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明戚继光(1528 - 1587 年) 著。戚继光,民族英雄, 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 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 因抗倭寇有功,升总兵 官,二年后与俞大猷剿 平山东倭寇。《戚继光效新书》编著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完成十八卷本的第十四卷,以后补上四篇,于嘉靖四十一年初印。《纪效新书》有多种刊本,目录内容多不相同,如周世选本刻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分十八卷,有关 武术的篇章有《长兵》、《牌宪》、《短兵》、《射法》、《拳经》、《辛酉刀法》,王象全本则分十四卷,有关武术篇章在 手足篇,记述了枪、牌、宪、棍、钮、射(无《拳经捷要篇》等 与武术有关内容。

《纪效新书》收录了《杨家六合八母枪法》、俞大猷的 《剑经》,并在吸收民间各家拳法的基础上,自编了《三十 二势图诀》等,此书是历来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在以后 出版的《武备志》以至《三才图绘》等书中均有转载。朝鲜在此书基础上编成《武艺图谱通志》,日本江户时代兵法 家平山行藏也曾翻印刊行。此外日本还以《武术早学》、 《军法兵纪》、《兵法奥义书》等不同书名刊行此书。

二、《练兵实纪》、《练兵杂纪》

《练兵实纪》、《练兵杂纪》,明戚继光撰。成书于督都总理蓟辽任上。《实纪》内容分《练伍法》、《练胆气》、《练耳 目》、《练手足》、《练阵营》、《练将》等九卷。此书是作者整 顿边防、训练部机、重振军威的练兵“记实气此书不仅在 军事上影响缺,在武艺训练上,也为后世所遵循。

《杂纪》内容分《储练通论》、《将官到任宝鉴》、《登坛 口授》、《军器解》、《车、步、骑阵解》等六卷。特别谈到胆气 与武艺的辩证关系,对训练仍有现实意义。此书有明代葛氏刊本、清代光霁堂刊本、醉经楼刊本、来鹿堂刊本、《学津讨源丛书》本、《守山阁丛书》本、 《墨海金壶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三、 《唐荆川文集》

《唐荆川文集》,明唐顺之(1507-1560年)所著。 唐顺之,抗倭名将。字应德,号荆川。江苏武进人。该书 是他的随笔和文集,其中涉及武术内容颇多,有《游嵩山 少林寺》、《相教师枪歌》、《峨眉道人拳歌》、《日本刀歌》 等。上海涌芬楼藏明万历刊本,后收入《四部丛刊》集 部。

四、 《武编》

《武编》,明代唐顺之编。它介绍了明代以前各种武术 器械和各派拳术练法,并与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 一样,也介绍了各派武术情况。其卷五有“牌”、“扒”、 “锐”等十二编。此书在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发 行。本书收入《四库全书》。

五、 《三才图绘》

《三才图绘》,明代王圻与其子王思义辑。明万历三十 五年(公元1607年)刊行。全书共一百零夫卷;分天文、地 理、人物、身体等十四门,其人事部载有《射法图器》、《马 箭图》、《拳法图》、《枪法图》、《棍法图》、《旁牌势图》等,多 采自《纪效新书》。此书《器用部》又从《武经总要》精录了不少武术器械图解。

六、《江南经略》

《江南经略》,明代郑若曾著。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 1614年)刊行。该书八卷,每卷分上、下。卷八上记述了武 术器械、“枪术有杨家三十六花枪,马家枪、金家枪、张飞 神枪、五显神枪”,及各种刃、棍、弓箭等。武术拳术流派的 内容与《续文献通考》略同,仅赵家拳一项记述内容稍异。 该书收入《四库全书》中。

七、《正气堂集》

《正气堂集》,有“余集”、“续集”。明俞大猷1504 一 1580年)著。俞大猷,抗倭名将。字志辅。福建晋江人。有 文武才,擅长剑。《正气堂集》在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 1565年)和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两次分刻刊行,道光 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又经福建孙云鸿及林藩考证出 版;道光版又名《北虏忌讳》,有剑经、棍法。嘉靖二十八年,倭寇入侵后,他转战江、浙、闽、粤,多 立战功,与戚继光齐名。此书卷四载有“剑经”、“射法”,皆 言射理。

八、《五杂俎》

《五杂俎》,明谢肇湖著。谢肇湖,文学家。字在抗。福 建长乐入。明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进士,官至 工部郎中。《五杂俎》共十六卷,系涉及范围极广的笔记小品。其说分天、地、人、物、事共五部,卷一天部有太极释, 卷五人部有“武艺十八般,而白打居一”。“河南少林寺拳 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及“正统己巳十 四年(公元1449年)之变,招募天下勇士,山西李通者,行 教京师,试其技艺,十八般皆能”等记载,还有十八般武艺 的具体名称。此书有万历如苇轩本,中华书局曾重印。

九、《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明朱国祯著。朱国祯,明 末大臣,史学家。字文宁。浙江湖州人。《涌幢小品》卷十 二中记述了当时武术家及拳械等情况。如“武艺十八事: 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土盾、八斧、九钺、十 戟、十一微、十二铜、十三挝、十四棍;十五叉、十六耙头、 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并解释“白打”即“手搏之戏”。

十、《阵纪》

《阵纪》,明何良臣著。何良臣,字惟圣,号际明。浙 江余姚人。从军于嘉靖(公元1522-1566年)年间,官至蓟镇游击将军。万历辛卯(公元1591年),《阵纪》刻本问 世。后经河南徐元、善长甫,三原李锡龄、孟熙重校。共四卷,凡二十二类,共六十六篇,皆述练兵之法。一卷曰募 选、束伍、教练、致用、赏罚、节制,二卷曰奇正、虚实、众 寡、率然、技用,三卷曰阵宜、战令、战机,四卷曰摧 陷、困势车战、骑战、步战、水战、火战、夜战、山林谷泽之 战、风雨雪雾之战,等等。

十一、《耕余剩技》

《耕余剩技》,明程宗猷撰。程宗猷,军事 家、武术著作家。字冲斗。安徽休宁人。棍法得自少林僧 洪转、广按师徒,刀法得自浙江刘云峰,枪法得自河南李 克复,弩法游寿春遇土人,得穴中铜机而创。明万历四十 四年(公元1616年)著《阐宗》,先三书出版。天启元年(公 元1621年)续成《蹶张心法》、《长枪法选》、《单刀法选》, 与前少林棍法阐宗合刊行世。其书刊于天启辛酉(元年, 即公元1621年)年间,有《少林棍法阐宗》三卷、《单刀法 选》、《长枪法选》和《蹶张心法》各一卷。总名《耕余剩技》。 宗猷侄子颐、子爱合序一编,《见血封喉晒药方》、《熏药 方》、《中箭用鲜药方》三则。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 吴兴周由虞家藏天启辛酉本影印,易其名曰《国术四书》 分六册刊行,主要介绍了少林棍法,有理论、动作图解及 动作路线图。本书有千顷堂影印本和周越然影印本。惟 聚文堂翻刻本缺棍法三卷。

十二、《投笔肤谈》

《投笔肤谈》,成书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22 -1619年),是明代重要兵书。作者隐其姓。仅署名“西源 逸士”,实为浙江解元何守法撰。书分上、下两卷,作者“仿 《孙子》之遗旨”,全书分列十三篇。上卷《本谋》、《家计》、 《达权》、《持衡》、《谍间》、《敌情》;下卷《军势》、《兵机》、 《战形》、《方术》、《物略》、《地纪》、《天经》等深寓哲理。对抗性散手等战略、战术谋划、作战运筹、指挥艺术有一 定参考价值。

十三、《武备志》

《武备志》,明茅元仪(1594— 1640年)著。副总兵,浙江武康人。《武备志》系用十五年时间整理兵书二千余种而成。全书共六十本, 不少涉及武术内容。凡九卷(八十四至九十二卷)、 弩、剑、刀、枪、钮、牌、笑、棍、拳,比较武艺诸法。其弓系集 《武经总要》、《虎铃经》、《肝林广记》、《步射总法》、《马射 总法》、《射疏墨遗》、《纪效新书》、《筹海图编》而成; 其弩系集《太白阴经》、《武经总要》、《教弩诀法》、《蹶张心法》而成,其剑系集《剑诀歌》、《朝鲜势法》而成;其枪、牌、 宪、拳,比较武艺皆采用《纪效新书》;其耙系辑《纪效新书剑经》,并增七势而成,棍系《少林棍法阐宗》;拳法皆采 《纪效新书》,三十二势皆全,且补今本之缺。清代刊为禁书。载有“剑,茅子曰;古之剑,可施于战 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篇中有歌诀,不详其说。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鲜,其势法俱备。固知中国失求之四裔,不独西方之等,日本尚书也,备载于左”。《武备志》明史艺文志著录。

十四、《内家拳法》

《内家拳法》,清黄百家著。黄百家,清初学 者。原名百学,字圭一。浙江余姚人。《内家拳法》,成书约于顺治、康熙年间(公元1644-1722年)。该书记述有 “五不可传”、“应敌打法”、“穴法”、“所禁犯病”、“ 手 者三十五”、“练步者十人”,特别对通臂六路与十段论述 更为详尽,指出“拳不在多,惟在熟练之,纯熟”。《内家拳 法》一书收入《昭代丛书别集》,卷三十三。

 

浏览1,9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