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发展在这些方面较为显著。人们这时有一种从事武术活动、参与武艺的较量,以 追求战胜对方的满足感。这种通过武术活动来体现人们自我实现的愿望,便是武术的竞技观念。把通过武艺竞技 取得胜利与人们的英雄观、欢乐满足感、荣誉感及审美感 等一系列社会心态联系起来,这便是武术获得多方面社 会功能的心理契机,也是武术竞技能实现多方位社会需要的基础。《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侯梦与楚子搏, 楚子伏己,而盟其脑。”这位晋国君主做梦都在与对手搏 斗,并在梦中得到了胜利的满足,正是上述武术竞技观的 表现。《春秋谷梁传僖公元年》还记了一个更典型的 例证:鲁国公子季友在战场上击败莒拿军队,生俘莒拿归来之后,季友却要与莒拿来一场个对个的徒手相搏,再决雌雄。季友在战场上获得胜利并不满足,他还要追求另一 性质的胜利,即个对个比武的胜利,这表明武术竞技观已 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重要社会意识。
春秋战国时代的武士们在较武竞技的实践中,还形 成了一种公平竞争、崇敬强者、以武艺高低决定社会地位 的竞技意识。《韩非子外储说》记少室周便是具有这种 竞技意识的武士: “少室周为赵襄王力士,与中牟徐子角 力,不若也。入言之襄王,以自代也。襄王曰:子之处,人 之所欲也,何为言徐子以自代?'占狎臣以力事君者也,今 徐子力多臣,臣不以自代,恐他人言之而为罪也。'”比武 败给对手,不但无、服;还向百己的主人推荐"手代替百色 的地位,这不仅是一种公平竞争的意识,还是一种与信义 观相联系的竞技意识,这种竞技意识正是中国武术可责 品格,的表现,上述竞技意识中已反映出就术的伦理观念,表明伦 理意识是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崇尚伦理道德 为华夏民族之特色,此一特色在武;术中的表现即为对武 德的重视。这点在春战国武术中有充分显现。司马 迁在《史记》中关于《孙子吴起列传》的按语写道:“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 变,君子比德焉。”认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传兵论 剑”的先决条件,把习武论剑看成是一种内可治身,外可应变的修养之道。司马迁的这一论述,深刻地说明了中国 武术文化的伦理特色,对于今天更好地继承传统武术,仍是十分有意义的。
随着武术多功能发展及技术日趋复杂与完善,从实 践中来的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在中国武术史上,最早的武术理论当为剑术理论。《史记》记“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 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大概是二位侠士对剑术的某些理论探讨出现了分歧,竟争论得怒目相对,表明 当时人们对技术理论探讨有了各自的观点与浓厚的兴 趣。《吴越春秋》记有一民间女子剑述高超,越王差人请她 为军卒传授剑术,加封她为“越女”。并请以剑术之道。越 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 侯,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表明在草野民间有武术流 传,越女说“诵之不休”,应指对武术理论著述的诵读。她 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 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 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 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佛彷,呼吸往来,不及法禁, 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立见。”
越女所讲这番剑术理论,带着几分神秘色彩与夸张笔调,但其总的精神阐明剑术的基本原理,强调先静后动,静中求动,动静结合。用阴阳开合来说明进退攻守,既 高度灵活敏捷,而又从容镇静。她高度概括了斗剑经验。 《庄子说剑》中也有一段非凿著名的击剑理论:“夫为剑 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段击剑要领,被视为武术技击理论的纲领,其意义 远远超出了击剑,可以看成是整个武术的一种战略战术 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故卖破绽,诱敌来攻,因敌应变, 后发制人,夺取胜利。这是中国武术的基本理论思想之 一,至今仍是指导武术发展的重要原则。由此可见,春秋战国在武术实践的推动下,武术理论开始出现并逐步得 到发展,且成为中国武术体系已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即武术竞技多变奇异之意, 其根本在于迷惑对手使之被动,暴露弱点而失败。武术所 谓“虚实”、“刚柔”、“闪赚”、“佯攻”、“虚招”等等,均出于 此。四、“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孙子用“奇”、“正”这两个 对立的概念来代表战斗中相反相成的原则,使自己立于 不败之地。武术技击中奇、正概念十分丰富,如明攻为正, 暗袭为奇;常苹为正,变法为奇孑直取为正,佯攻为奇.等 等。用虚若实,用实若虚,机巧变诈,层出不穷,方能取胜。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强调要保持战斗的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但要真正做到这一 点,十分不易。《孙子》说:“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指出必须达到非常微 妙、非常神奇的境界,才能主宰对方,调动对手。这也是武 术技击术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兵因敌而制胜”,这 是指出用兵作战最忌主观性、片面性和植意性。中国武术 名家都极重视这条原则。如在俞大猷《剑经》、程冲斗《少 林棍法阐宗》等武术专著中,均对“因敌变化”作了充分的 论述。“兵之精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这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迅雷不及掩耳的战 略,武术技击中常运用,速度在武术竞技实战中成为决定 性的条件。八、“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 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孙子用蛇作比喻,说明 作战各方面相互配合体现整体性的重要性。明代名将戚 继光把这一思想运用于武艺,则提出了应“各家拳法兼而 习之”。习武不应囿于一家一派,要广泛学习,汲取各家之 长,在实践中方能综合运用。《孙子》中极为丰富的光辉思 想,可说是武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正是因为有 了像《孙子》这样中华智慧的杰出代表,从而丰富了中国 武术的文化内涵,成为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之。
浏览6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