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介绍了双手在上时的一些攻防基本情况,对大家仅仅是一个启 发,绝不是局限于这些方法的机械使用。通过实践,大家都深深地体会到 站桩和试力的重要性,没有高度的精神集中和过硬的基本功,单凭技巧是 发挥不了应有的效能的。技巧只有在纯笃功大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创造性 的发挥。见图双手在下时的控制方法。有人说,推手时双手在上占使宜,双手 在下则吃亏。其实不是这样,形势是相对的,无所谓使宜,亦无所谓吃 亏,只不过搭手形势不同而已。下面就来谈一谈双手在下时的几种变换形 势。双手在下时的进攻手法变换。在试力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如下的 练习方法:而手手心相对,大拇指第-节略屈而上提,二指向前指、小指要斜向下指地设想十个指端各有一个弹簧系于前方,双手缓缓斜向后拉, 同时两手手掌的外缘(即小指一侧的掌沿)和腕部向左右两侧拧转,待转 推到手心向下时,再改为前推。前推时要设想指端的弹簧有阻力,慢慢地将 弹簧顶回。当前手推到将要超过前脚的位置时,再向回拉。两手相距约二 手三拳,往返练习。见图这一试力练习。即为双手在下时的攻防基本手法两手向外的撑拧是 为了破坏对方的平衡,使对方指向我中线的力量发生偏转。翻转手腕是为 了增加向前的螺旋力,使对方捉摸不定。这一手法在实际运用中有所变 化,有时双手同时做旋绕撑拧(看着是撑拧、实际上是开合),有时又突 出一边,还可以一手向前、一手向后、左右变换、正斜互参。总之,是松 紧虚实多方牵制。要到对方的中线部位去夺取胜利。也要开合并用、推拉 结合、推中有拉、拉中有推、又去又回,在矛盾状态中去促成和寻找发放 的时机。“进头进手须进身,手脚齐到法为真”。双手在下的攻击仍然离不 开整体之动的原则,否则只是舞弄两手,必将一事无成。在推、拉、开、 合的转换中,要时刻注意步法和身体的配合。要不断地用头和身体去“凑 合”手,而不应该是手去凑合身体。基于以上的基本练习,会在实践中摸 索出多种的变化。正所谓“有一势可变百千势、百千势而归于一势之基 也”。
双手在下时的被动反击。当对方双手压在我们的双手上面,企图 控制和攻击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用拙力去向上托顶,而应顺势向内卷臂, 使肘关节吊起,形成肘高手低的下斜面,用尺骨的立面与对手换触,用两 个接触点的合力挤住对手的双手,这时就会使对手向下压的企图落空。如 果对手仍然不放松进攻的话,那么我们就以换触点为轴,再把向下的前臂 翻上来、用手掌或手背指向对方的胸前肩下部位。在这种形势下,双手可 能做出多种变化,如单手翻上、双手同时翻上、双手先后翻上、手心向内 翻上、手心向外翻上、一手向内翻另一手向外翻,等等。总之要做到随机 随势、得心应手。完成如上的动作时,仍然离不开身体的协调配合和步法 的进退。还是那句老话:往往是在进半步与退半步,甚至更小的移动以及 左右微转、上下起落中即可破坏对方的重心平衡,使之倾跌。从上述动作来看,意拳推手变化是非常灵活的。只要不违反推手的原 则、原理,无论怎样动作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无论采取怎样的形式,都 要利用手腕和前臂的曲折变化,封闭住对方的进攻路线,同时又要便于自 身攻防的转换所谓“心里有神、手上有鬼”,手上的变化是不能不研究的。 第双手在下的攻防变化就简单的介绍到这里。仍须注意的是,这只是对 大家的一种启发诱导,过去所有不传人之秘密,均在此道理之中,希望大推 家能从中琢磨出兴致来。各种交错形势下的推手变化。意拳推手没有事先设计好的固定路手 线。在实际推手练习过程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形势都是可能发生的。因为 双方都在不停的攻防转换中寻找制造得手的机会,所以任何固定的路线、
固定形式的练法都是不足取的。所诱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时又须 注意随时判断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机会,并要抓住它“机不可失、时不 再来”。双推手在双方四条路膊的缠绕转动中,形势是相当繁杂的:可能 是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又可能是一手在里、一手在外,也可能是一手 高、一' 手低,亦可能是一手远、一手近又可能是手向前、一手向后,还可能一手接触、一手“脱点”等等,不胜枚举。在这错综复杂的情况 下,应该怎样变化手法,怎样应付局面呢?于是我们认识到,很有必要透 过这些复杂的表面现象,找出带有普遍规律的内容来。意拳遍过几十年的 训练、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手型的变换对合理用力有直接影响的成功经 验。了解了这些基本的手型变换、怎样应付复杂局面的问题,就找到了满 意的答案。至于在实践中取得致果,则是靠刻苦的研习逐渐取得的。下面 就来具体介绍一下,双推手过程中的各种手型变换。手在对方手臂的上方时,手掌要扬起来(手心向下的时候),掌 心指向对方中线。这样做实际上就是突出与加强了和对手接触而的支撑力,便于控制和攻击。手在对方的手臂下而时,则切忌扬掌(手心向下的时候)、扬掌 力量就“瘪”了,不但容易僵滞失去作用,面且等于帮了对方的忙。正确 的手型是曲腕勾手,这样突出面在上面与对手接触的“点”上,也是支撑 力获得了加强。对方越用力往下压,我们越应加强手上的意念往下指。由 于曲腕勾手的动作,此时得到的是杠杆力,而不是平面直接向上抬的笨力 气。如果是一手在上、一手在下的形式,那么在上的那只手要扬腕,面在 下面的那只手则应曲腕。道理同前。手在对方手的外面时,如果肘低于手,应手心向内侧、手掌向外 扬,这样的曲折。可以分解对方的指力,使其不能作用到自己的身上,同 时又可以控制住对方。如果是肘高于手则应手心斜向外、前臂向里拧裹,利用手和前臂间产生的合力指向对方的中线。手在对方手臂的内侧时,应保持撑抱力。如果此时是肘低手高的推间架,则取浑元桩的姿势,即双手在胸前呈抱球状,突出与对方相接触的 前臂外侧,加强“点”上的合力„如果此时是高手低,可用托抱桩的手 手法应付,道理同上,也是为了增加支撑的力量。
总之,在与对方前臂接触的“点”上,我们的手腕部位或扬或扣,或者向摊指一侧弯曲,或者向小指一侧弯曲,要根据搭手的不同情况用手腕 曲折的凸处去接点,而不是凹而。如我们双手在对方上面时,双手手腕扣 在人家上面好像能“勾”住似的,其实根本不起作用,也使不上劲。立即 改为扬腕拭拭马上就有了杠扦力,对方马上就会感到压力加大了。利用手 腕的曲折来应付推手技艺的做法称为“耍手腕”即是俗称又很形象,也是 从不肯揭示与人的技术机密。所谓机密都是独到的技术,至于科学道理即 是无需保密的。
浏览4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