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中国武术,实际上是以汉民族武术为主体,在长期民族文化交流中,融会了多种民族武 术所形成的。早在先秦时期,以华夏民族为中心,与周边 的多种民族就开始了频繁的交流。古华夏民族居肥沃平 坦之黄土中原,较早进入农耕社会。华夏四周民族,即古 史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或居大漠风沙或处丛 山峻岭,或地势高寒,或濒临水泽。他们的生存环境及狩 猎、放牧等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比中原华夏民族 有着更多的武勇蛮健精神和击刺掷射等武艺技能,因而 常常成为中原民族习武所汲取的内容。此一历史现象,在 远古史前传说中可以找到有力的佐证。如上古神话传说 中武艺非凡的“战争之神”,并非华夏民族的领袖黄帝,而 是与黄帝作战的异族首领蚩尤。《世本》:“蚩尤作五兵: 戈、殳、戟、酋矛、夷矛。”这是把武器的发明归于蚩尤。蚩 尤还被说成是角力的英雄。宋陈昉《乐书》云:“蚩尤氏 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任昉《述异记》:轩辕之初 立也,蚩尤弟兄七十二人,铜头铁额。”古书说蚩尤是“九黎之君”,是江南黎族先祖。古画石刻蚩尤的像为人首兽 身,一手执戈,一手执剑,头载双角。这些传说表明,中原四周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武艺非凡的。

一、尚武强兵与“胡服骑射”

我国骑射始自何时,学者多谓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 骑射”起始。《说文段注》云:“古有单骑,而不用之行军, 至赵武灵王始以骑射习战耳。”古中原多以车战,改车战 而以骑兵、步兵为主,则在战国后期。但骑兵与骑射,则很 早就有了。我国北方大漠草原以狩猎游牧为生的多种民 族,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很早就精于骑射;《文献 通考》述北方民族特征云:“'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 则射狐兔,肉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 田猎禽兽为生,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 则弓矢,短兵购刃铤。”在汉民族与北方民族的冲 突中,往往是汉族武力不敌北方民族,因而汉族多向北方 民族学习其尚武精神与骑射本领。据史家考证,以骑射作、 战,早在周初即已产生。《周易晋》卦辞:“晋康侯用锡马 蕃庶,昼日三接。”对这一条卦辞的解释历代有许多说法。 近代史家研究认为“晋康侯”是周武王之子,为晋的开国 祖“唐叔”。《国语》:“昔吾先君唐王叔,射于徒林,以为大甲,以封于晋。”可知唐叔是位武艺高强的勇将。上条卦辞中“锡马”即“狄马”。“蕃庶”为周人组织的异族军队, “接”即捷。这段卦辞的意思是:“晋的开国祖唐叔征 用狄马,动员异族军队,一天多时间获得三次胜利。唐处戎地,靠近长于骑射的北方民族,唐叔于是学习狄人骑 射,采用骑兵,取得胜利。这段史实表明:早在西周初年汉 民族即开始学习骑射之术并用于战争了。大规模学骑射、用骑兵,特别是以骑射为尚武 精神的代表,则始于赵武灵王(?一公元前286年)倡导的 “胡服骑射据《史记》载,赵武灵王认为:“中山在我腹 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 之救,是亡社稷,奈何?”面对北方胡人的威胁,赵武灵王 决心振兴武力,他不顾人们嘲笑,决心改变中原汉族宽袍 长裙的服装,换上便于习武的短装窄袖,“今吾将胡服骑 射以教百姓……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经过 与保守势力的几番斗争之后,在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坚决进行了军事改革,下令百姓穿胡服,习骑射,国力大 盛。应该看到,赵武灵王的做法,不仅是引进北方民族的 骑射武艺,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的变革,汲取北方民族尚 武强悍、勇于战斗的精神;同时,也是民族武术交流的典 型例证。

二、巴、蜀民族的武功

“巴、蜀由来久,殷、周已见传”(郭沫若诗)。古巴、蜀 民族生活在今四川、湖北、长江、汉水之间,巴族居东,蜀 族居西。巴、蜀族自古好习武艺,殷代曾有著名女将武丁 王后妇好亲自率宾征伐巴歹,终使巴族降服。川西蜀族亦 善射,甲文“氐(视)蜀射兰百(《铁元藏龟》),记载蜀族以 善射之射手三百进贡殷王朝。这些射手编入殷军之中,形 成了民族间武艺的交流。四川出土大量青铜武器,戈、矛、 钺及巴式剑等,表明巴、蜀民族武术很早就有了发展。由于巴、蜀民族英勇善战,古代帝王多用巴、蜀部队, 最著名者为武王伐纣。《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前徒倒戈。”武王用巴、蜀兵在灭商战争中立下战功。巴、 蜀军队在殷人阵前“歌舞以凌殷人”,即以武舞显示武艺 与威力,是一种武术的演练。后来汉高祖命令乐人整理这 类武舞,名叫《巴渝舞》,为武术与武舞的结合。舞具有剑、矛等,因其能显扬武威,亦名《宣武舞》。历代帝王均十分喜爱,流传千年。

据古籍《世本》载,古巴族还有以较武来确定首领的风俗:“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 奉以为君。”这种掷剑较武虽与巫术活动有一定联系,但 实质是一种武术比赛,在我国武术发展上有较大的意义。

三、南方百越族的武术

长江以南沿海有众多民族,分布广阔,历史久远,称“百越”。早在商殷时期,甲文中即有越族之记载。越人 主要武器为“钺”即宽肩巨斧,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大量石 钺出土。商周后发展为铜钺,钺刃阔肩宽,头穿入木柄之 方孔中,是厉害的砍杀武器。越族之名称即来自此武器。越人居处多江河湖海,故越人亦善游并长水战。在古代广西、广东地区,生活着“百越”的两个支系: 西瓯和骆越,史称“瓯骆”。春秋战国时,瓯骆民族与中原 有较多交往。瓯骆族强悍善战。《淮南子人间训》记秦 兵十万攻越,“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 血数十万”。可见瓯骆族之顽强战斗精神。今广西左江花 山崖壁画,多为战国至秦汉间所绘,壁画内容丰富,也反 映了当时瓯骆民族的武艺活动,其器械有刀、剑、矛枪、手 镖及弓剑等,人物动作近似武术姿态。如呈马步桩,腰佩短剑,双手上举,或平伸如展翅。1976年广西贵县 古瓯骆族居住区出土漆绘铜盘,盘外周绘有四组共十八 个人物的武术技击之生动形象,有徒手搏击与器械交锋, 反映出战国末至汉初的武术情况。此铜盘可能是汉初流传,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民族与中原的文化包括武术的交流。

四、滇族的武艺活动

滇族为“西南夷”之一。生活在云南滇池附近地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战国末年,楚国庄跻率数千楚 兵至滇池地区,称“滇王”。滇族与中原文化的汇融,形成丰富的带有滇族特色的武艺活动。盾舞是古滇族较为流行的武舞.与后世的盾刀套路 有类似之处。五十年代,在晋宁石寨山出土古滇王时期的 文物.如铜鼓,腰部绘有大量盾舞、矛舞等武舞。盾舞,舞者头饰羽毛,一手执方盾,一手执斧戚,上身裸露,下着短裙。此种盾舞在南方各民族中均较流行,滇西南部阿瓦山区沧源崖画中亦有不少盾舞的形象。

秦收天下之兵,在民间实行禁武的方针。秦王朝二世 而亡,因而对武术的发展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汉代是我 国封建社会中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一度繁荣鼎盛,武术这一时期亦随之有了很大的发展。汉、匈战争导致汉王朝对军事的依赖,更直接促进了军旅和民间对武术的重视。

 

浏览7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