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器械武艺已十分丰富多样,现按长兵短分别略述之。

一、枪术

枪在隋、唐、五代已成为战阵主要兵器。无论步兵、骑 兵,都以用枪为主。隋代的画像砖中,便有持枪盾步、骑兵将士行进的画面。唐代一定数目的步兵所装备的 武器为:枪一万二千五百条、牛皮牌二千五百张、弩二千 五百张、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各种箭七十万支、佩刀一万 口、陌刀二千五百口、梧二千五百根。枪的数量最大气 《事物纪原》载:“白干枪,宋朝会要曰稍也。唐羽林所执, 制同矜而铁刃,上缀朱丝拂。”铁头木杆并有红缨,唐代枪 的形式已与当今无异。

唐代善用枪的人很多。唐初大将尉迟敬德,便精于枪 术。唐太宗出征窦建德时,曾“谓尉迟公曰:寡人持弓箭, 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我何!,乃与敬德驰至敌 营,叩其军门大呼曰:,我大唐秦王,能斗者来,与汝决!贼追骑甚众,而不敢逼”气尉迟敬德不仅善使枪,还善于 避枪夺枪。“每单骑入贼阵,贼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 贼稍,还以刺之。是日,出入重围,往返无碍。齐王元吉亦 善马布,闻而轻之,欲亲试,命去稍刃,以竿相刺。敬德曰: '纵使加刃,终不能伤,请勿除之。元吉竟不能中。太宗问 曰:夺稍,避稍,何者难易?对曰:夺稍难,乃命敬德夺元吉稍。元吉执稍跃马,志在刺之,敬德俄顷三夺其 稍”。唐初名将秦叔宝,亦善使枪。“每敌有骁将锐士震 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则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他“勇力绝人,其所将枪,逾越常制。初从太宗围王世充于洛阳,驰马顿之城下而去,城中 数十人,共坡不能动,叔宝复驰马举之以还。迄今国家每 大阵设,必列于殿庭,以旌异之”。唐玄宗时的名将哥舒 翰“工用枪。追及贼,拟枪于肩,叱之。贼反顾,辄刺其喉, 剔而腾之,高五尺许乃堕”。《事物纪源》称:枪,“唐羽林所执,制同稍”。。尉 迟敬德明明善用稍,但《隋唐嘉话》中唐太宗却说:“公把 长枪相副。”《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为“避稍”、“夺稍”,而 《隋唐嘉话》却作“避槊”、“夺槊”。显然,枪、稍、槊,在隋、 唐、五代乃是一种武器的多种称谓。马上用枪与步战用枪,在隋、唐、五代可能于形制上 有所差异。马上用枪,又称“马槊”。《旧唐书•尉迟敬德 传》称“齐王元吉亦舍马矜”《隋书经籍志》录有《马槊 谱》一书,可惜已经亡佚,只存梁简文帝《马槊谱序》。《事物 纪源》则称:“马槊为用,虽非远法,近代相传,稍已成艺。按 曹操父子横槊赋诗于鞍马之间,则马槊之事已见于此矣。此其事之所起乎? ”认为马上用枪,还是离隋、唐不远的事情。

先登陷阵,奋不顾身。每入阵,使二铁枪,一横马 鞍,一乘在手,酣战挥击,敌人避之。"《旧唐书白孝德传》则载:一次战斗中,“孝德挟二矛,策马截流而渡。…… 持矛跃马而搏之”,还有关于短枪的记载。据王仁裕《玉堂闲 话》云:“小仆持短枪,靠扉而立。连中三、四魁首,皆应刃 而仆,肠胃在地焉。”短到什么程度,,记载不详,也许是与 长枪相比较而言,相对短些。

五代时,有使用铁枪者 “二王”可谓代表。王敬尧 “魁杰沈勇,多力善战,多用枪矢,皆以纯铁锻就,枪重三 十余斤,摧锋突阵,率以此胜”气后梁犬将王彦章“为人 骁勇有力,能跌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击 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十国春秋前蜀》亦载:“蜀王有王氏子承协,……有文武才,后因蜀主讲武于星宿山下,忽于立前呈一铁枪,重三十余 斤,请试之。于是介马盘枪,星飞电转,万人观之。”使用铁枪,显然与战阵要破盔甲,必须考虑兵器重量有关。

二、 棍术

《新唐书李嗣业传》云:(李嗣业)常为先锋,以巨 梧笞斗,贼值,类崩溃。”梧,即棒、棍。棍在唐代已不再是将领偶尔使用,军队似已普遍装备。

三、

戟在隋、唐、聂代已基本上退出战阵,只是在偶尔的 场合有人使用。膏太宗亲征辽东时,薛仁贵“自恃骁勇,欲 立奇功,乃异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鞋,张弓大呼,其入所 向披靡。大军乘之,贼乃大溃”。薛仁贵用戟,也是在“欲 立奇功”、“乃时的标新立异。这时的戟,完全作门 庭仪仗之用。《隋书》、《新唐书》、《通典》等,都明确记载了 当时所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员门前列戟的数目。《唐六典》 规定:三品以上大员,下州以上的衙署才能列戟。“凡戟, 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唐懿德太子墓壁画便绘有 列戟图,图中每架列戟12支,东西两壁各一架,共为24 支。

四、 剑术

隋、唐、五代,军中标准装备,惟有刀制而无剑制。剑完全退出了正式战争的舞台。但李鉴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载:“一人遍将军,勇敢果决,挥戈舞剑,力制百人,好斗者任之。”《册府元龟》卷三九六载,唐庄宗某役被围,大将鲁奇“持枪携剑,专卫庄宗,手杀百余人”。这里提到剑,可能是自卫短兵,主要还是用枪。戈与剑,亦是武器的代称,唐代哪里还有挥戈舞剑而作战的!

隋、唐、五代有佩剑习俗。“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以下,通直即 以上,陪位则象剑。带真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 解剑。一品及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 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气大臣 伏礼者皆剑履,上殿,非侍臣解之,盖防刃也。近代以木, 未详所起,东齐著令,谓象剑,言象于剑。隋在开皇初,因 袭旧式,朝服开殿,亦不解焉”。象剑是木头的,那就完 全是一种仪仗性质。唐承隋制,佩剑制度亦大致同此。剑 完全成为一种仪仗,成为标志文武百官身份地位的一部 分,真剑可以被木剑和金、银、玉质的假剑取而代之,朝堂 佩剑完全没有了武艺实用的因素。

剑已退出军事舞台,朝堂佩剑仅余仪仗性质,但唐代 民间剑术却发达起来。唐有任侠之风,侠客所使都是剑。 唐太宗要聚积力量,夺取皇位,手下一度养有“剑士千人,李白诗有“宁知草中人,腰下有龙泉”句。由李白 曾在长安市上手刃数人看,这剑绝不是假剑,而且李白剑 术还相当不错。剑术的发达和成熟还可以由裴旻舞剑等 记载证明。这时的剑,已由用于战阵的阶段,过渡到方法 复杂,具有健身、娱乐、表演、自卫多种功能的新时期。在 中国武术诸多拳械中,剑首先完成这种过渡,往往被赋予 了种种神圣和神秘的特征。剑术神秘化的过程与剑由军阵转入民间、由军阵武 术转为民间武术的过程相一致。东晋道士葛洪的《抱扑子》开始谈到剑可以斩妖避邪,防身却害。唐李绰所著《尚书故实》便称:“凡学道术者,皆须有好剑镜随身。”从 此,剑正式成为道教法器。

剑在神秘化的同时也神圣化了。唐代诗人们直接以 剑譬喻友谊,如“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唾; “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 慨”。日本遣唐留学生阿部仲麻吕和诗人李白、王维为 莫逆之交,他东归时曾书赠王维“平生一宝剑,留赠与故 人气唐代诗人们还以剑来寄托他们立功异域、名垂青史 的抱负。仅以李白诗为例:“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 欲斩鲸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安得倚天剑, 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 兰”《塞下曲》;“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赠何七判 官张浩》)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紫 燕杨上嘶,青棒匣中鸣;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豪英”(鄂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凿居》)等等,都淋漓酣畅地表达 了这种愿望。

五、刀术

唐代刀制有四:“曰仪刀,障刀,曰横刀,曰陌刀。仪刀,盖古斑剑之类,晋以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 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饰以金银,羽仪所执。刀,盖用以障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 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剑哂。障刀不多见。李筌《神血制敌太白阴经》卷四载,唐军一万二千五 百名士兵中,装备有佩刀八分,一万口;陌刀二分,二千五 百口。可见唐代军中所用刀主要是横刀与陌刀,其中,又以横刀数量最大。《旧唐书李嗣业传》云:“于时诸军初 用陌刀”句,可见陌刀是从唐代才开始在军中使用的。现 有文献中没有留下陌刀图形,考古发掘至今也没有发现 陌刀实物,但陌刀的形制,仍可由一些记载中推测。陌刀, “盖古之斩马剑"。斩马剑见于汉代。《汉书朱云传》有: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颜师古注 曰:“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陌刀可能一同剑制,两面 有刃。亦称陌刀为“长刀”。可见陌刀要么有一长柄,要么 刀身较长。这两种情况皆须双手握持。

浏览7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