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极拳箭内丹养生宴傅

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地。乃阴中首阴。其气寒。积阴生 阳。一阳生于二阴之中。自冬至之后。一阳复升。如前运行不已。周 而复始。不失于道。冬至阳生。上升而还天。夏至阴生。下降而还 地。夏至阳升到天,而一阴来至。冬至阴降到地,而一阳来至。故曰 夏至、冬至。阳升于上。过春分而入阳位,以离阴位。阴降于下。过 秋分而入阴位,以离阳位。故曰春分、秋分。凡冬至阳升之后。自上 而下。非无阴降也。所降之阴。乃阳中之余阴。止于阳位中消散而 已。纵使下降得位。与阳升相遇。其气绝矣。凡夏至阴降之后。自下 而上,非无阳升也。所升之阳乃阴中之余阳。止于阴位中消散而已。 纵使上升得位。与阴降相遇。其气绝矣。阴阳升降上下。不出于八万 四千里。往来难逃于三百六十日。即温凉寒热之四气。而识阴阳。即 阳升阴降之八节。而知天地。以天机测之。庶达天道之绪余。若以口 耳之学。较量于天地之道。安得筹算而知之乎。

比喻曰。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人同 天地。以心比天。以肾比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心肾相去八寸四 分。其天地覆载之间比也。气比阳而液比阴。子午之时。比夏至、冬 至之节。卯酉之时。比春分、秋分之节。以一日比一年。以一日用八 卦,时比八节。子时肾中气生。卯时气到肝。肝为阳。其气旺。阳升 以入阳位,春分之比也。午时气到心。积气生液。夏至阳升到天。而 阴生之比也。午时心中液生。酉时液到肺。肺为阴。其液盛。阴降以 入阴位。积分之比也。子时。液到肾。积液生气。冬至阴降到地。而 阳生之比也。周而复始。运行不已。日月循环。无损无亏。自可延 年。真诀曰。天地之道一得之。惟人也。受形于父母。形中生形,去 道愈远。自胎元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气。虽有自 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且一呼元气出。一吸元气入。 接天地之气。既入不能留之,随呼而复出。本宫之气。反为天地夺 之。是以气散难生辕。液少难生气。当其气旺之时。日用卯卦。而于 气也。多入少出。强留在腹。当时自下而升者不出。自外而入者暂 住。二气相合,积而生五脏之液。还元愈多。积日累功。见验方止。 道要曰。欲见阳公长子。须是多入少出。从他儿女相争。过时金诰曰。所谓大道者。高而无上。引而仰观。其上无上。莫见其 首。所谓大道者。卑而无下。傥而俯察。其下无下。莫见其基。始而 无先。莫见其前。终而无尽。莫见其后。大道之中而生天地。天地有 高下之仪。天地之中而有阴阳。阴阳有始终之数。一上一下。仰观俯 察。可以测其机。一始一终。度数推算。可以得其理。以此推之。大 道可知也。真源曰。即天地上下之位。而知天地之高卑。即阴阳终始 之期。而知天道之前后。天地不离于数。数终于一岁。阴阳不失其 宜。宜分于八节。冬至一阳生。春分阴中阳半。过此纯阳而阴尽。夏 至阳太极而一阴生。秋分阳中阴半。,过此纯阴而阳尽。冬至阴太极而 一阳生。升降如前。上下终始。虽不能全尽大道。而不失大道之体。 欲识大道。当取法于天地。而审于阴阳之宜也。比喻曰。以心肾比天 地。以气液比阴阳。以一日比一年。日用艮卦比一年。用立春之节, 乾卦比一年。用立冬之节。天地之中。亲乎下者为阴。处下而上。四 万二千里。乃曰阴位。冬至阳生而上升。时当立春,阳升于阴位之 中。二万一千里。是阳难胜于阴也。天地之中。亲乎上者为阳。自上 而下。四万二千里。乃曰阳位。夏至阴生而下降。时当立秋。阴降于 阳位之中。二万一千里。是阴难胜于阳也。时当立夏。阳升而上。离 地六万三千里。去天二万一千里。是阳得位而阴绝也。时当立冬。阴 降而下离天六万三千里。去地二万一千里。是阴得位而阳绝也。一 年之中。立春比一日之时。艮即丑寅时卦也。肾气下传膀胱。在液中 微弱。乃阳气难升之时也。一年之中。立冬比一日之时。乾[即戌亥 时]卦也。心液下入。将欲还元,复入肾中。乃阴盛阳绝之时也。人 惟阴阳不和。阳微阴多。故病多。真诀曰。阳升立春。自下而上。不 日而阴中阳半矣。[艮卦丑寅气微]阴降立冬。自上而下。不日而阳 中阴半矣。[乾卦戌亥气散]天地之道如是。惟人也。当艮卦气微。 不知养气之端。乾卦气散。不知聚气之理。日夕以六欲七情。耗散元 阳。使真气不旺。走失真气。使真液不生。所以不得如天地之长久。 故古人朝屯暮蒙。日用二卦。乃得长生在世。朝屯者。盖取一阳在 下。屈而未伸之义。其在我者。养而伸之。勿使耗散。暮蒙者。盖取童蒙求我。以就明弃暗。乃阴间求阳之义。其在我者。昧而明之。勿 使走失。是以日出当用艮卦之时。以养元气。勿以利名动其心。勿以 好恶介其意。披衣静坐。以养其气。绝念忘情。微作导引。手脚递互 相伸缩三五下。使四体之气齐生。内保元气上升以朝于心府。或咽津 一两口。搓摩头面三二十次。呵出终夜壅聚恶浊之气。久而色泽充 美。肌肤光润。[艮卦养元气]又于日入当用乾卦之时。以聚元气。 入室静坐。咽气搐外肾。咽气者。是纳心火于下。搐外肾者。是收膀 胱之气于内。[乾卦聚元气]。使上下相合。肾气之火。三火聚而为 一。以补暖下田。无液则聚气生液。有液则炼液生气。名曰聚火,又 曰太乙含真气也。早朝咽津摩面。手足递互伸缩。名曰散火。又名曰 小炼形也。道要曰。花残叶落深秋。玉人懒上危楼。欲得君民和会。 当时宴罢频收。

金诰曰。太元初判而有太始。太始之中而有太无。太无之中而有 太虚。太虚之中而有太空。太空之中而有太质。太质者。天地清浊之 质出。其质如卵。而玄黄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阳升到天。 太极而生阴。以窈冥抱阳而下降。阴降到地。太极而生阳。以恍惚负 阴而上升。一升一降。阴降阳升。天地行道。万物生成。真源曰。天 如覆盆。阳到难升。地如磐石。阴到难入。冬至而地中阳升。夏至到 天,其阳太极而阴生。所以阴生者。以阳自阴中来,而起于地。恍恍 惚惚。气中有水,其水无形。夏至到天。积气成水。是曰阳太极而阴 生也。夏至而天中阴降。冬至到地。其阴太极而阳生。所以阳生者。 以阴自阳中来而出于天。杳杳冥冥。水中有气。其气无形。冬至到 地。积水生气。是曰阴太极而阳生也。比喻曰。以身外比太空。以心 肾比天地。以气液比阴阳。以子午比冬夏。子时乃曰坎卦。肾中气 生。午时乃曰离卦,心中液生。肾气到心。肾气与心气相合。而太极 生液。所以生液者。以气自肾中来。气中有真水。其水无形。离卦到 心。接着心气。则太极而生液者如此。心液到肾。心液与肾水相合。 而太极复生于气。所以生气者。以液自心中来。液中有真气。其气无 形。坎卦到肾。接着肾水。则太极而生气者如此。可比阳升阴降。至 太极而相生。所生之阴阳。阳中藏水。阴中藏气也。真诀曰。肾中生骤密岑修麟道蒙辑唇葬生法要气。气中有真水。心中生液。液中有真气。真水真气。乃真龙真虎 也。阳到天而难升。太极生阴。阴到地而难入。太极生阳。天地之理 如此。人不得比天地者。六欲七情。感物丧志。而耗散元阳。走失真 气。当离卦肾气到心。神志内定。鼻息少入。迟出。绵绵若存。而津 满口咽下。自然肾气与心气相合。太极生液。及坎卦心液到肾。接着 肾水。自然心液与肾气相合。太极生气。以真气恋液。真水恋气。与 真水本自相合。故液中有真气。气中有真水。互相交合。相恋而下。 名曰交媾龙虎。若火候无差。抽添合宜。三百日养就真胎。而成大 药。乃炼质焚身。朝元超脱之本也。道要曰。一气初回元运。真阳欲 到离宫。捉取真龙真虎。玉池春水溶溶。

 

浏览9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