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明代的武术由于当时的太平盛世•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明代 军队中的练武.总是以军事实用为标准.讲究每一个动作的攻防含 义和实效.虽然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武艺具有健身的功能.怛在军队 中仍然以它的攻防作用为主,对一些不太实用的花拳绣腿不太 注重。所以在十兵习武中.排除了一些只图好看而无制敌含义的 花架子,使军事武朝着“遇敌制胜”,注重实效的方向发展。而与 此同时.从健身、表演效果的角度来看,一些在战斗中没有大用处 的“花法”和看起来其为潇洒动人的“左右周旋.满遍花草”的“虚 套”却深受群众喜爱。两种不同的武艺吸收,互为补充.各按着 的发展规律向前发展.其中一种武艺将逐步从军事作战中分 离出来.慢慢演变成体育项。对抗件攻防格斗技术和套路技术 在明代得到发展并形成了诸多技术流派。在明代.套路运动进一 步发展、完善时趋于成型。套路运动不再是一些攻防格斗动作的 简单堆积,有了起式和收式,有了将各种攻防动作完整地连接起来 的“左右周旋”性衔接动作•也有一些引人人胜的招数,“花法”套路 练习时,注重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使套路演练技巧达到了相当 高的水平。此.我们说•到明代武术套路运动基本成型。

明代的武术技术流派很多,如拳术中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陈卫庭的太极拳等枪术中的杨家枪、马家枪、少林枪.等 等。由于各种新流派林立•又有了"内家’’和“外家”的说法,“内家” 拳从劲力、击法看有明敁特点,它以静制动、借力还力.以柔克 刚,以气运力等.rfT ‘外家拳”主要是硬打硬进。图片11

明代有许多武术穿著问世。这些武术导箸.对促进各流派的 形成和互相借鉴吸收.及各种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著名的 有唐顺之的《武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程宗酞等人的《耕余剩 技》、俞大猷的《剑经》等。这些著作在讲述套路、攻防方法和动作 时,都用图文记录了套路的动作招数及路线等,至此改变了武术只 能口传身授的历史。武术著作的出现加快了武术发展速度。

武术的各种兵器技术在明代有很大发展。刀术在明代的迅速 发展,主要是倭寇人侵使然。在倭寇人侵前,军队大都使用刀,当倭 寇人侵时,所使用的倭刀竟然比中国刀更厉害。他们经过研究发现 倭刀的优点,倭刀比我国的刀长,而且倭寇的刀技也比我们精熟.所 以我军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吸收了倭刀的优点.研究出“辛两刀法” (图2-56),由于倭刀的输人,大大丰富了中国刀法。到明末清初时, 人们已将刀法归纳为13法,即为劈、打、磕、扎、砍、捩、提、托、老、嫩、 迟、急,和六法:缠、滑、拨、擦、抽、截。我们现在演练刀法出自13法 又六法。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刀术的套路图。说明明代刀法的发展 和刀术套路的发展已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明代的棍术也有很大的发展。棍被武术家视为“诸器之本”.颇 受重视.故而竞相发展,形成许多n派。明代流行的棍术有少林棍 (图2-57)、青田棍、巴子棍、牛家棒等。少林棍除棍祖重外,在棍法

图片12 图片13 图片14 图片15 图片16

突出大劈大挂的动作,在平倭寇中,对付较轻的倭刀起了作用。 明代棍术理论也有发展,如戚继光的“短兵长用说”,前述俞大猷的 《剑经》等,这些理论对后世棍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枪乃百器之王,在宋代发展的基础,明代枪术派有扬名天 下的杨氏梨花枪(图2-58),还有沙家枪、内家枪、石家枪、马家枪、李 家短枪、张6神枪、六合枪等。明代枪术技术的又一发展是长兵 能短用。这一特点为枪术的步法、身法、枪法及战术的发展开辟了

新的途径。明代还出现了论述枪法的箸作.如唐顺之的i枪、戚继 光的《长枪总说篇》和程宗猷的《长枪法选》等。在这些著作中.武术 家们不仅收集了大枪术资料.而且研究了各派枪法的优缺点.提 出了自的见解.使枪术的发展进人新的历史阶段

图片17

明代武术的巨大发展.造就了一批武林名家.他们的事迹和 对武术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戚继光,史书h. 经常提到他.大家都知道他是我闽明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其实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武术家。张松溪是明代武当松溪派内家拳 的创始人。

明代十八般武艺:一弓,二弩,=.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 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镐,十四殳,十五杈,十六钯 头.十七棉线套索.十八白打(《五杂俎》明谢肇)。

明神宗万历天启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二载:“武艺十八 事:一弓,二弩.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 —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棍.十五杈.十六钯头,十七绵绳,十八 白打。”

二、清代

清代社会局面一直动荡不安,清政府一度限制练武活动。怛 由于明代的习武之风,在民间根植极深•故而清代的武术在民间的 发展未被阻止,各流派繁荣出现。如各式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 八极拳、南拳、炮锤拳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而且各流派都形

成了 的理论体系,套路运动也在清朝得到迅猛发展。此时武 术的另一特点是由于火器的使用.使武术从战争中退下来,逐渐发 展成为体育项目。古代的武举制.为推动武术的发展作出过很大 的贡献.到了清代.武举制的发展到了巅峰.它的考试程序分为童 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科。“童试”为初试,非幼童之意。每2年举 行一次,分县、府、院7级考试。“乡试”三年一次.在北京及各省城 举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会试”每3年一次.考期在乡试次年九 月.由兵部主持.考取者称“武举进十”。“殿试”是于会试之后的十 月举行。由皇帝及皇帝委派的大臣主持。应试者为会试中考取的 武举进十。殿试成绩分为三等.即一、二、三甲。第一甲一名,赐 “武进十及第第一名叫“武状元第二名叫“武榜眼”,第二名叫 “武探花”;二甲赐“武进十出身”;甲赐“同武进士出身”。榜张挂 于北京西长安外。武进十定甲之后,分别以武职录用。清末.由 于火器在战争中广泛使用,冷兵器已完全退出了战场.武术一直伴 随战争和军队的需要而发展的历史也结束了。所以当时很完善的 武举制度已不冉适用.于是光绪皇帝不得不下令废除武举制度。 白此,武术完全转人民间.逐步发展成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自鸦 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展开了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斗争。与此同 时,各民族人民反抗清朝统治阶级压迫的起义也风起云涌.武术作 为反侵略、反封建压迫的战斗手段,得到空前的发展。清朝前期. 我国各地已形成了众多的拳械门派与练功法,处于不断发展的过 程中。此时的反侵略斗争和各族人民的起义对这个过程起了有力 的促进作用.各民族不同门派的拳、义在交流和辗转传播中支派递 分.内容更为丰富。尤其是席卷了半个中闽的太平天国革命、捻军 起义以及义和团运动对推动这一时期南北方民间武术的发展功不 可没。伴随着城市平民阶层势力的扩大和农民革命运动向城市的 延伸,城市武术也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市人习武浪 潮。此时,很多妇女和少年儿童也加人到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行列.使武术在妇女和少年儿童中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

鸦片战争前.广东各地乡村就素有习武的传统.乡中设有“更 练馆”,它既是习武场所,又是地方武装所在地。乡中更练.负责保 卫治安.历代相传.到了现在,更练馆已被众多的武馆所代替。二 元里抗英斗争的英雄韦绍光和颜浩长都精通武术。韦绍光身材高 大.懂拳术.常在村中武馆与乡人练功。颜浩长W檀长武艺.人称 “定拳长”。鸦片战争期间.侵略者所到之处.都遇到了人民群众的 反抗.而武术成了人民群众同敌人作战的主要手段。由于城乡人 民经常共同战斗.所以使各地传习的武术得到空前的交流。大规 模的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虽然像以往一样是以农民为基本力 量.但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正是众多拳械派不断发展的时期. 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不同门派的拳械交流与发展,同时也 使众多的妇女和儿童加人了习武行列.这都使中闽武术在极大范 内得到了传播。19世纪末,军旅武术在军事丨•.的落后件越来越 明M地表现出来。1890年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1901年武举的废 除.彻底结束了军旅武术的历史.从此中国武术完全是民间武术的 内容了。Ifn此时的民间武术经明清两代的演变,也已经演变成兼 有多种锻炼方式.有众多I’j派和大量套路的运动了。淸朝时拳派 更加繁杂,有少林拳、太祖拳、通臂拳、大红拳、小红拳、二郎拳、路 行拳、罗汉拳、地躺拳•还有太极拳、八极拳、劈挂拳、翻子拳、戳脚、 形意拳、八卦拳、秘踪拳,等等。清代发展起来的拳种.不但流派繁 衍.时11拳谱、拳理和套路都在不断发展,内容主要以拳为主要部 分•不但包括踢、打、抨、拿各种技法.而且与导引养生结合,既可以防身,又强身健体。各拳种的器械套路也逐渐向多而杂的方向发 展•清代的武术完全从军队中脱离出来.逐渐成为体育活动.武术 本身也日趋完善。清代的武术名家层出不穷.如陈卫廷、1+凤池、 杨福魁、孙禄堂.单刀李存义.义侠大刀王五等.他们有高深武功并 对武术事业有杰出贡献。

浏览4,9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