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津门武术》,称得上是一部关于天津 武术文化的“小百科”,内容包括古往今来天津武术文化的发展, 天津武术流派的传承,天津武术人物的传记,乃至天津武侠小说 的创作等等,纪录了许多曾经感动历史、让人至今难以忘怀的故 事。古人说:“勺水拳石,可补高深。”此之谓也。
本书的作者,是我近年结识的挚友。他的学历很传奇:体院 毕业的大学生,教育学的硕士,历史学的博士,民俗学的博士 后;他还有一个纯粹的职业人生:中国武术七段,国家级武术裁 判,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委员,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 任。
他的经历,让他和武术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系统地研究 过中国武术史、武术思想史,出版了不少专著,最近又开始研究 天津武术文化,而且出手不凡。他,就是刚刚迈过不惑之年的杨 祥全教授。
祥全老师为什么由博返约,进入天津武术文化研究领域?依 我看,主要是因为天津的武术文化,确有自己的历史特色与地域 特点。
比方说,从宋代开始,天津地区就建成了宋辽军事对峙的塘 泺防线;而且自城市诞生之日,就是一座军事要塞,金代的直沽 寨,元代的海津镇,莫不如此。明朝永乐二年(1404)设卫筑 城,官兵征调于各地,且均为世袭,衣食无忧,以致养成了一种 “日以戈矛弓矢为事”的尚武精神。入清以后,天津改为地方行 政建置,卫所制下的官兵失去了生活依靠,部分人改武习文,绝 大部分只能依靠出卖力气维持生活,但“兵民杂居”下形成的尚 武精神未尝稍减,所谓“津人刚猛,孔武多力,朋济聚处,各袖 利刃,一言不合,即拔刀相向”。不能不说,这些正是天津武术 文化的社会基础。
再有,天津依河傍海,自清代中叶开始,依仗“地当九河津 要,路通七省舟车”的地缘优势,成就了天津“繁华热闹胜两 江”的水旱码头地位。地通南北,人杂五方,“比闾而居者率多 流寓之人”。大批外地人聚居在一起,天然地形成了一种自卫精 神以及互助、包容等品格3 20世纪初.义和团在华北各地遭受重 创,武林各家凡流徙至津者均能得到生存与发展,民间武术团体 林立,这对近代天津武术文化地位的提高,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 用。
天津近代教育的迅速崛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20世 纪初清廷改革学制,天津作为直隶省会,“大吏提倡于上,乡人 士负众望者主持于下,官绅合力,远近同风,不十年间,各级学 堂悉备”。教育家张伯苓特别提出“强国必先强神,强神必先强 身”。所以在发展新式体育的同时,武术作为防身健体的传统运 动项目,也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得到普遍的推广(南开社团中就 有武术会),从而奠定了 20世纪以来天津武术文化的教育基础。
不过,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其发展需要根基,需要积 累,很难一蹴而就。与中国众多历史悠久的城市相比,天津毕竟 属于晚近发展起来的城市;近代以来,天津文化虽有不少“发蒙 解缚”之处,却往往因为未能持久而湮没于世。这就是说,由于 地方文化积淀较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文化的辐射力,天津的武术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这样一些纪录着诸多历史瞬间的问题,祥全老师都在本 书中做了细致的阐述与研究,而且力求穷源溯流,钩沉致远,剖 毫析芒,不矜不伐。其中,一些问题属于前沿性的探讨,一些问 题则是学术边缘的抢救。
一本书有时就是一个人一生光阴的缩影。祥全老师在大学毕 业后的十余年间,一直处在不断开拓与创造的激情中,努力完善 自己,为心灵释荷,为人生升华。经过十余年的坚持,终于使他 有了健壮的体魄,有了历练的经验,有了广博的智识,有了思维 的高度。正是这种近乎透明的努力,让他能够在学术的攀缘中,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阻止时光的流逝, 但每个人都有能力主宰自己。因此,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 人。
应当说,成功既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态度。在人生的旅途 中,只要还有一点高度,还能做一次努力,就绝不轻言放弃,因 为这是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也是享受成功的必需付出。所以人 的成就感,总是留守在瞬间的美好时光中。我想,祥全老师对此 一定是深有体会的。是为序。
罗澍伟
壬辰岁末草癸已年初改
(罗漱伟:著名历史学家、天津史学家;曾任天津市社会科 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兼任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天津市历史学 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地名学会理事等职。)
天津陆地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次海进海退交替变迁 而逐渐形成的。隋代修建京杭大运河(尤其是元代将之东移) 后,天津的地理位置日益凸显、天津的军事地位逐渐突出。可以 说,天津是一个因运河而兴的典型移民城市。京杭大运河在贯通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同时,也把燕赵文 化圈、齐鲁文化圈、荆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等四大文化圈有机 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带。处在此文化带上 的天津文化呈现出典型的多源性、兼容性特点,成为运河文化、 老城文化、码头文化、寓公文化、租界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柄息 地。
天津自1404年设卫建城,历经天津州(1725年)、天津府 (1731年)、开埠(1860年)、八国联军攻陷(1900年)、国民政 府设立特别市(1928年)、沦陷为日本殖民地(1937年)、天津 解放(1949年)等重大事件后,发展至今已经从漕运码头、军事 卫所、商业都会、开埠城市演变成为一个超千万人口的综合性大 都市、北方经济中心、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在这一进程中,天 津人民形成了精明、好客、尚武、勇于开拓、适应性强的性格。
明清时期,是天津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亦是中国武术发展 的“轴心期”。在传统武术流派纷纷涌现、传统武术理论日趋成 熟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兼容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天津武术文化 景象。延至近代,天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近代体育在这里捷足先 登、中西文化交流直接而频繁;在这里,“武术救国思想”流 行、武侠小说创作兴盛、义和团运动曾风靡一时。在尚武的文化 氛围里,天津在明清时期和近现代不但产生了北少林武术、无极 拳、程派高式八卦掌、回族重刀武术、独流苗刀、拦手门、心会 掌、螺旋拳、龟鹤拳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武术拳派,涌现出霍元 甲、韩慕侠、曹金藻、高铠庭、高义盛、商仕芝、李瑞东、李存 义、阎道生、赵道新、任向荣、“津门武林二张”等诸多武术大 师,而且中华武士会、精武体育会、“国立体专”、“净业国技 研究社”、“北仓少练老会”、“众婴少练会”、“永新少林会”、 “天津精武体育会”及各种各样的武术研究会等更是对传承武术 文化、增强人民体质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就国家层面,我们正在进行文化强国与体育强国建 设,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就天津而言, 2010年1月2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下发了〈沃津市文化产业振 兴规划》和〈沃津市第一批文化产业振兴重点工作计划》,明确 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并将开发建设北少林寺、 挖掘精武武馆等文化资源等列人重点规划。在这样的时代氛围 里,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日益得到学者的重视。上海体育学院的博 士生导师郭志禹教授更是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带领他的博士研 究生对“中州武术文化”、“巴蜀武术文化”、“吴越武术文化”、 “齐鲁武术文化”、“燕赵武术文化”、“陇右武术文化”、“荆楚武 术文化”、“岭南武术文化”、“关东武术文化”、“秦晋武术文 化”、“闽台武术文化”、“滇黔武术文化”、“西域武术文化”、
郭志禹:®术文哲子集一基本理论与思维的探新>,北京:现代教育出版 社,2010年版,第203页。
周世勤,杨祥全:彳燕京武术出版者的话》,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年版.第1页。
“大漠武术文化”等14个武术文化区®逐一进行研究,且已取得 了十分丰硕的成果。无独有偶,人民体育出版社“从北到南选择 了十个地域,以地域文化为引导,以武术人文特点、武术名人轶 事等为桥梁”“编写了第一批《中华武术传统名拳纵览》” ®,于 2010年出版发行。该丛书共包括彳燕京武术》、《燕赵武术》、《中 州武术》、■楚武术》、《古越武术》、CA闽武术》、秦武术》、 《巴蜀武术》、《齐鲁武术》、《三晋武术》等10本著作。可惜的是, 由于“文化孤岛”、特有地理环境的制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天 津武术文化所表现出的“吸纳性极强而辐射性太弱”的特点致使 独具特色、内容丰厚的天津武术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截至目前,尚没有人对天津武术进行系统的钩沉与梳理,本书试 图弥补这一缺陷。
该书在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的基础上分别对 “津门武术的发展轨迹”,“众多的武术组织”,“天津特色武术 流派”,“天津重点武术人物”,“天津的武侠小说创作及民间武 术轶事”以及“〈(大公报> 与土洋体育之争”,“第一届民运会的 成功举办”,“天穆村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分章进行了撰 写。该书的最后一章重点对“天津武术的地域文化定位”进行了 讨论。通过对津门武术的发掘与研究,本人发现天津武术与河北 武术和北京武术截然不同,它应是一个独立的武术文化区,而不 是燕赵武术文化的一个亚区气在这一文化区内的武术充满津味, 传承人富有创新理念。也正因为此,天津的武术文化资源相当丰 富多彩,尤其是“小拳种”特别多。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2008年,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申国卿的学位论文〈滿赵 武术文化研究> 顺利通过答辩.书中对津门武术有所涉猎。但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 第一批《中华武术传统名拳纵览)丛书十本并没有将《津门武术》列在内。作者本人 只是被邀请参与了 C燕京武术》一书的编写工作,天津武术的知名度、透明度可见一 斑。
洋细论述可参阅杨祥全:_门武术:独立的武术文化区>,《山东体育学院 学报> 2012年第5期。
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但愿该书能为天津武术的弘扬贡献一点力量!
但愿天津武术能尽快地踏出国门而融入世界!
但愿我们的文化强国与体育强国建设能够早日实现!
书既出,每人都是阐释者,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就我而 言,我会继续研究、关注津门武术,继续完善该书内容。至于各 位读者、方家,还请您在阅读该书后不吝赐教。如能将您的材 料、观点公开发表与大家分享,则更是吾所期盼。为津门武术 计,对此,我充满渴望。
杨祥全 2013年8月28日
浏览1,1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