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于公元 1368年建立了明朝,并建都于南京。中国又进入了一个 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武术有了突飞猛 进的发展,从而跨入了一个新阶段。明朝建立后,蒙古瓦剌部长期与朝廷处于敌对状态。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亦被俘虏。终明之世,北方 的军事威胁始终未能解除。这一时期,日本封建诸侯又支持日本西部地方破产的封建主、武士、浪人、商人等,到我 国中南沿海进行抢、掠、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 御倭的问题,也一度成为明朝面临的重要军事问题。对军 事的重视也必然导致对武艺的重视。唐顺之的《武编》、俞 大猷的《正气堂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何良臣的《阵纪》、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等一批武术及军 事名著,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由军事训练及战争实践的检验总结而产生的。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戚继光、俞大猷 等人,同时也成了在武术实践、武术理论上颇有建树的武 术先行者。留传至今的武术及军事著作在当时的大量出 现,以及既是军队将领又为武术发展有过卓越贡献的人 物大批涌现,是明代武术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明代武术不再仅以刀、枪、棍分门别类,在全国范围 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流派;十八般武艺在明代已有了具体的名称内容。以此为特征,标志着中国武术体系 的形成。明代与日本文化交流频繁、广泛。日本刀法深受中国 武术家关注,而中国武术又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了日本柔道和空手道的创立。少林寺武术,亦在明代开始弘大并显名。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七月,礼部奏请,拟遵 循前朝制度,“立武学,用武举太祖朱元璋否定了这个 建议。他认为广析文、武为二途,轻天下无全才矣,三代之上,士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 武异科,各求专习乎?”“今又欲循旧,用武举、立武学,甚 无谓也。”朱元璋否定了立武举、武学,但他并未否定武 备与武艺的重要,他只是不愿文、武分途,希望能培养文 武兼备的人才。所以,我们能看到,整个朱元璋在位时期, 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便包含了文与武两方面的内容。
洪武二年,朱元璋“大建学校”,在校生员均“专治一 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气洪 武三年五月,又“下诏国子生及郡县学生皆习射”。朱元璋 认为:“先王射礼文废,弧矢之事专习于武夫,而文士多所 未解,乃命礼部考定射仪,颁于官府学校,遇朔望则于公癖或间地习焉。”同年八月“京师及各省有开乡试,初场 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第二场论一道;第三场策一道;中试者后十日复以五事试之曰:'骑、射、书、算、 律。'骑观其驰驱便捷,射观其中之多寡响。朱元璋还考 虑到“武臣子弟,但习武事,鲜知问学,命大都督府选入国 学,嗣后,勋臣子弟多入监读书唾。明代文人能武的事例 不少,如天启进士卢象升,“暇即角射,箭哟花,五十步外 发必中”气这种现象,与朱元璋力倡文武兼学有一定关 系。
明代武举正式开科于英宗时期。天顺八年(公元 1464年),“命直省武艺人,兵部同总兵官考校其弓马、策 略,分别甲、乙,以备录用。指挥以下子弟,悉令入学。又定试武举式:骑中四矢,步中二矢以上,为中式;骑步所中 半者次之。师府试策略,教场试弓马。问第二道,大略如闱之式明代武举由此始,直持续到明末。明代武举制度的考试程序为乡、会、殿三级。乡试在 省城举行,会试三年举行一次,考场设在京师,初由兵部, 后由翰林院主持。应试者为各地乡试中榜的武举人,考中 者称“武进士”。初袖武举尚无殿试一级。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思宗朱由检从方逢年、倪元璐的奏请,“殿试传 炒,悉如文例,乃赐王来聘等出身有差,武举殿试自此始 也力,在这次殿试中,王来聘便成了明代武举的第一位武状元。天顺八年,按会试成绩,分为二等。 原有武眼者“上者加署职二级,次者加署职一级”。一般士兵,“上者授所镇舞,次者授冠带总旗”,平民百姓则“上者 授各卫试经历,次者授各卫知事”。天启二年(公元1622 年),“皇上钦定一甲三名,授都司佥事;二甲三十名,授守 备;三甲百余名,以次各授出身。职方司遇缺便补,定限三 年内选定”。崇祯时,一甲第一名授副总兵。
武举考试的方法,在明代大体一致,只先后略有变 化。宪宗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设武(科)乡、会试, 悉视文科例。孝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定武举六岁 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十七年,改定 三年一试,出榜赐宴”吼显然,弘治以前,笔试策论不合 格者,不许参加骑射的考试。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 年),武举会试“其答策洞识韬略,作论精通义理,参以弓 马俱优者,观为上等;策论颇优而弓马稍次者,列为中等 之前;弓马羸优,而策论粗知,兵法直说事状,文藻不及 者,列于中等之后。其或策论虽优而弓马不及,或弓马偏 长而策论不通,俱默之,以俟后举及期”吃文、武依然并 重。正德十四年,武举考试方法有了一些改变,“初场试马 上箭,以三十步为则;二场试步下箭,以八十步为则;三场 试策一道”吼即先到教场试马、步射,后到考场笔试策 论。这样,不管是偏重于策论,还是偏重于武技的考生,都 有了应试终场的机会。穆宗、神宗时,武举内容有了较大 的变化。当时,“议者尝言武科当以技勇为重”。“万历之 来,科臣又请特设将材武科,初试马、步箭及枪、刀、剑、 戟、拳搏等法”。这种向武技方面倾斜的考试,与明末边 疆告急、急需武勇人才有关。
明代武学的设立,始于明初。惠帝建文元年(公元 1399年)二月,“始置京卫武学教授一人”,管理武学事宜。明英宗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五月,复设两京武学, “成国公朱勇奏选骁勇都指挥等官五十一员,熟娴骑射幼 官一百员,乃令两京并建武学以训诲之气后来,又“命都司所应袭子弟年十岁以上者,提学官选送武学,无武学 者,送卫学或儒学”是这些学生都是军队年轻军官或武官弟子,入学前已具有相当的武艺基础。武学的考核亦相当严格。成化(公元1465-1487年)年间,“敕所司岁终考试入学生,十年以上学无可取者,追康还官,送营操练”。
浏览2,0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