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和优秀文化遗产。过去曾有人把武 术分为南、北两派,或者分为内、外两家。

所谓南派、北派,主要是根据流行于南方的拳术多手法,而流 行于北方的拳术多腿法这一特点来区分的。因此,武术界就有了 “南拳北腿”之说。

所谓内家、外家,主要是根据《宁波府志》中的“外家者,其 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则勇”;“内家者,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 危则不发”这一记载而区分的。后来,武术界则把少林等刚健有 力、窜跳闪躲灵便的拳种统称为外家拳,而把太极拳、形意拳、八 卦掌统称为内家拳了。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获得了很大发展,在逐步挖掘、整 理、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编武术长拳运动,近几年又 经过研究试点,开展了武术攻防技术的搏斗运动,极大地丰富了武 术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开展了武术竞赛活动,使武术运动走 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旧时以拳种分类就显 得很繁杂;以南、北派,内、外家来分类又过于笼统了。因此,根 据武术运动全面发展的需要,推动武术运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产 生了新的武术分类方法,将武术内容分为如下五大类:拳术类包括各种徒手拳术,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 掌、八极拳、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趟拳、象形拳等。

二、 器械类

短器械:刀术、剑术等。

长器械:枪术、棍术等。

双器械: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双头枪、单刀加鞭等。

轻器械:三节棍、九节鞭、流星锤、绳标等。

三、 对练类

徒手对练:对打拳、对擒拿等。

器械对练:对劈刀、对刺剑、对扎枪、对打棍、单刀进枪、双 刀进枪、朴刀进枪、三节棍进枪棍等。

徒手与器械对练:空手夺枪、空手夺棍、空手夺刀、空手夺匕 首等。

四、 集体项目

各种三人以上的徒手拳术或器械的集体演练。如集体基本功、 集体拳、集体剑、集体刀、集体枪、集体棍、集体九节鞭等。

五、 攻防技术

攻防技术是两人之间按照一定竞技规则而进行的相互搏击运 动。如:散手、推手、短兵、长兵等。

目前流行的这种新的武术分类方法,主要是抓住了各种拳法都 离不开攻防格斗动作,各种器械总不外乎古代兵器,锻炼方式也都 包括单练、对练、集体练、搏击格斗四种形式等特点。这样分类有 利于对各类拳术和器械动作技术的运动规律和原理进行系统地教 学、训练和研究,也有利于开展武术运动的竞赛活动。当然,这种 分类方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武术 的分类方法必将进一步地完善化、科学化。

什么是武德?如何习武重德?

武德,是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的精神。我国古代对 “武”的理解是泛指军事行动。《说文解字》上说要“止戈为武”, 它的意思是要以武禁暴治乱,止息干戈,而求得安定和平。“武” 的原意并不是叫人们去“穷兵颗武”而称王称霸,恃强凌弱,恣意 杀伤,灭人国家,占人土地,夺人财物,奴役人民。如果那样做的 话,就不是“武”,而是“侵略” 了,侵略是不配称“武”一的。 “武”的含义是正义,如古代周武王讨伐无道之纣王,死后被谥为 “武王”;岳飞抗击金兵,死后被封为“岳武穆王”。这种冠以“武” 的都是具有赞美和颂杨意义的美称近代以来,人们把练习拳脚、刀、枪技艺称为武术,其目的是 为了防身和健身,并不是为了欺侮他人。我国武术界历来有一个好 的传统,那就是尚武崇德。过去任何一个武术门派中如果出了败 类,都要按照本门派中的“家法戒律”历数其罪,毫不留情地清理 门户,以警示那些不守武德而干尽坏事之徒。古人尚且如此重视武 德,我们今天的习武之人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武德精神。具体地说, 我们今天练习武术,其目的主要是健身强体,防身自卫,同时也应 具有主持“道义”的责任,比如说为了伸张正义,就应该做到“路 见不平,见义勇为”。习武之人,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开扩 的人,有正义感的人,明辨是非的人,遵纪守法的人。为什么要这 么说呢?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却不谙事理,粗暴 莽撞,遇事说不开,便一时性起,三拳两脚,手起刀落地使人气绝 身亡,那将会给个人和社会造成多大的灾难和不幸啊!因此,要求 习武的人,都必须充分认识和完全理解武术的正当用途及习武的目 的,都必须严格地遵守武德。

总之,武德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从古至今都是习武练功者必须 严格遵守的准则。我们今天的武德,更应该是在继承传统武德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我们新时代特点的武德准则,那就是要求我们广大 习武者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认真做到“五讲”、“四美”、 “三热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人。既要具有高尚的精神,又要具备过硬的武功,一旦祖国和人民 需要时,我们便能立即挺身而出,听从召唤而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 量。

什么是武术“流派”与“宗派”?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武术作为一种民族的传统体育 文化,它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繁衍了众多的武术 流派。当时,由于受封闭性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制约以及经济、 文化差异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武术技术首先在某一区域或某一 姓氏家族中相对稳定下来,随着后代的繁衍及各种职业武术者的出 现,武术技术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其风格特点也逐渐鲜明和成熟 起来。

武术流派本是区分拳种技术类别的标志,是由不同技术特点和 风格形成的武术技术派别,是武术技术的精华。然而,在武术流派 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浓厚的宗族观念的影响,加之 封建统治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扶助帮派,至使武术技术流派蒙上了 “宗派”色彩。

“宗派”是私有制的产物,是意识形态观念。从辩证的角度看,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虽然武术流派曾依附于一定的宗派得以保 存,但是它们之间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封建宗派已失去它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上的影响也越来越 小。如今,封建宗派和技术流派已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 我们不加分析地一概而论,把武术技术流派与封建宗派混为一谈是 错误的。

杜绝宗派思想、门户之见,是为了反对思想上的封建宗法残余,以求打破各派别之间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达到技术上取长补 短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日趋系统化、科学化,并逐步由口传身 授,过渡到用文字及现代化科学方法、手段传授技术,研究武术技 术流派及各拳种、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保留原有技术流派的 基础上,发展新的技术流派是必要的。

首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保留现有武术流派的基础上,发 展创新武术技术流派,有助于保存发扬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助 于武技的切磋砥砺;有助于各拳种流派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促 进武术科研活动的开展。只有发展风格各异的武术技术流派,才能 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武术运动中来,促进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 从而不断提高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平。

其次,从武术技术流派本身来看,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 中不断地总结积累、发展形成并延续下来的。随着武术技术动作的 日臻完善和规范化,不同流派还会不断出现分化过程。当技术动作 发展成较为稳定的技击技术和套路技术时,不同流派又会相对固定 下来;再随着各流派的不断分化、合并、发展成许多新的武术技术 流派。从历史上看,在继承原有拳种流派基础上,发展创新的事例 很多。如:鹰爪拳脱胎于翻子拳;通臂拳脱胎于少林、螳螂、劈 卦;清代陈王庭以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为基础,取各家拳法所长, 经杨露禅等人丰富,逐渐形成了太极拳各流派。新中国成立以来, 集查、花、炮、洪、华拳之大成,发展创新了自选拳,并从理论、 技术和竞赛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体系,突破并发展了原有 拳种的风格,从而形成了新的武术技术流派。

因此,明辨武术技术流派与宗派思想,目的就是要在继承的基 础上,发展新的武术技术流派,这对振兴中华武术,开创武术事业 新局面无疑是有益的。

浏览5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