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谈谈“面”的问题意拳站桩、试力及应用都应保持的是斜面间推 架。斜而对敌任何实战拳法都是一样的,不用多说,大家都懂得它的道 理。而间架中比如小臂呈斜面的作用,是为了减轻对方来的力量强度。外手 力作用到斜面上,起作用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分力。意拳要求“出人螺旋 式”即在出拳或前推以及后拉的动作中都强调前臂的拧转。去是旋转着 去,回也是旋转着回。面螺旋正是斜面的连续,利用面自然会省力。关 于前而所讲实战侧而对敌的事也有辩证法,所谓“正面微转即斜而”。意 拳主张“打横不打空”。“横”是对手不得劲的地方,而“空”往往是陷 井,最后谈一谈“线”的问题。如上所述意拳要求“形曲力直”,也就是 没有平而积的绝对力量。要使全身各部肌肉保持住“盘内滚珠”,永远没 有停顿的状态。所谓力直,也可以说是力圆,井不是直线运动的含义,力 直力圆即四面八方都有力的意思。由于争力的作用,意拳发力按芗老的说 法是“爆炸力”,面不用爆发力来形容。所谓爆炸力,是从同一中心,异 向发出相等相乘的争力。其工作路线呈放射线状运动而不是单一的直线,平日所说的直击,实际上也是旋绕着一条有直线的力量。旋绕与直是矛盾 的统一。在外形表现上不一定着得出来,但内里却含有螺旋力,形成波浪 式的前进。”起手如钢锉,回手似勾杆”,多为精神力量的集结,而不是外 形上单纯的模仿。所发之力是拧着出去,拧着回来,而不是直去直回。倘 有直线运动也是非常短促的。推手中最常用的滚错、撑拧等力量都是旋绕 曲线的运动习拳应该学会打圈,要知道打大圈不如打小圈,打小圈不如 打不显形之小圈,打不显形之小圈不如全身之齐动。全其意,全其力,此 习拳守中用中之道。所谓打圈,不只是指手臂的动作,头、肩、肘、膝、胯、足、腰部有打圈的含义。打圈所画的圆环,可以是正圈,也可以是反 圈,可正可斜,又可是立圆、卧圆、斜圆、椭圆、横圆等等。总之,没有 绝对直线的运动、多少总要带一点环中味道。大家如果注意田径标枪运动 员的练习,就会发现标枪在空中飞行的时候是旋转着沿抛物线向前运动的,不是想像中的四平八稳的直着飞出去,这个例于可能给大家一点启 发。打拳推手“出人螺旋”即此意也。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都要“但 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乃存?意念之中,外形 不一定显山露水。意拳有一神试力练法是设想自己的身体或腿或胳膊是一个空的管状物,里面装上半管子水,然后用意念支配把里面的水甩起来去 章正、反涮洗管壁。这个劲如果你能体会到,那么对意拳的认识将会有登堂 推人室的感觉。
以上论述说明了“节”、“点”、“面”、“线”诸法则在推手中的运用。 手虽然可以分开介绍,但在实际中“节”、“点”、“面”、“线”等法则是一个 不可截然分开的体系,往往在综合作用,力学原则意拳是以现代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研习意拳就离不开对人体力学的深 人探索。众所周知,意拳练功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已达上乘的拳家,都不 具备“特异功能”,即不会发放外气,也没有不接触人体就能战胜人的 “空劲儿'所谓“空劲”是对意拳的神化,在实战中是不存在的,除非是 事先安排好了骗人的把戏。意拳学术观点鲜明,决不肯随波逐流。学术要 靠科学、靠实践、靠辩证唯物主义。如果为了证实那些自称有特异功能的 人真有本领,我们相信每一个意拳爱好苒都敢于充当他的试验对象,不过 要还以发力试验。科学不容唯心,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体力 学原理的研究在意拳训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发力一章中已做 r较为详细的论述。在推手乃至散手的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的 力学问题,这就是这一段文字试图解决的宗旨。力学是个十分复杂的问 题,包括的范围也太广,这里介绍的只是几个方面的实例。大部分的研究 工作有待于意拳爱好者们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和充实完善。杠杆力的运用。杠杆原理是在推手过程中最常碰到的用力原理。 在一般情况下,不管是推单手还是推双手,都是双方前臂之交叉接触。于 是只要双方一搭手,马上.就会产生合适不合适,占便宜还是吃亏的问题。 比如甲用前臂的中间段压在乙的前臂腕关节处,那么一接触双方的条件 就是不平等的,甲显然是占了便宜。而‘这种形式的不平等,却往往波人们 所忽视。让我们换一种同样的例子来分析,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是掰腕 于比赛而不是推手,如果出现上述情况,甲提出让乙用手抓住他的前臂进 行比赛,乙会立即反对,认为比赛的条件不公平^其实推手还不是—样的 道理吗?那些在推手中喜欢用“手”推的人,实际是吃了亏的。正确的 推法应该尽量用自已前臂的近肘关节处,去搭对方前臂的前段(靠近腕关 节处)。那么-开始你就占了便宜,多出来的那一截包括手正是你用来攻 击对方的折叠式武器同样的杠杆原理的运用:如果在双方搭手以后,甲方的手臂比较靠近自己的身体(不可粘身),而乙方的手臂前伸较长、离奪 他的身体较远、那么甲的形势又会比乙有利。这种情况等于掰腕子比赛时甲屈臂而乙直臂,谁有利谁吃亏这不明摆着了吗?以上所说是最简单的杠准 杆原理之运用。明白了这个道理,在搭手时就想方设法要利用这个原理而 尽量避免为对方所利用。此外,在推手过程中,无论是在上或者在下,如手 果想改变形势或进或退,都不能以手臂直推、直拉、直枨、直抬,因为这 样产生的力量是平而的绝对力,不是平衡均整的拳术力量,所以力量小得 多。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关节的曲折做相反方向的杠杆运动,也就是把前臂 看成是一根撬棍,把双方两臂交叉之处做为支点,利用身体的重量或大腿 蹬地的反作用力做为力点,来完成杠杆运动。通过实践,很快就会觉得在 推手时省力多了,当然效果也不会错。比如你双手在上,想压住对方,你 就把身体当做秤铊,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自然显而易见。如果你双手在 下,想把对方抬起克服对手下压的力量,此时最简单不过的方法是你只要 翘起脚后跟即可,而不需要用局部的胳膊力量。因为足腕关节是人体许许 多多的大小关节中唯…的省力杠杆关节。在你的身上压上几百斤重量,你 可能不能够蹲下起来,但是一定能够轻易地提起脚后跟,这就是杠杆力在 起作用。推手就是要研究用力的方式和用力的科学方法,而这些都离不开 力学原理的范畴。学会了用力则事半功倍,否则将适得其反,不但使不出 力气,而且容易为人所乘。
斜面的利用。从站桩开始,两臂的间架始终没有出现过平的面积。不管两臂姿势千变万化,都保持看一定的倾斜度,就是说两臂永远是一个 斜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在推手时也不应该出现平 的支撑面,两时始终要保持住横撑竖裹之力,不能抬平,一抬平就没有力 量了。举一个推手中常见到的例千:当一个初学者两手压在一个训练多年 的爱好者的双手上面时,后者把两臂旋内下垂、形成一个月寸关节在上腕关 节在下的向下倾斜面,此时后者用提肘之力能够轻松地抵制前者的下压之 力,即使前者?武有力也有劲没处使此时后者只要一个上发力即能使前 者践出。大家不妨试验一下是否这样。最少能使对方压你的力化为乌有,作用力在斜面上只是分力,这在初中课本中就能学到,不是什么了不起的 大道理,平常都是非常事,就者你动不动脑筋。总之,在推手中要充分利用斜面的工作原理。螺旋的利用。前面谈到过,螺旋是连续的斜而。形意拳诀中有 许多关千螺旋力运用的内容。如:“起是钴、落是翻、起手如钢锉,回手似钩杆”、“腰似车轮腿似钻”等等意思是说,动无直出直人。前臂乃至 其他身体部位,都要有旋转用力的方式。不难理解,螺旋的利用会节省很 推多力气,同时也就等于增长了许多力气。练过拳的人能战胜有笨力气的 人,其道理也就是这样。个费力耗力、一个省力增力,于是雌雄已分。 手下面引用王芗斋老先生的一段有关螺旋力的精采论述:多面螺旋,全身各 部位稍一动作,都有螺旋力,这样力的形成原因是,在随便动作时,全身 大小关节,都要有支撑力,所有部位形成钝三角形,此时力欲膨胀、又欲 收敛,因而全身各部都起了螺旋力连腿下也是如此。在用这种力时,全 身一定都成钝三角形,然后突然变换力的方向,如同爆炸一样,“呼”的 一下子就发生了螺旋的力量。
以上芗老这一段精辟的论述,已经把螺旋力的产生和运用阐述得十分 清楚了。顺便说一句,任何力的使用都不会是单纯的,往往同时具有多种 力量,而以一种力为主。比如我们在推手中,双方接触以后,我们用和对 方接触的“点”,做旋绕“点”的运动,这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上的“轮轴” 运动。所谓“轮轴”,就是可以连续旋转的杠杆,像农村井台上的辘轳一 样,做的是“轮轴”运动。以上从几个方而阐述了力学原理在推手练习中的运用。这方而的问题 很复杂,也很难都写出来。意拳还有所谓“精神杠杆”的问题,更不好形 容。这就要靠大家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研究。总之兒有举一反三、触类 旁道,才能逐渐有所建树。人的身体是一架复杂完美的机器。人类发展到 今天,人体构造的合理性已经是勿庸置疑的了。有些方而的科学道理,可 能还没有被我们所掌握和认识◦人类需要不断地认识自己。但最少我们理 在面临着如何发挥出目前已经被我们所认识了的人体的能力。拿人身各个 关节来说,某一个关节的活动是有限制的,但从总体上来看,各关节之间 的联系就弥补了它们的不足,于是人类就能完成极其复杂的运动。换句话 说,目前人类关节的钩造足以应付人类于地而遇到的各种情况,这是从猿 到人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看来也不会再有较大的“机构改革”。经常 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绝招儿”实际上并不存在。拿擒拿来讲,没有一招 能把人拿“死”,在这一点上,这一个方向上已山穷水尽 但稍加转顿, 在其他的方向上却会是柳暗花明,就看你认识得到与认识不到。再打个比 方,人身的关节构造和银行发行的硬币一样,有一分、二分、五分就够用 了、没有必要再铸四分、七分、八分等◦拳术练习就是在我们身体现有的 机能上得以充分的发挥我们不能幻想能够练出超自然的力量,只能是脚踏实地地练习和进行科学指导下的总结,这是意拳旗帜鲜明始终不渝的学苐 术观点。正像芗斋老人所说“拳术就是要发挥自身的良能”。 以上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意拳推手的基本原则、原理。这将对于练习推推 手有一定的帮助。“学而不思则罔、思面不学则殆”,功法的实践与理论研 究相结合,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就。所以说推手练习绝不是单纯力量的较手 量,而是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比较的体现,意拳教学“授人以渔,不以鱼”,即传授练功原则、原理和训练方法,面不是今天教几明天教几招。学会招数容易,但不一定能用上,学会 了练功方法、弄懂了道理则够终生受用,这是有识之士不难理解的道理。
浏览1,0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