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已有“十八般武艺”的记载,但不见具体内容。在 明代的典籍中则有了具体记载。谢肇制所著《五杂俎》载,英宗“正统(十四年,即公元449年)之交,招 募天下勇士。山西李通者,行教京师,试其技艺,十八般皆 能,无人可与为敌,遂应首选”。“十八般:一弓,二弩,三 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 二铜,十三镐,十四殳,十五杈,十六钳头,十七绵线套索, 十八白打”。又据明神宗万历天启(公元1573-1627年) 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二载:“武艺十八事:一弓、二 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铜、十三挝、十四棍、十五杈、十六钳头、十七绵 绳、十八白打。”明代成书的《水浒全传》记载的虽是宋朝 的故事,但起码反映了明时已有十八般武艺的名称。该书 有“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从头教起。 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铜、剑、链、挝、斧、钺 并戈、戟、牌、棒与枪、杈”。以上几种说法,大同小异,反映 了当时的武艺内容多种多样。有徒手的,有器械的,而器械又包括长兵、短兵、远兵、软兵等。

拳术是其它武术的基础,有拳术的基础,才能较好地掌握器械的技法。故拳家有“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 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 也”。戚继光虽说“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但也承认 “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大抵拳、 棍、刀、枪、杈、视、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 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由记载看,明代拳术的许多基本动作,已与今日无 异。如步法有进步、退步、闪身步、偷步、斜进步、跳剪步、 跃步、磨旗步、翻身进步、剪步;步型有高四平、中四平、低 四平、雀地龙(仆步)、顺弓步、拗弓步、横挡步、半马步、独 立步、跪步(埋伏势)等。还有提膝平衡(金鸡独立)及二起脚等平衡跳跃动作。击法则有横拳、短拳、顶肘、 劈靠、搬采、擒拿、跳腿、弹踢、扫腿等。

程宗猷认为:“凡武备众器,非无妙用,但身手足法. 多不能外乎棍。”明代不少武术家都有这个认识。他们认 为:“如枪之中手、拳之四手,即棍之四平势也;剑之骑马 分鬃、拳之探马,即棍之跨剑势也;藤牌之斜行、拳之跃 步,即棍之骑马势也;拳之右一撤步、长倭刀之看刀,即棍之顺步劈山势也;拳之单鞭、关刀之勒马登峰,即棍之凤 凰展翅;拳之半马步、叉之埋头献镶,即棍之潜龙势;拳之 弓步攥拳、枪之劄枪、长倭刀之剌刀,即棍之单手搭镣;拳 之进步横拳、倭刀之单刀撩刀,即棍之旋风跨剑”等等, 举不胜举。由于这个原因,明代武术家似乎格外看重棍。

明代的棍法技术内容丰富,各具特点。俞大猷《剑 经》棍法是:“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脚要曲,后脚要直; 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前进,天下无敌。”又有“刚在他 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气 在明代 几十家根法中,最有名气的便是俞公棍。何良臣说:“棍法 之妙,亦尽于大猷。”戚继光则称《剑经》为“短兵长用之法,千古奇秘”。《剑经》棍法,无疑是明代棍法最具代表性 者。明代枪法众多,最被人推崇的是扬家枪法。戚继光 说:“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 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 滞。又贵于静也,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化莫测, 神化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盖有之矣,或秘焉而不传, 传之而失其真。是以行于世者,率皆沙家、马家之法。盖 沙家竿子、马家长枪,各有其妙,而有长短之异其用,惟杨 家之法。”其特点是“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 动如山,动如雷震"。何良臣也以为:杨家枪“长短能兼 用,虚实尽其宜,锐进不可当,速退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 者,惟杨氏梨花枪也。所以行有守,守能暗藏攻之机”气 而石家枪的特点是“一戳一革”;冲斗长枪的特点是“大封大劈借力剌”;少林枪的特点是“拿、搭、圈、扎”;峨嵋枪法 的内容则有治心、治身、宜静、宜动、攻守、审势、形势、戒 谨、倒手、扎法、破诸器、身手法等。

戚继光重视杨家枪,但也指出杨家枪“须是兼身步齐进。其单手一枪,此谓之,孤注,此杨家枪之弊也,学者为所误甚多”。他还提出了长兵短用之说:“其短用法,须手步俱要合一,一发不中,缓则用步法退出,急则用手法缩 出枪杆,彼器不得交在我枪身内,彼自不敢轻进。我手中 枪就退至一尺,尚可戳人,与短兵功用同矣”。何良臣还总结了传授与训练枪法的经验:“凡学枪先 以进退、身法、步法、与大小圈之串手法,演熟,继以六真、 八母、二十四势的厮杀,使手能熟,心能静,心手与枪法混 而化溶,动则裕如,变不可测”。为检验剌枪的水平高 低,提高枪术水平,训练一定阶段后要进行比枪。比枪方法是“先单枪试其手法、步法、身法、进退之法”,然后是 “二枪对试真正交锋”;又“以二十步内立木靶一面,高五 尺',阔八寸,上分目、喉、心、腰、足五孔,各一寸木球在内。 每人执枪二十步外,听擂鼓,擎枪作势,正身向前,戳去孔 内圆木,悬于枪尖上。如此,遍五孔止唾。

明代已有了较完备的枪术理论。对枪的构造、性能、 特点、技术要点、技击战术要求和练法以及测验标准等, 都有明确的阐述和规范。为便于记忆,还编了枪歌、枪诀。 枪术著述中每种枪势还有插图,以便直观教学。动作名称 也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如“青龙献爪”、“十面埋伏”、“苍 龙摆尾”、“太公钓鱼”、“梨花摆头”、“抱琵琶”、“铁牛耕 地”、“鹳子扑鹳鹑”等诸色枪式。弓射与弩射仍是明代武艺的重要内容。《武备志》便 说:“弓矢,器之首也。”由于弓矢具有“命中致远”的特殊 作用,军中与民间都重视弓射与弩射。明代有射法 名著李呈芬的《射经》。《射经》分总论、射器、辨的、明鼓、 正志、身法、弓法、足法、眼法、审因、指机、马射、神奇、考 工十四章。《纪效新书射法篇》的二十五条,是汇聚俞大 猷《正气堂集》、王踞《射经》以及高颖的《射学正宗》有关 条文而写成的。射法理论紧密围绕“命中致远”阐述,把射 箭过程、要求、要点讲得非常透彻。此外,对易犯的错误讲 述尤详,从现象到产生原因和纠正方法都有涉及。如“凡 打袖,皆因把持不定”;“凡矢摇而弱,皆因镰不上指也”; “凡射,愿恶傍引头,恶却垂胸,恶前凸背,恶后偃”;“凡射 法,箭摇头乃是右手食指扣弦太紧之故”。“其扣弦太紧之 故,是无名小指松开之故”。关于弩射,程冲斗《蹶张心 法》有详细记述。其主要内容有“脚踏上弩图”、“膝上上弩”、“发弩图”、“轮流发弩”等。

明人辑录的《考槃余事》载:“自各物之制,莫不有留 传,独铸剑之术不传,典籍亦不载,故今无剑客,世少名剑。”明茅元仪也说:“古之剑之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 剑士千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篇中有歌诀,不详其说。” 他又说:“古之言兵者,必言剑,今不用于阵,以失其传也。 余博搜海外始得之。”茅元仪搜寻整理了一套以前流传到朝鲜去的中国剑法。从剑诀中可以看出;在剑法运用上已注意到“眼随剑 走”,在“左右四顾”中施以剑法。剑为双手握持。其击法 有“豹头击、跨左击、跨右击、翼左击、翼右击”;刺法有“逆 鳞刺、坦腹刺、双明刺、左夹刺、右夹刺”;格法有“举鼎格、 旋风格、御车格”;洗法有“凤头洗、虎穴洗、腾蛟洗”。这些 动作实际包括了上挑、下压、劈、撩、斩、绞、剪、点、崩、刺、 冲刺、滚刺、绞格、带、格抹等多种方法。剑术虽从军旅消失,但民间仍在流行。《明史隐逸传》载:相芦人徐舫“幼轻快,好击剑”。《手臂录》作者吴殳 也说,他曾向渔阳老人学剑法。《抨亭文集石敬岩传》亦 载:以枪法闻名的石敬岩,也曾向耿桔学过剑。明人宋存 标在《舞剑赋》中也记述了舞剑:“其始兴也,若俯若仰”; “摇人目睛,如水涣日,如水观星”。形容俯仰、开合的身法 和变化莫测的剑法,使他眼花缭乱。可见当时剑术及其演 练技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明代的刀式种类繁多,自抗倭战争起,则受倭刀法较大影响。除刀、枪、棍这几种主要武器之外,明代还有“使杂器之家”,包括铁鞭、夹棒、单手操铁链子、茨藜蒜头、金刚 圈、镶掌铁尺、吕公拐子、钢叉、狼宪、锐。有“使钳之家”, 包括雄牛出阵钳、山门七埋辰杷、番王倒角耙、直行虎饨、 销栏跟进耙。有“使马上器械之家”,包括鞭、链、矿、锤、流 星、锁虎口、马叉上带使流星鞭、双舞剑、双刀、马叉、天平 铲、方戟、枪、关刀、斩马刀、月枪”等。显然,明代所谓 “十八般武艺”,只是概括其多,实际武艺及器械种类,远不只十八种。明代的武艺及器械流行范围,似与地域有关。史称: “东粤俗习技击,习长牌、砍刀,而新会、东莞之铲强半。河南嵩溪诸县曰毛葫芦兵,长于走山,习短兵。而嵩及卢氏、 永宁、灵宝多矿兵,又曰角脑、曰打手。山东有长竿手,习长竿。徐州有箭手,善骑射。”而“井隆有蚂螂手,善运石, 远可及百步。闽漳、泉习镖牌,水战为最。泉州永春人善 技击”。“延绥、固原多边外土著,善骑射”。

浏览2,1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