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而言,现代化历程只不过是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阶 段,中国传统武术未来无论如何发展我们都需要直面它的过去,它的历史只是 武术发展长河中的一小段波纹或者一小朵浪花,我们相信中国武术在今天发生 的事情在多年以前早已经历过了,只不过表现的形式可能不一样。任何事物的 发展都是一个渐进过程,中国武术自诞生那一天起就经历着这样或那样的考验,翻开中国古代典籍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武术受到的种种压制与磨难,历 朝历代的禁武令、封杀令都没能限制住武术发展的脚步,直到今天中国武术依 然屹立没有倒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术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极强的繁衍生息能力。

当时代的列车驶入20世纪的站台后,中国武术受到的冲击无疑是最大和 最强烈的,因为这个时代、整个社会根基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农耕社会中的 那种悠然与恬静被西方列强的枪炮与轰鸣的机器打破了,中国武术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的种种冲击与碰撞,特别是来自西方的体育项目的强势冲击,这种冲击 直接促使近代武术家、武术工作者、习练者、爱好者等所有与武术相关的人都 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武术将走向何方?中国传统武术的改变可以说由此而 起,也许在初期这种改变是被迫的、无意识的,甚至是无奈的,但到了新中国 建立之后,这种对传统武术的现代化改变就成为一种伴随着民族自强与自新的情结进行着。这种民族情结裹挟在工业化的社会改造当中,以一种前所未有速 度在迅猛前行,而作为从一个传统农业社会生长起来的中国武术自然有着诸多 的不适应。但是人类社会总是朝着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奋勇前行,这是任 何事物都无法改变的一个最基本的现状,因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都充分证明 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说今天武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实质上都可 以归结到一个问题上,那就是是否有利于武术的整体发展?当然具体到每一个 拳种来说情况有种种的不同,但大背景是相同的,那就是其现代化转变历程 同其自身发展相同步,如果其不适应这种现代化改造,那么就是其不适应整个 社会大环境的改造,自然对其生存发展而言就意味着事事艰辛,而对于那些力 求拓展自己生存空间的拳种来说,今天的大变革恰恰迎合其发展的需要,如太极拳、形意拳、少林拳等拳种的发展实质上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传统武术的现 代化转变的成功。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的,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变同样存 在着这样那样的挫折与艰辛。对任何一个具体拳种而言,这种转变都是一种 艰难的选择,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更新。“时至今日,假如我们能把眼睛放远一 点,从世界的结构来看中国问题,那么,中西文化的论争实在是可以收金息鼓 了。一百年了,我们不能再为了 ’童年的兴奋’所左右,我们应该成熟些了。 世界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已明白地看出,中国的出路不应该再回到’传统的 孤立’中去,也不应该无主地倾向西方(或任何一方);更不应日日夜夜地在 新、旧、中、西中打滚。中国的出路有而且只有一条,那就是中国的现代化。 其实,这也是全世界所有古老社会唯一可走并正在走的道路。”。因而从这一层 面来说,中国传统武术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境都是一种必然,因为我们 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奋勇前行,当然在这种决然的前行中我们会犯这样或那 样的错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都是一种发展的必然,我们不能因 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停滞不前。

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而言,受现代化冲击最大的就是那些处于偏远地域 的小拳种。这些小拳种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传承体系单一,而且由于生 长在自己的区域文化生态环境中,生态体系极为脆弱,一旦这种环境受到外来 文化的冲击破坏,极易受到伤害。当然也存在着有的拳种本身流传就不广,再 加上传人太少,无论社会是否变革这类拳种都有失传的可能。从中国传统武术 发展历程来看,不断地有新拳种和流派的诞生,同时也有旧拳种和旧流派,以胶东的螳螂拳为例。“满清末年螳螂拳呈现出一种蓬勃繁荣的景象。教授 螳螂拳的国术馆遍布了整个胶东和胶东以外的许多地区。不但螳螂拳声名越来 越响,诸多衍生拳种也流传得越来越广,其声势远远超过了其他拳种,一跃成 为胶东第一拳。在七星螳螂拳传人钟连宝的印象中,儿时的烟台是一个习武风 气很浓的地方,那时拳坊很多,一个人口不过八九万的小城,居然有大大小小 的拳坊七八十家。20世纪50年代,南操场年年有武术比赛,工人文化宫节假 日常举办武术表演,各拳坊都很重视参加,众拳师见面时都是亲切地抱拳握手 问候交谈,毫无同行是冤家之意。即使到20世纪80年代初,烟台武术依然兴 盛,每天早晨毓璜顶公园、南山公园等处约有数万人练武,后来,山上只有寥 寥几人还在坚持。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谁要想学武术,得托人拜师, 后来,则发展到老师怕没人学自己的功夫年久失传,到处找徒弟,更有甚者, 因为找不到年轻人学武或年轻人不愿学武,有些拳师只好教中老年人练武。这一转变表面看是螳螂拳自身发展传承的问题,但实质上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武术近百年来改革的艰辛和苦难。中国 传统武术发展于农耕文明体系之中,而农业劳作中的四时固定,空闲时间较为 充分,“忙时耕田,闲时造拳”这种较为固定的生活模式直接影响到武术的传承 形态。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门大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潮扑面而来, 农业文明的那种安适休闲的生活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再加上西方化的休闲体 育运动日渐占领青年人的空间,因而固守传统模式的传统武术受到的冲击自然 最大。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青岛,青岛市武术协会顾问张万福说:“以前青岛的拳 种有20多种,但现在只剩下孙膑拳、傅士短拳、查拳、螳螂拳、九水梅花长 拳等不到10种。像以前沧口阎家山村的地功拳,这个拳种是在地上滚爬,可能 有些人嫌脏,所以学的逐渐减少,以致渐渐被人遗忘,而崂山傅家埠的一种拳 种也是在民间流传了好几百年,但是由于没人学,现在已经失传了。 物质决定意识,传统武术的根是深埋于农耕文明这块沃土之中的,一旦这块根基之土发生重要转变,那么生长其上的所有植被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 既是一种生物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普遍现象。一旦传统武术发展的 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相应的传统武术整个体系都会做出相应的调节, 那些生命力较脆弱、生态环境较单一,过于依赖外部分环境的拳种自然会受到 最大的冲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处理,那最后只能自生自灭。当然这也正是当 前我们国家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所在,但是保护、帮助、扶植都是 有限度的,而对那些广大的小拳种来说最终的出路还在于自我的更新与调整, 这样才能冲出一条生路再创造辉煌。

相对于部分小拳种的没落而言,现代化对大拳种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拳种的分化;另一方面是大拳种的泛化。现代化 对大拳种的影响和小拳种一样,大拳种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只不过大拳种由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与人脉,才不会出现小拳种那样的传承无人的局面, 但是大拳种也因为其大,所以在面对新时代的冲击时,许多传承人都会表达出 自己对时代的看法和应对方式,这样大拳种在封闭体系中形成的那种旧的传统 模式就会被打破,新的操作方式和新的传承体系就会涌现,大拳种的分化也就 成为一种必然。

以发展最好的太极拳为例。杨露禅拜陈长兴为师,于1850年左右至北京传 授太极拳,开创杨式太极拳。删改陈式老架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 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又经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修润,定型为 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吴全佑初从杨露禅习杨式大架拳,复拜其次子杨班侯 为师学杨式小架拳,以善柔化著称。其子吴鉴泉秉承家学,擅长小架太极拳。 1921年,吴鉴泉受聘于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时,去掉小架太极拳中的发劲、 跳跃和重复动作,突出轻柔、缓慢、圆活、连绵的运动特点,创编成吴式太极 拳。武禹襄自幼习武好文,约1850年从杨露禅学得陈式老架太极拳,1852年途经河南怀庆府赵堡镇,从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太极拳《太极拳论》于武阳盐店,此后,钻研拳理,揣摩拳架,多有发悟,创编成武式太极拳。孙禄堂 于民国初年从郝为真学得武式太极拳后,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吸取形意拳进 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特点,并融入这两门拳 术的一些手法,融会贯通,创编成孙式太极拳。可以说当今流传最广的五家太 极:陈式太极、杨式太极、吴式太极、武式太极、孙式太极都导源于陈式太 极。但是五家又各有其技术风格与动作特色,发展到今天更有着较大的差别。 当然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由门惠丰创东岳太极、冯志强创混圆太极、张广德创 养生太极,由赵堡太极发展而来的和式太极、以及武当太极、螳螂太极拳、无限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四维太极拳、闾山道家太极拳、益寿太 极拳、张三丰太极拳、静功太极拳、自然门太极拳、原地太极拳、两岳太极拳等。虽然这些流派未必都名副其实,但是在今天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变过程中 能出现如此多的流派拳种,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太极拳发展的兴盛。

浏览4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