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萌生、发展起来的中国武术, 不仅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还自觉地不断汲 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进入清代后,武术与传统文化 融摄更为广泛,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规范拳械 技术,完善流派体系,升华武术理论。
一、 武术整体现的完善
武术理论在清代的重要发展之一,是多方面地交融 “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以完善武术的整体观念。雍、乾 时著在拳家殁乃周在其著《墓氏武技书》中写道:“人禀天 地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习拳练武要效法天地之道,强 调人与自然统一,提出习拳者身体动作要做到“内外如 一”、“形气合一”等整体观理论。清初吴殳著《手臂录》,论述枪及刀、剑等兵械技法, 视兵械为手臂的延长。他在述马家枪和沙家竿子的用法 时指出:“马家枪短硬,其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 足以助身,以成全体。沙家竿长软,其用在两足,身以助 足,臂以助身,腕以助臂,以成全体。”要求练习者自身与 兵械应融为一体,完善了“身械合一”的理论。
二、哲理化拳派的学说
清代武术门派林立,名目繁杂。出现了以传统哲学名 词命名,并以哲理阐发拳理的拳术和拳派。清晚期,以太 极学说立论的太极拳,以八卦学说立论的八卦掌,以五行 学说立论的形意拳,相继崛起,轰动武坛。设教无京,传授太极拳技,讲授- 太极拳理。杨氏技法,得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十四世陈长 兴。据唐豪、顾留馨考证,陈氏拳械创自明末、清初陈家沟 九世陈王廷。陈氏拳械,历代传承,不乏名手。但陈氏后 裔从何时起采用“太极拳”名称尚待考,咸丰二年 (公元1852年),曾从杨露禅和陈青萍学得陈氏拳械的儒 塾师武禹襄(1812-1880年),自言得阅一篇署名王宗岳 的《太极拳论》,称此文是其兄武澄清得自舞阳盐店。这篇 论文开章明义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 之则分,静之则合。”显然是来源于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随后,禹襄甥李亦畲手抄禹襄作品,益以己作,册中首录王宗岳《太极拳论》。此册依太极之理论 ,总结陈氏拳械,辗转传抄,宣示了太极拳的哲理。此后,陈 家海陈氏十六世陈鑫(1849-1929年)著《陈氏太极拳图 说》。明言太极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他在书中,进一步揭示了太极拳的哲理性。
同治初年,就在杨露禅以太极拳享誉北京之际,河北 文安人董海川但在步:京传出了一种以绕圆走转为基本运 动形式的拳术。琳术初名“转掌”,后易名为“八卦转掌”, 现惯称“八卦掌”。八卦掌与八卦学说的交融,主要 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该拳的基本运动形式“走圆圈”, 正好经过八卦的八个方位;其二,以人体各部比诸八卦, 提出姿势要求。例如,以胸为“离”,腹为“坎”,要求胸空如离中虚,腹实似坎中满;其三,以基本八掌(老八 掌、比诸八卦取象。例如有“乾卦狮子掌,取象为狮”等说 法;其四/昔八卦的一套敖术,来规范拳技的层次性和系 统性,以八卦的八令基本掌法比附八卦之数;以六十四掌分为八组,比附八八六十四卦之数;其五,以阐述八卦含 义的“易理”来解释拳理,作为八卦掌的理论基础。继八卦掌之后,河北深其人郭云深(1820-1901年) 至北京传授形意拳。形意拳脱胎于明末清初人姬际可创编的心意六合拳。大约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以后, 郭云深之师李飞羽,始以“形意拳”命名这一拳系。此拳系依五行学说立论,以其基本五拳配五行,并以 五行的特征作为对拳法的要求。例如,五拳中的炮拳配五 行中的“火”,要求“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气还借五行生 克之理,制成了五拳连环练习,相互演生的“五行相生拳” 单练套路,以及五拳相互破解的“五行相克拳”对练套路。 此外,还依五行脏腑说,将五拳分别配五脏,讲述五拳与 五脏的相互关系。这类哲理化拳系的出现,标志着武术对传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促进了传统武术的理论化进程。
三、武技与能功的交融
武术与气功的交融,可以追溯到宋代,至明代已有较 为具体的实践记载。清代武术家广泛吸取气功功理和锻 炼手段,促进了武术与气功的交融,乃至几乎所有的武术 流派都注重运用内功的方法来锻炼提高运气、用气的能 力。入清后,嵩山少林寺僧不仅操练拳棒,而且兼习内 功。将《易筋经》、《八段锦》以及《分行内外功》等汇集为 《内功图》,作为武术功法。咸丰(公元1851-1861年)年 间,王祖源至少林寺求教,得寺僧赠《内功图》和《枪棒谱》 而归,正是少林寺僧兼重练武与练气的明证。少林寺传 出的武术内功功法,大都是本《易筋经》行功理法而来。乾隆年间,河南汜水荏乃周以丰富的锻炼实践为基 础,参鉴易理和医理阐发武术气法。他在《茬氏武技书》 中,写下了《中气论》、《过气论》、《行气论》、《点气论》、《养 气论》等论述气法的专篇,并且提出习练武术应该内外俱 练,“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做到“神与气合,气与身 合”,清代相继流传的心意六合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 拳等,尤其注重炼气。在技法上强调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以气助力,追求意、气、劲、形四者的有序化配合。在练法上,强调先炼气培本的锻炼程序和内外互导的锻炼原则遵此系列练法的拳流,被后世统称为“内功拳”,亦称为 “内家拳"。练武与炼气交融,丰富了武术的锻炼方法,提高了武 术的锻炼效果,拓广了武术的锻炼价值。清代武术与气功 的交融,促进了武术气功体系的完善,也促进了武术在健 身、修身领域的普及和发展。
浏览8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