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所讲的拳法,不是招式之法,而是拳学的原则、原理之法。所谓 “一法不立,无法不容”。任何拳种,其所宝贵的 不肯揭示与人的,正是 该拳种的原则、原理及训练方法。科学用不着保密,而技术则是保密的重 点。本文中所阐述的意拳原则、原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前人经验的宝贵总结。 第八精神力量的培养 学习技击,首先要培养的是大无昆的精神,有我无敌的必胜信念,勇 敢果决之毅力,以及坦荡的胸怀和豪迈之气度。所有这些统称为精神力量手 的培养。经常遇到这样一些从事技击练习的人,当他们自以为有了精纯深 厚的技术及体力等方面的基础以后,一旦亲临实战却表现不出来应有的水 平,心惊胆颤,举步不前,因面导致失败,最后甚至悻悻而去,与拳尤 缘。这固然与训练水平和个性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方面的不 良因素日本现代极真会空手道大师大山倍达氏,在其空手道一书中曾有 下而的见解:“有些人士,虽然体健如牛、力大如象,但是真正搏斗起来,却往往被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制倒相同的,如果一位懂得拳术的人,在搏 斗之际,要是精神不统一,呼吸不正常,他一样的难能获得胜利,不管是 他打出的拳掌或是踢出的腿脚,都与未爆炸的炸弹一样,毫无威力可言”。

大山倍达氏这一段文字,不失为经验之谈。意拳总结了前人成功的经验和 失敢的教训,摸索出一整套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特殊训练方法。大家还 记得吗?本书前面所介绍的意拳基本功站桩的训练要点。实际上,从训练 的开始阶段,我们就已经在培养精神力量方面做了一番努力。在站桩的时 候,首先要求的是“我放大”,站在那里要“欲与天公试比高”,大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概。这里的自我放大就是一种极好的心理 训练手段◦王芗斋从20年代起提出自我放大的现论。事隔三四十年后, 国外运动心理学家才提出了这方面的研究课题。70年代末,美国游泳教 练在训练中采用了“把自己想象成巨人”的心理训练法,取得了重大的收 获。这与意拳训练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实践证明,这种“自我放大”的心理训练法对意拳的成功起了莫大的作用。王老在教技击桩的时候,要 求练功者设想“身体四周,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及 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当以大无畏精神而应付之”。这 就是说要在虚中求实,在柚象中求实际,在练功中时刻与假设之敌做精神 上之周旋。王老并把这种心理训练的手段称做习拳人手之法的“不二法 门”。有些拳种如面洋拳击的训练有“空击”的手段。所谓“空击”就是 在精神上与敌周旋。意拳称此训练为“打鬼”,即看不见摸不着的对手和 他进行想象中的博斗,把“鬼”想得越厉害,我们也越长本事。从事意拳 训练的人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是偶然的,乃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当寶然也与技艺的日益提髙有关系,自信心会越来越强。在这里有几个例子是 章现代体育运动的训练中经常发生的。如果足球运动员在射门时,心里想的 散是“我恐怕射不进去”,那么这个球十之八九就要踢飞。在强手如林的重 大比赛中,只要精神上一发体,那就不妙了。诸如此类都是心理训练所要 手解决的问题。至于“艺高人胆大”,乃是心理素质的物质基础;“胆大艺更 髙”,则是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拳谚“畏敌者必侮”,“不胜必有怀疑 心”,都说的是精神力量培养的重要性。平日训练以虚求实,一旦实作起 来又要求实中求虚,如人无人之境,当之即摧。

全身之法以为法意拳“一法不备,无法不容”,以小自然求人自然。所谓拳法绝不是 十法、三十六法以为法。要知“一势可变百千势,百千势而归于一势之 基”。意拳之法乃全身之法,非枝节、片而、局部的动作所能成就。反复 强调训练人体使之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肢体间能处处连通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相互呼应,即所谓的“一动无不动”,练成自身感觉的高度灵敏协 调,并通过松紧转化培养整体的弹力,要求“无点不弹簧”,使之在技击 实践中发挥作用。站桩之所以堪称基本功,就是说只有通过这种相对静止 不动的训练,才能实现全身之法的原则,摸到拳学必备的六面力即浑元 力。提起“拳”,绝非只练“拳头”,要从狭隘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实际 运用中,无论头、手、身、足、肘、膝、胯任何部位,都可以成为打击的 武器。说一句俗话就是‘赶上哪儿是哪儿”。在推手一章中介绍了 “点” 的概念,双方接触部位谓“点' 在发力一章中,又提到了“一触即发”, 所谓触就是点上的接触。触点好比是导火索,不触不炸、一点就着。至于 在实战中究竟哪一点接触,不是事先一厢情愿的事,只有相机而动,应感 而发,以待其触能不能做到“一触即发”,就要看平日的基本功了,特 别是神经的灵敏度和正确的发力。没有基本功,上来就练散手的也不乏 其人,但最终不过是个“打熟”,不能成为拳家之上乘。但是散手又是练 习技击的必经之路,只有身经百战,方可谓“实作通家”。技击是要时刻 兑现的,哪儿有能靠吹牛吃饭的实作家呢?世上没有一个技击家是天生而 就的,都要经过反复的实践、不断提高,才能将理想变成现实。总之,意 拳的特点之一是其实践性,要求基本功与实践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基 本功是为了进行散手训练准备条件,而散手训练则是对基本功的直接检 验。有了笃实的站桩、试力、走步、发力的基础,就能够在散手练中逐步做到“一动无不动”的全身之动用。正如形意拳名家刘奇兰先生曾经说第 过的那样:“形意拳术之道,体用莫分,自己练者为体,行之于彼者为用”。归根结底还是要有浑元力即六面力的平衡均整状态一经接触能够被 迅速地将力发出去。与此同时还要照顾到各个方向的平衡,即不能有绝对 力,避免顾此失彼而被人所利用意拳散手的全身之法要求实作中有如下手 的神情和气势:“头欲撞人、手要打人、身要催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要逼人、气要袭人”。如此去做,将使对方在精神与肢体上都会受到极 大的威胁。自能实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应敌要诀。

攻守合一技击就是攻防术,虽有进攻与防守两个概念,但不得分开而论。强调 哪一方而都是片面的。攻与守是矛盾的统一体。拳谚所说:“何为打?何 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处。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 进,不必远求尚美观”。这里所说的打顾、闪进都是攻防合一的含义。意 拳技击训练,要求做到攻守合一,无所谓单纯的攻与单纯的守。拳击运动 也有“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的理论,这是正确的。拳击技术中把迎击当做 高级阶段所教学的课目,面意拳一人手就练习技击、迎击。语云“不招不 架,只是一下”也是说攻守合一。任何消极的防守都是不足取的,须知防 不胜防,处处防则处处挨打。意拳入手实战即要求“你打你的,我打我 的”,要有敢于和对手挨拳的勇气。两军相遇,勇者胜。“夫战,勇气也”,怕接打的结果必然是挨打。试想两人拼刺刀,都取突刺的技术同时进攻,那么谁想跑或者是拨枪,谁就会被刺中。意拳有严格的桩功训练,无论怎 样进退转换都会自然地保持技击的间架。只要间架不散,即便挨上几拳几 脚也微不足道◦一个好的拳家是不会轻易挨到重击的。保持间架的进遇反 侧,同时反映了意拳训练的整体原则。从理论上讲,攻守合一能够缩短工 作的时问和距离,与此同时也就相对地提高了攻击的速度。比如对方用直 拳向我头部打来,如果我先用手阻挡或拍击,然后还击,那么工作距离就 长,速度也慢。倘若我们在躲闪和防护的同时,出一拳迎击,那么效果就 不同了。工作距离缩短了一倍,速度相应也就提高了一倍。此外还有一 点,攻守合一则能把握战机,攻守分离则会错过时机。因为人们在进攻的 时候,也正是他最容易暴露最容易被攻击的时候。从距离上讲,他能打到 你的距离,也正是他能够被击中的距离。攻守合一的原则无疑是非常紧要 的。

 

浏览75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