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
古时武术,常以武舞形式出现由到汉代,尤其东汉时 期,武舞已有祖当的发展。如到舞:育第、钺舞等等,其动作虽多随意性,但出现了追扑、进击、打斗等有强烈攻防含义的动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已出现了简易的套路。
项庄舞剑比较典型。在鸿门宴上,“范增起,出召项 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 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喏,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文中数次提到的“剑舞”,当视为由 剑术攻防动作随意编排的套路。由汉画像砖中,我们也可 以见到这种“剑舞”的演练情况。汉末沂南墓剑饰图则有 帝王欣赏剑士舞剑的画面。剑士持剑欲击,提膝转身,身剑合姿态优美。
四川郸县出土的东汉墓石棺,上面还刻有一 人舞钺图形,提藤仰身,指天划地,生动传神。山东临沂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幅《大傩图》,我国著名 戏剧家欧阳予倩(公元1889-1962年)研究此图后说: “从这幅图上,可以见到当时人想象的妖魔鬼怪的形象,也可以见到十二神的凶相:有的执斧,有的执短剑,张牙舞爪,作驱赶追扑之状。鬼怪四散奔逃,显示出卜,神的 无比威力由于仪式的"题是逐疫驱鬼,所以舞蹈部分也 随之而多作驱逐扑打及射杀等动作。”作为一种舞蹈, 当然要连绵不断。这些钺舞、斧舞、短剑舞,都应视为简易的套路。据托名刘歆(公元? 一 23年)、实葛洪(公兀283一 363年)所作《西京杂记》载:“秦末有臼虎见于东海.黄公 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 为戏。”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公元78- 139年)的《西 京赋》亦云:“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 扶邪作蛊,于是不售。”由此可见,可能“东海黄公”之戏有 打斗胜败的麻。其中有武术徒手对刀葩内容,初时带有巫术色彩,后来则演变为戏剧表演了。徒手对刀用于戏剧 表演中,则近手武术的双人对练套路。
二、攻防格斗
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斗剑之风和讲武活动发展而来 的格斗比赛和表演活动,在汉代非常盛行。格斗活动除了 手搏/和角抵外,还包括如下内容:
1.斗剑
汉代贵族及民间斗剑之风盛行,有专门的剑术教师, 有剑法专著,并已形成剑法流派。《汉书•淮南王刘安 传》载:“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巧,召与 戏,被一再辞让,误中太子。”连太子也沉迷剑法。虽然败与雷被,但既敢“自以为人莫及”,恐怕功夫也不错。前引 魏文帝曹丕《典论》自序中的那段文字,无疑表明曹丕也 是位剑术高手。汉画像石中,有不少表现斗剑的画面。河南登封少室 阙上的击剑图像,为两名身着紧身衣裤的剑士,正执剑相斗。
2.斗兽
帝王显贵也乐于以斗兽为乐。据载,武帝“大夸胡人 以多禽兽。秋,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西自褒斜,东至弘 农,南驱汉中,张罗罔宜果,捕熊墨、豪猪、虎豹、族猴、狐菟、麋鹿,载以槛车,输长杨射熊馆。以罔为周怯,纵禽兽 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是时,农民 不得收敛”。看来斗兽者主要是一些“胡人”。曹操的儿子曹彰,“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汉书武 王子传》也载有:“胥壮大”,“空手搏熊猛兽”。乐于此道者实不乏其人。
3.剑对戟
剑对戟在汉代颇为流行,从出土文物即可得知。如成都羊子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面就为一人手执长戟刺 向对方腹部,对方则闪开或格开长戟,跃步探身上前,挥 剑攻击对手头部.
4.剑对钺
1971年在河南省唐河县一座早年被盗过的画像石 墓中,发现一幅剑对钺的格斗图。其中一人挥钺将对手帽盔砍落。由于用力过猛,钺柄折断。
5.戟对剑、钩镶
河南郑州新通桥 汉代画像空心砖墓, 有戟对剑、钩镶格斗 图。图中持剑、钩镶者 被持戟的对手逼至树 下后,左手执钩镶推 挡开对手戟身,右手 挥剑反击。江苏铜山县苗山画像石墓亦有戟对剑、钩镶石刻画像出土。
6.空手入白刃
曹丕《典论论 文自序》谈到邓展善“空手入白刃”。1964年在江苏徐州十里铺发现的画像,石刻有两个武士一人执长戟,一人徒手与搏的画面。河南南阳勒岗则有徒手对矛画像石发现。此外,从汉代画像中还可看到棍对棍;剑、盾对剑、钩镶;戟对戟;剑盾对双戟等多种攻防 格斗的表演。
三、练力与试力
汉代用作练力、试力的工具,从出土文物和文献看, 主要有“翘关”、“扛鼎”等。汉末左思在称颂南方都市的繁华时,便提到了 “翘 关”的举重方法。所谓“翘关”,即高举城门关,也就是高 举起门杠。城门杠巨大而沉重,要求握其一端举起,实在不易。张衡在《西京赋》中也提到了“乌获扛鼎,都庐寻幢”。 他描写的是“百戏”表演的盛大场面,突出说鼎,可见扛鼎 是其中吸引人的节目之一。在其它典籍中则有:“籍长八 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 扛鼎”等。汉代文献提到扛鼎的地方很多,足见扛鼎是 当时一种普遍的练力与试力方法。由汉代画像,可以一览 扛鼎的生动形象与具体方法。当时扛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手执鼎之一足,手臂平伸将其举起。这种方式所用鼎较小。河南南阳出土汉画像石《百戏图》中举鼎者,采用的 就是这种方式。另一种是双手执鼎之双耳,将鼎翻转举 起,三足朝天。江苏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即有这种形 象。
汉代还有其它一些练力试力方法。徐州汉画像中有 一幅表现“巨力”主题的图画,画面有三位大力士正在表 演。左边一个满面胡须,二目圆睁,正拔起一棵碗口粗细 的杨柳;中间一个手握一头巨鹿之尾,扛鹿在肩,鹿头向 地,四腿蹬空;右边一人则双手举鼎过头,胳膊肌肉隆。魏文帝时,曾铸有二口重万钧的巨钟,有个名叫王章的大力士。
秦代有角抵活动,主要用于娱乐。角抵不仅在民间开 展,而且进入了宫廷。它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角力。“春 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 用相夸视,而秦更名为角抵”。
《史记李斯列传》载:“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毂抵、 俳优之观。”裴咽集解引应劭语云:“战国之时,稍增讲武 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曰角抵。角者,角材者抵者,相抵触也”;“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 角技艺”。“相抵触"、“角力"、"角技艺"等语,都说明角 抵是一种徒手竞技,主要以摔法和体力来进行较量。
秦代角抵,只限于摔法,以较力为主,更多地用于娱乐与表演。因此在禁武的秦朝,它不仅未被禁止,反而广传开来,正因为角抵主要用于娱乐与表演,所以进入宫廷,就成了供统治者逸乐的手段。“二世在甘泉宫每作乐般抵、 俳优之戏,李斯不得见,因上书言赵高之短”。二世喜爱 角抵,竟连政事也荒废了。所以《汉书刑法志》言及此事 又云:“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之中矣。
汉初,刘邦尚黄老之学,要与民休息,提倡简朴,曾一 度禁止角抵之戏。到了汉武帝刘彻时,由于他的喜好和倡导,角抵又开始盛行。《汉武故事》说:“秦并天下,兼而增 广之。汉兴虽罢,然犹不能绝。至上复采用之,并四夷之 乐,杂以童幼,有若鬼神。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触也。”《资 治通鉴》记载了武帝恢复角抵的确切时间,即“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 又载:“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这 是两次规模盛大的活动。
浏览2,6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