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武术界历来是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空前昌盛。武术中的“门”、“派”、“家”、“式”等词汇经 常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武术工作者们提到和引用。那么,它们的具 体含义是什么呢?
门的原意,汉朝许慎《说文解字》:“门,闻也,从二户,象 形。半门曰户,户,护也了后来引申应用为因爱好、信仰相同而 结合在一起的集团,如“门人”、“门生”等词就是从此义衍化而来 的。武术中的“门”是指某一些人由于对某种拳术的信仰和崇拜, 共同学习,从而结合在一起的武术团体。如专以练习少林拳术为主 的武术团体称为“少林门”;以练习八卦拳术为主的武术团体称为 “八卦门”。同门中的拳术,一般在内容、风格、特点上基本相同。
派,又称流派,由于武术家们的不断研究和实践,甚至数代相 承,在自己原来的拳术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造出一种异于同门或 其他拳术的具有独特风格和内容的拳术系统,但其基础并未改变, 形成了同门中的一支流派。“派”是指一个团体的势力而言,如少 林拳分为河南、福建、广东、峨嵋、武当等派,太极拳分为陈、 杨、孙、吴、武五大派等。
家的含义,《中华大字典》解释说:“家,学问自成一科,可以 名世者曰家了武术中的“家”是指某人对某一门派的拳术学习、 继承已具规模,并有所发展,功夫已至登峰造极的境地。如河南少 林派分为红、孔、俞三大家。
式在武术上有二个含义,一是指每一个武术动作。《说文解字》 说:“式,法也。”即是此义。另一含义是指某一武术家由于对某一 门派的拳术具有较深的研究和独特的创造,演变出一种在外形上不 同于本门派中的风格特点的拳术,但其内涵则与本门派中的拳术是相通的。“式”是对某一拳术的外形而言。如太极拳中的陈式、杨 式、孙式、吴式、武式等。
武术中的“拳式”与“拳势”是一回事吗?
许多武术书籍在叙述拳术的动作时,往往用“拳式” 一词来表 达能够变化的拳法,或者将“拳式”与“拳势”二词混用,因此往 往使习武者产生误解。
实际上“拳式”与“拳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拳式”, 主要是指拳的某一动作的规格形式,如“马步式”,即为两脚平行 开立,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平蹲,膝部不超过脚尖,大腿接近水 平,全脚着地,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手抱拳于腰间。那挺 胸、塌腰、脚跟外蹬的样子,似骑马姿势。它是一个固定的动作概 念,对习武者来说,提到“马步即能做出。
而“拳势”,不仅是指动作姿态,而且主要是指能够变化的态 势。明朝武术家唐顺之在(《武编》卷五《拳》)中谈到“拳势”时 说:“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斜)侧面,起立走伏皆有 墙户(墙户乃门户之意),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了这也就是 说一个动作从外形上看它是一个态势,但这个态势不是固定的,而 是变化的。这不妨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中选几势来看,“伏 虎势,侧身弄腿,但来凑我前撑,看他立站不稳,后扫一跌分明”。 这里所说的“伏虎势”从外形上看是一个背身的跟步动作,但实际 含有转身扫腿的动作。又如“当头炮势,冲人怕,进步虎直搐两 拳,他退闪我又颠踹,不跌倒他也茫然”。可见“当头炮势”并非 只是一拳,而是连续两拳又加颠踹。可见所谓“拳势”是具有可变 性的,它虽以一定态势为形,但是这个“形态”是包含着攻防的各 种变化。
所以“拳势”,不能理解为只是一种拳法的固定势,也就是说 不能把“拳势”写成“拳式”。如太极拳中的“懒扎衣势”就不能写成“懒扎衣式”,否则无法理解“懒扎衣”的变化。
古人练拳,非常注意“拳势因为掌握了不同“拳势”中手 法、步法、腿法、进退的变化,就可以应敌。由于各“拳势”致胜 对手的方法不同,所以武术家都很注意兼习,认为“博记广学,多 算而胜”。
戚继光曾提出应“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他选择了当时民间 十六家拳法中的“善者”,编成了三十二势拳法。这三十二势不是 孤立的,而是“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
当时拳势之间的联系,不是通过某一固定动作来实现的,而是 根据应敌的变化需要,有选择地应用不同拳势。这与今天套路中动 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有很大不同。所以戚继光讲,这三十二势“微 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纪效新书•拳经》中所说的“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 架,就有十下”,已经成为今天习武者常用的武术名言。孰不知, 只有重视“拳势”的练习,并能够使不同“拳势”势势相承,才能 达到如此的境界。
武术中的“拳礼”主要有哪些?
俗话说:“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正心思、习品行;讲文明、有礼貌;表里如一、举止庄重;动 则彬彬有礼,是我国武术界的传统美德。拳礼,正是中华武术精神 文明的一种体现。
拳礼,即打拳之敬礼,武术中礼仪性的招势。从敬礼形式的不 同,我们可以看出这趟拳、这路器械是属何种流派,以此识别异 同。同流者,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异派者,互相礼让,求同存 异;有宿见者,互相谅解,捐弃前嫌,达到团结武林之目的。
所以,先行礼而后开拳,会使气氛更为和谐。这与报幕员和歌 唱家先行礼而后报幕演唱是同样的道理。
尽管各家各派敬礼的表现方式不同,但在体现互相尊敬、互相 学习、团结和谦逊这一意义上却都是相同的。
拳礼的步型,一般取立正姿势或开步站立或虚步或丁字步等。 手型,表现他人之一手(或器械)放在较高位置,表示自己的一手 放在较低位置。头正,身直,目视前方受礼者。仪容和蔼,态度自 如。礼毕,恢复立正姿势或原来的姿势。拳谚有云:“行礼文静似 处女,开拳一动如脱兔,闪战敏捷若雄鹰,进击迅猛象老虎。”现 将各种拳礼形式简单介绍如下:
一、 鞠躬礼
鞠躬礼是古今各家各派通用的礼节,严谨庄重而简单,徒手或 持械都可施行。行礼者先取立正姿势,然后弯腰屈身低头,目视脚 尖表示恭敬。礼毕,恢复立正姿势。有向前一鞠、再鞠和三鞠躬; 向前面及后面鞠躬;向前、后、左、右四面鞠躬,视场地随情况而 定。
二、 抱拳礼
左掌抱住右拳,屈臂置于胸前,步型不拘,又称抱揖。掌拳相 抱者,表示团结互重。二人对练有时还说声“请!”
三、 合十礼
合十礼也称合掌礼,是佛家的根本礼节。其法以两掌十指相合 于胸前,稍低头,闭目,取站立或盘膝坐均表示虔诚。
双手合掌频频点动,目视受礼者,谓之作揖。旧时民间亦有施 此礼者,但今已不用。
四、 举手礼
举手礼在使器械时用得较多。方法是:一手持械,另一手亮 掌,掌缘向外,掌位高低及步型视所使器械而定。一般掌尖大致与 肩平。
在对拳或器械对练时,举手既是礼节,又是发起开始的信号。
与人相见,亮出左掌以示打招呼,对方举起右掌则表示答谢,是以促进双方亲善友好。
五、 握手礼
武林人士以武会友,在相见或告别时,常常施行握手礼,体现 团结、友谊和谅解。
六、 其它
五指礼
拳礼中比较常见的有五指礼。其法是:左掌五指平伸,掌心朝 下,中指尖对准右拳之拳峰。或左掌五指直立,右手握拳紧靠左掌 心,双手置于胸前,头正,身直,目视前方,取丁字步型。礼毕, 恢复立正姿势。
左手为掌五指伸出者,表示五湖、五岳,泛指天下;右手成拳 者,表示献拳。其式含有“不才献拙,敬向天下英豪和在场观众请 教”的涵义。
左掌五指平伸,盖住右拳之拳面,以表示济困扶危,抑强助 弱。从前,艺人浪迹天涯,往往受到当地流氓、恶棍、地头蛇的攻 击和捣乱,故行此礼又有向大众求助之意。
四指礼
四指礼也是较常见的一种礼节。
方法是:左手亮出四指,屈拇指,右手成拳靠贴左掌心,置于 胸前,头正、身直,目视前方,取丁字步型。或将成礼之双手向左 右横摆,归于胸前。礼毕,恢复立正姿势。
左手亮四指者,表示四海武林同道和四方观众贤达。屈拇指表 示自谦,右拳表示拳术。犹言:四海武林同道,列位德高观众在 上,小弟在此开拳献丑,望众位多谅赐教。
另有种解说是:亮四指表示四海武林若昆弟;五指成拳表示五 湖亲近似一家
三指礼
左手亮三指,屈食指和拇指,右手成拳,置于胸前,左足尖朝前点地,右腿稍弯,类若丁步。左手亮三指者,表示释、道、儒三 教九流俊杰。屈二指者表示:一、不畏人言攻击;二、不避斧钺伤 身,勇于坚持真理。右手成拳表示三山五岳协力同心,众志成城。 意思是:愿我炎黄子孙,勿论三教九流,不避艰辛,同心练武,为 振起中华武威,驱除取虏而献出热血力量;以示反外来统治,砺中 华国魂之精神。
莲花礼
莲花礼,据说是18世纪末叶反清组织白莲教派练武的拳礼。 其法,以两掌根相靠,十指分开微屈合成圆形,当胸前,有如莲花 之开放。意思是:庶众一心,精诚团结,为反抗清廷黑暗统治而英 勇奋战。
见山礼
见山礼没有礼仪性的招势。表演前,先作简短的谦虚道白,然 后在一击掌、一震脚、一摆拳、一亮掌或发出一吼声之后,就直截 了当地开拳。
合参礼
拳礼中有单施一礼者,也有同行二礼者。如:先行鞠躬礼,继 行四指礼,即是合参礼。此所谓“礼多人不怪”。
一字礼
踏上一步,作立正姿势,两臂一字伸平,左手伸四指,右手伸 五指;或两手均伸五指,是谓一字礼,表示五湖原本是一家,不要 存门户之见。
无为礼
无为礼者,传说乃道家据其所推崇之鼻祖老子的“清静无为” 思想而设G其法:取站式,两手掌相叠放于腹部,不使显山露水。 以象征老子的“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思想。
从拳礼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传统武德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 利益为重的高风亮节。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更是十分重视人民的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建 设。尚武崇德,讲究文明礼貌,成为人民生活之所必须。作为武术 瑰宝中之一的拳礼,正是以礼为先,以德为重的一种体现。
复制
浏览8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