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了六国 中最后一个国家齐国,统一了中国,建立起秦王朝。秦始 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持国家的统一和专制皇权,其 重大措施之一,便是收缴天下的兵器。如《史记秦始皇 本纪》载,秦王“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兵,聚之咸佃,销以为钟镣,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收缴天下兵器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实际上就是在民间禁武,“以弱 黔首之民”。
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的行动看来是彻底的,秦末农民起义军开始手中完全没有正式武器,便充分证明了这 一点。陈胜、吴广起义,只能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 云会响应,而景从”。当时统治者亦云:“陈涉以戍 .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铤馥白梃,望 屋而食,横行天下。”白梃即木棍,所以又称为“斩木为 兵”,实出于手无寸铁的无奈。故陈世竣在《少林棍法阐宗 集序》中云:“秦民奋其白梃,胜、广一时首难,安在古兵法制耶 "秦始皇企图“禁武弱民”的最经目的并没有达 到。农民义军手中只有木棍,但秦军却是“阻险不守,关梁 不阖,长戟不剌,强弩不射”。秦王朝终于灭亡。
秦王朝军中习武的活动仍在开展。在统一中国的过 程中,秦国曾建立过一支战斗力极强、“带甲百万,车千 乘,骑万匹”的庞大军队。秦玉朝建立后,大将蒙恬亦曾 率领四十万军队屯戍北陲,防御匈奴开始发掘的秦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了仿秦宿卫军制作的陶质 卫士俑和拖战军的陶马六千多个,并已探明尚未发掘的 二号坑有武士俑、陶马俑四千个。近万个陶质战士务别组 成步、弩、车、骑四个兵种,手执弓、弩或青铜刀、剑、戈、 矛、戟,雄纠纠地面向东方。通过秦军武器装备,我们可以 窥见当时军中的习武状况。
秦以前,北方匈奴就经常攻略内地,秦、赵、燕等国,都不得不花费很大的精力予以对付。秦王朝建立后.秦始 皇曾北伐匈奴,并沿边修筑了长城.匈奴的势力才暂时受 到了遏制。秦汉之际,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下,征服了 北方的东胡、楼烦、白羊河南王,击走月氏,使之“尽服从 北夷而与诸夏为敌国”,并一举占领了蒙恬所开拓的河套 南部地区。他们自恃军力强大,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 万”,动辄南下入侵。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韩王信 投降匈奴,引兵南攻太原,刘邦亲率大军反击,被冒顿诱 敌深入,围困于平城白登七天,几乎被俘。此后,汉王朝采取屈辱“和亲”的办法,但仍未换来和平。“汉兴以来,胡虏 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 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文 帝时,匈奴更入侵内地,大肆虏掠,长安也数受威胁。面对 强敌的入侵,汉代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武备和军事训 练。
当时太守掌故晁错曾将汉、匈双方对比分析,指出匈 奴居于主动的原因是:“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以 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 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 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又入。则中国贫苦而民 不安矣”。他建议移民充实边区,普遍建立守备,“居则习 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把全体边民训练为“兵民 合一”的常备武装力量。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通考》卷 一五称:“汉初,兵农不甚分。如冯唐吏卒皆家人子弟.起 田中从军。而后汉礼仪志,谓罢遣卫士,必劝以农桑。由 是观之,兵农尚未分」'实际是“教民以应敌”的结果。成都曾家包出上的东汉号墓东后室北壁下部, 便有幅表现“兵民合劳武结企”。有人赶马拉乍,在酿酒就呜尺吠,表现了生产、生活的景象。其间立有兵器槊而如早着:股义、戟、剑、盾和弓箭。亦民亦武的情鼠,跃然后来的“屯垦",其实也是“教民以应敌”的发展。嘉峪关魏、晋画像砖画面上部为将官率两行荷恤的士灾在行 进,下部则为两人赶着牛任耕种,俨然厌民不分,“教民以应敌”,为战胜北方的威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而要彻底解决匈奴侵扰的问题,必须圭动出击与匈 奴决战,击溃或歼灭其主力。这就要求组建庞大的常备 军,并努力训练为劲旅。高祖时,即“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 、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平地 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高祖时,即非常重视 将士的训练考核,“帝以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汉书高帝纪》张晏注也称:“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 常以八月,太守、都尉、令、长、丞会都试,课殿最。边郡将万骑行障塞。
汉王朝特别重视骑兵的建设,汉高祖刘邦便设置并健全了马政机构。文帝时,晁错提出:“车骑者,天下武备 也。”于是修“马复令”,即民间养马一匹,“当为卒者,免其 三人,不为卒者,复其钱耳”夜鼓励人民养马。这项政策 立竿见影,西汉王朝迅速组建起了咙大的骑兵部队。文帝 十四年(公元前165年),匈奴单于14万骑入侵距长安仅 三百里的甘泉地区,“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 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十万,军长安旁,以备胡寇心。汉武 帝时,在京城组建了侍从皇帝和警卫京的两支部队。侍 从军有三支,即期门、羽林、羽林孤儿,皆由善骑射者组 成。羽林之意,即为“如羽之疾,如林之多”。守卫京畿的 禁卫军共八支,由八位校尉率领,故又称“八校尉”。八校 尉即“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其 中屯骑、越骑、长水、胡骑为骑兵,占了禁卫军的一半。汉、 匈战争中,骑兵已取代步兵成为主要兵种。据《汉书武帝纪》载: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将六将 军兵十余万骑,出定襄”;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 将军卫青将四将军出定襄,将军霍去病出代,各将五万 骑”;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巡行北地,出长城 “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天汉二年(公 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三万骑出酒泉,与右贤王 战于天山;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又遣李广利“将六万 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一次出征的骑兵,从三万直到十 八万不等。
重视武备,再加上其它政治、经济的因素,直接导致 了汉、匈战争中汉王朝的胜利。重视武备,又反过来促进了武术本身的发展。汉代弩射的发达,显然与汉、匈战争开大阵直接相关连;而刀取代剑的地位,则与刀更适宜于 骑兵劈杀有关。尚武之风,一直雄劲于两汉时期。
浏览8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