的兵器。以秦兵马俑(图 2-31)为例:图片1

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 以东35公里处的秦始皇陵东侧。它是 1974年3月由临潼县晏寨乡西杨村农民杨 志发在打井时发现的。现在发现的3个俑 坑,总面积约20 000多平方米,内有约图2一31秦兵马俑(秦)8 000个陶俑、陶马及约10 000件兵器。这些兵马俑制作工艺精湛,造型逼真生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秦 国强大军阵的缩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由于秦朝对于民间严禁习武并收缴天下兵器,以至于秦末陈 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只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这些几乎 是赤手空拳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维系了仅仅只有十几年的统一 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铜殳(图2-32,三号俑坑出土)。三号坑共出土铜殳30件。殳是一种锤击武器.本为战车上的五兵之 一。到春秋战国时期.弓弩、戟(图2-33)、 矛、戈(图2-34)等成为作战的主要兵器, 殳只作为一种仪的兵器。均为圆筒形, 首呈三角椎状,长约10.5厘米.径2. 3~3 厘米.深8.9厘米,用以装柄。此殳为一种 有棱无刃、安装长柄的仪仗兵器。

图片2图片3图片4

 

青铜剑(图2-35, —号俑坑出土)。左剑出土于一号俑坑方八过洞。通长93.8厘米,身长72.2厘米.最 宽处3. 2厘米。右剑出土于一号俑方一过 洞。通长92.8厘米.身长71厘米.最宽处3. 2 厘米。两剑的形制相同.剑体长而窄薄,中部起 纵脊.近锋处束腰。出土时.首、格、鞘等附件齐 全。特别是剑通体光亮,刃锋锐利。经检测,剑 表面经过铭盐氧化处理。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 发明了这种先进工艺•堪称冶金史上的奇迹。

二、汉代时期的“百戏"

汉是继秦朝之后出现的统一工朝,刘邦建立汉朝之初•曾经一 度禁止角抵。到了汉武帝刘彻之时,由于他的喜好和提倡•角抵又 开始盛行。汉武帝刘彻统治的五十余年(前140〜前87)是西汉王
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政 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武术文化形态在秦汉时期皆有很大 发展。

汉代把包括杂技、舞蹈、魔术、角抵等技艺活动统称为百戏.由 于角抵(图2-36)在其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所以“百戏”在当时又 被称为“角抵戏”。同时先秦流传下来的武舞在汉代两晋得到承 继,如先秦时表现武王伐纣时的武舞,在汉代称“巴渝舞”,到晋代 改名“宣武舞”,是武士执剑而舞。晋代文学家傅玄曾作《短兵篇》, 对此舞有形象的描绘:“剑为短兵.其势险危,疾蹄电,回旋应 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鹫.若景若差。兵法攸众.军众 是仪。"描写剑舞紧张惊险.动作迅速。挥剑相击.火星如闪电-此 舞有一定的程式,动作、步法等均有规定,与武术套路的形成有一 定联系。图片5图片6

这一时期,还流传着与杂技项目接近的娱乐表演性武术.即 “角抵戏”(也称百戏)中的跳刀、跳剑、掷戟等,于舞弄中将刀、剑等 武器掷向高空,手接之。《通典》记“梁有跳剑伎”。《洛阳伽蓝记》 记载了北朝洛阳寺庙前的庙会上种种武艺杂技表演盛况:“禅虚寺 在大夏门御道西.寺前有阅武场.岁终农隙.甲士习战.千乘万骑. 常在于此羽林马僧相.善角抵戏,掷戟与百尺树齐等。虎贲张车 渠.掷刀出楼一丈。帝亦观戏在楼.恒令二人对为角戏。”这里记载 了两名技艺杰出者的表演.除了单人表演外.还作对打表演。

《通鉴•晋纪》记:“张昌起兵为乱.绛头毛面.挑刀走戟.其锋 不可当。"注曰:“挑刀、舞刀也。今乡落悍民,两手运双刀.作进退 为击刺之势。掷刀空中.高一二丈.以手接之。又善舞双戟,左奔 右赴之势.又环身盘旋.回转如萦.又以戟矜挂地.跳矜上.特为环 捷。此谓走戟也。"记载民间之武术活动,有刀、戟的套路表演,既 表现出攻防技击的特点,但又有艺术性之花法.如掷刀、掷戟以及 戟在周身盘旋.类似今日之叉。以戟尖着地.脚踏戟柄作表演 等,则是武术与杂技相渗透了。

从史料来看,汉代的角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角抵是包 含有杂技、音乐、歌舞、武艺的“百戏”,而狭义的角抵则是指一种以 双方力的对抗为主要内容的武技表演。

三、汉代“武艺”

武艺的名称始于汉代,自汉以后一直沿用。武艺是徒手或手 持器械的攻防格斗与套路技术的总称。包括:角抵、手搏、剑术、刀 术、长戟与手戟、戈、矛、殳、斧、大刀、狼牙棒、弓、弩等。对抗性攻 防技术有:手搏、角抵(有了裁判,体育性质较明显)、短兵对短兵, 长短兵对打.空手对器械等。套路技术有单练套路,如“剑舞”、“刀 舞”、“双戟舞”.还有象形的•'沐猴舞”、”狗斗舞”等•也有多种形式 的对练套路。《三国志•刘封传》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古 今图书集成•闺奇部列传》载:“关索妻王氏.精诸家武艺。”所谓 “诸家",当指不同技术特点的各个流派。由于练武活动的盛行,到 了汉代.民间曾涌现不少武术家以及不同技术风格的流派。这说 明最晚至汉时,已有了大致相当于当今“武术"内涵的“武艺这
是各种攻防格斗技术的总称它应是中国武术已具备某种基本形 态的标志。

浏览7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