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的制作技术,在战国时期达到顶点。陕西秦始 皇陵兵马俑坑曾出土了一批青铜剑。据载,这批青铜剑长 81-94. 4厘米,宽3. 14-3. 6厘米,剑脊与剑刃由含锡 比例不同的青铜制成,使剑身有一定的韧性而剑刃又相 当坚硬锋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批剑中有一部分出土 时表面呈灰黑色或深黑色,丝毫不锈,至今光洁度,并具有良好的抗磨耐磨性能。经研究证实,这 些青铜兵器经过铭盐氧化处理,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厚 约10微米的氧化层。这是一项使世界科学史研究者十分 震惊的重要发'现,因为这种技术在德国、美国是分别于 1937年、1950年才列为专利的。秦俑坑大批青铜剑的出 土,明秦王朝军队仍然大批装备青铜剑。
战国时期铁剑已普遍出现,至汉代,铁剑形制与用途 亦基本定型。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生前所用的两把 剑,便均为铁剑。这两把剑长1米多,有完好的剑鞘,剑表 面掺碳,刃部淬火,因而剑刃刚硬锋利,脊部则保持较好 的韧性,是百炼钢的早期作品。
汉初,剑仍是重要的军事武器。《史记项羽本纪》 载:鸿门宴上,当刘邦危急时,将领樊哙即“带剑拥盾”闯 入专卫。这种剑盾的装备,在汉初军队中曾大量配置。这 时南匈奴人亦用剑。“邓遵破匈奴,得剑、匕首二、三千 枚”。
承于春秋、战国的佩剑习俗,至秦、汉更加盛行。楚汉 相争时的鸿门宴上,“项庄起舞”,“项伯亦拔剑起 舞”,“项王按剑而瞄”。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项羽、刘邦、项 庄、项伯、范增,樊哙、夏侯婴等都佩剑,无一例外。佩剑还 是汉王朝礼仪制度,“汉制,自天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官员都要佩剑,并不分文武。董仲舒 《春秋繁露》云:“剑在左,刀在右。剑在左,青龙象也。怎么佩戴,看来还有具体规定。《汉书得不疑传》云:“胜之素闻不疑贤,至渤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带剑上谒,门 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阎延请。”宁愿不见主人,也不解 剑,这该是何等被重视的礼仪饰物。从汉代壁画和画像石 上,我们可以见到汉代佩带长剑者的姿容。帝王所佩之剑,因帝王的尊荣,也就成了宝物。秦始 皇有“定秦”剑;汉高祖刘邦有斩赤蛇起义的“赤筲”剑, 汉文帝有“神龟"剑;王莽有“练五色石为之,铭曰神圣万 里伏”的“神剑”。有的人还不只一口宝剑,如东吴孙权特 别爱剑而“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 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刘备造了八口宝剑, 则是“一备自服,一与太子禅,一与梁王理,一与鲁王永, 一与诸葛亮,一与关羽,一与张飞,一与赵云”'气 两汉、三国时,帝王之剑往往与谶讳神学相联系,昭告吉凶预言。 据说东汉光武帝刘秀“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一剑,文曰 秀霸后来刘秀果然得天下。东汉灵帝“铸四剑,文曰 '中兴',一剑无故自失”。上天宣告中兴无望,果然东汉在 灵帝手中名存实亡。魏“齐王芳以正始六年(公元245 年)铸一剑,常服之。无故自失,但有空匣如故。后有禅代 之事,兆始于此。寻为司马氏所废”⑤。《名剑记》所引《古 今注》亦载:“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 所,铭'思召。解之曰'思召为绍字。”在这个故事中,剑 也明明白白是受命的象征。由此显然可以看出剑被人们 所尊贵。
在戏剧和小说中我们常可见到所谓的“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不仅作为至宝允答元功,而且钦差大臣人等,得 受此剑,手中便握有了极大的权力。下至百姓平民,上至 皇亲国戚;封矗大吏,皆可先斩后奏。而这尚方剑,实际上 便是皇帝御用的莹剑。查此最早见宇西汉。《汉书•朱云 传》云:“成帝时丞相故安昌候张禹以帝师特进,甚尊重。 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 下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 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注 云:“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利剑 可以斩马也。”这就是“尚方宝剑”的来历。
汉承先秦尚武之风,民间多有好剑术者,被称为“剑 客"。《汉书地理志》称:“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 好用剑,轻死易发。”《汉书•李广苏健传》载李陵曾称其众“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三国志•魏志》亦载,曹操 出征,曾将许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皆剑客也”。东 汉时,豪强地主往往“养剑客以威黔首”。秦、汉时许多人自幼便开始学习剑术。“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 又不成”气《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则云:“肃,体貌魁 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
文人学士亦有喜好剑术者。东方朔“十五学击剑,目 若悬珠,猛若孟贲”气司马相如亦“少时好读书,学击 剑"%因为民间普遍尚武,因而教授剑术者也受到社会尊重而拥有了显赫的地位和名声。徵汉去周适晋,“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汉代还出现了剑术的单人及双人套路舞练表演。对 建牲的斗剑曜,在汉代有;了进一步发陌另外,.汉代还 有了专门的剑术理论著述。显然,从汉代开始,剑虽然逐渐退出了军事与战争舞 台,但在贵族之中与广大民间,却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所 以周纬著《中国兵籍史稿》:重刀之习,起玉汉代”,“然 则汉;剑亦囱有其相当声侪,未容忽祝焉。列朝载籍之称述 汉剑者,并不亚于汉刀之记载七到退出军事与战争舞台的原因在于弋祐于剑身薄而轻,容易折断,因而不适宜大 力:砍系,面对身着坚盔重甲的敌人,剑的威力受到了极大 的限制,特别亳在骑兵出现以后,主要的攻击技术手段由 直刺变为砍杀,“直兵推之”⑩的剑,便不再适合实战的要 求,而逐渐被西汉时业已出现的厚重坚利的“环首刀”所 取代。
洛阳西部的一批西汉墓中有23座葬墓里都出土了环柄铁刀。在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墓门的横额上,保留着汉代军队持刀作 战的生动写照。从图像中可以看到,当时无论是步兵还是 骑兵,都是一手持盾,一手持刀。刀盾,已取代剑盾成为军 队的主要装备。从图中还可以看到:环首刀为直身,直脊 直刃,刀柄刀身间没有护手相隔,刀柄后为•圆环。《汉书李广传》载:李陵投降匈奴以后,武帝曾派任 立政为使节至匈奴。他初见李陵时,由于没有机会直接交 谈,便目视李陵,并以手抚刀头,暗示李陵回归祖国。正因 为汉代刀头为环,“环”与归还的“还”同音,所以手抚刀头 也就成了还的隐语。
从西汉开始,佩刀的习俗也开始出现。由两汉文献可 以看到:武帝时大将李陵、使节苏武、东汉光武帝刘秀、三 国时袁绍,都是佩刀而非佩剑。《后汉书•舆服志》亦曾提 到佩刀乘舆黄金。《三国志•吴志•甘宁传》载:凌统与甘 宁有杀父之仇,欲于席上杀宁。酒酣之际,“(凌)统乃以刀 舞,宁起曰:宁能舞双戟。)蒙曰:'宁虽能,未若蒙之 巧也,因操刀持搪,以身分之”。在这个类似鸿门宴的场 合,凌统、吕蒙都不是拔佩剑而舞,而是“操刀”而舞,可见他们都是佩刀而不是佩剑。《初学记》卷二十二载曹植《宝刀赋》云:“建安中,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熊鸟雀 为识,太子得一,余及弟镜阳侯各得一焉。”曹操《百辟刀 令》亦云:“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 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者,将以次与之。”刀 名“百辟刀”,显然喻其铸造精良,无往而不断,所以又称 宝刀。汉代民间亦有佩力者《汉书・龚遂传》云:“民有 持刀、剑者,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后汉彭修传》 亦载:“修父为盗所劫,修年十五,拔佩刀前持盗帅曰:'父 辱子死,卿不顾死耶?'”东汉晚期大墓中常见的农夫俑, 衣着完全同于持盾武士俑,并都佩带环首大刀。
到了三国时期,刀成了当时军队中装备的短兵器中 最主要的武器。据《诸葛亮集》辑《诸葛亮别传》载:西曹掾 蒲元“性多巧思”,“铭金造器,特异常法,为诸葛亮铸刀三 千口”,“刀,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斩之,应手虚落,若剃水刍,称绝当世,因曰神刀”。东吴孙权亦曾于“黄 武五年(公元226年)采武昌山铜铁,作十口剑,万口刀, 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钢越炭作之”也显然,这 些刀不仅数量大,且质量优良。
浏览1,0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