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 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 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 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 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 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 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诲。滔滔不绝也。十 三势者。挪履挤按采列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 此五行也。搠履挤按。即坎离震兑正四方也。采列肘靠。即乾坤艮巽 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清国阴王宗岳太极拳经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要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 及。随屈随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 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惟性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 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 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倪之则 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 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 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
第六章张三丰太极拳真诀
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各平推。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志揣摩。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斯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第二节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漾一燕。浑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
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禾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焦为阴阳。
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氤化生。始育万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 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 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 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 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 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 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 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 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氯化生。而演为七二之 数。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挪履挤按采列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 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沈坠。用意不 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 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 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 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 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 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 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 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 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笫三节太极行功说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 夫。行功之先。尤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 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 处功夫。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盘膝曲 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 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味遍摩 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 火。此耳功也。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 也。大张其口。以舌揽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舌抵 上额。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叩齿卅六。闭紧 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卅六。以镇 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 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 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 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 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 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 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第四节太极行动歌
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阴阳位既定。始有太极出。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呵嘘呼哂吹。加嘻数成六。六字意如何, 诀。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治肺宜用哂。咽时手双托。 叉。肾吹抱膝骨。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嚎,仰卧时时嘻。 郁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 生。胸有不死药。
第五节太极拳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 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 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 授。工夫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 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 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搠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 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不丢顶。
第六节太极拳十三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 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 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动须沉着松静。专主一 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 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持鬼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 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 发。力有脊发。步遂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叠。进 退须有转换。极柔软。始能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 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意先求开展。后求紧张尊年太极拳与内丹葬生真传凑。乃可臻于缜密矣。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 舒体静。铭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 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 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 轮。腰如车轴。
一、 行功十要
面要常擦 目要常揩 耳要常弹 齿要常叩 背要常暖胸要常护 腹要常摩 足要常搓 津要常咽 腰要常揉
二、 行功十忌
忌早起科头 忌阴室纳凉 忌湿地久坐 忌冷着汗衣 忌热着晒衣 忌汗出煽风 忌灯烛照睡 忌子时房事 忌凉水着肌忌热火灼肤
三、 行功十八伤
久视伤精 久听伤神 久卧伤气 久坐伤脉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暴怒伤肝 思虑伤脾 极忧伤心 过悲伤肺 至饱伤胃多恐伤肾 多笑伤腰 多言伤液 多睡伤津 多汗伤阳多泪伤血多交伤髓。
浏览6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