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武术社会功能的全面性需要,武术技艺必然向多样化发展。至战国时代,中国武术技艺不但达到多样化,而且更成熟了。武术技艺的多样化,首先体现在日常武艺的发展上。 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的分流,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自商周至战国,虽然战斗的方式有了巨大演变,从以车战为主发展到以步骑为主,但阵战的根本特点即集体性、单一性与实用性并没发生根本改变。与阵战武艺相区别,日常武艺则呈现出以个体性为基本特征,并由此产生出技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古代战争最重视战斗集体的编制与作战的阵法,即将战士、战车等排列成一定队形,正如《司马法严位》所 称,凡战之道“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据《尚书牧誓》记周武王以“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的大军伐商纣 之前,训练士卒,谆谆告诫战士们应严格保持阵形的整 齐,每前进六、七专,每击剌四至七次,便停下,以整齐队 雁行列,保持阵形的为了保持阵形稳定,十分强 调战士行动的集体性与一致性。《孙子军事》:“夫鼓金旌旗者,所以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 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说明用击鼓鸣金 及旗帜等指挥作战,主要是强调行动的高度一致,形成牢固集体,个人只是集体的从属,以达到“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之且的。每个战士,都在一定的位置上行动。 因此,这种集体作战方式,虽然也有多种长短兵器的配 合,如弓矢、戈、戟、矛等,但对技击技术的要求,只能是简单实用,以高度统一战士的动作,发挥杀伤力。因而民间 武术所发展出来的种种进退开合、闪展腾挪及套路花法 等等,在战场上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明代名将戚继光对军 事阵战的特点有极精辟的分析。《纪效新书问篇》说: “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 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 枪戳去,乱刀砍宋,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 焉能容得左右跳如人回知 大众同疑,一用移寸步, 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成退广盅亵话模具钵地说 明了阵战武名的集体性夏简易实用的特点,阐明了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的显著差别。
与阵战武艺相反,在入们日常生活中因多种需要发展起来的武术,其技击技巧是以个体性即“个对个”为基 础的,并在个体性前提下发展出武术技艺的多样性与丰 富性。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各地的武术,在技术上已开 始形成不同的特色。《汉书刑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指出齐、魏、 秦等国有着不同特色的武艺,特别是齐人的技击,充分表 现了个体性武术的特色。对这一点,《荀子议兵》中有具体的分析,指出齐国人重视技击之术,只要能斩敌一首, 则赏金八两。但这种只重视个人技艺本领而忽略军事阵 战要求的作法,如果用来对付弱小的敌人或许勉强可行, 要对付强大的敌军,就会如鸟兽散,溃不成军了"。从《荀 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到齐人重视武艺的杀伐技巧的训练。 但这种以个体性为特征的武术与阵战武艺的要求是有着 较大差别的。
春秋战国时期,以个体性为特征的武术有着极大发展,其原因是社会日常生活中对武术的需求增多的结果。 商周时期,贵族子弟均受武士教育,习武是为了从军参战,三代之士,皆武士也。至春秋时代,文士兴起。文士凭知识谋略求仕干禄,而社会上则出现凭武艺本 领立足为生的武士。此时武士已非贵族子弟,多来自平 民,亦被称为“侠士”。因春秋战国之世,诸侯争夺,各国豪 贵竞相培植家族武装势力,以维护宗族利益。作为政治斗争的力量,最著名者如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魏之信 陵君,楚之春申君,此“战国四君子”,培养门客上千,其 中,就有着许多凭武艺勇力效忠的侠士。此一时期,对武 士有多种需求,或作谈判后盾,或为谋杀刺客,或为血亲 复仇,或作护卫保镖。此等侠士,重义轻生,排难解纷,视 人如己,视死如归。正如《韩非子》所云:“儒以文乱法,侠 以武犯禁“为人臣者,聚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以彰其 威”。此一时期,著名的侠士如鲁国曹沫,执匕首强逼齐 桓公归还侵鲁之地;吴国专诸,藏匕首鱼腹而刺杀吴王 僚;聂政执剑剌杀韩相侠累;荆轲行刺秦王不中,壮烈牺 牲。这些武士的动人事迹,使太史公于《史记》著 《刺客列传》,以致千古流传。太史公《游侠列传》热烈赞扬 侠士们言必信、行必果、扶危济困、重义轻生的精神,为先 秦许多侠士事迹湮灭不闻而遗憾先秦侠义武士精习武 艺,使民间武术在技术上更为多样化并更趋成熟。以器械 武艺而论,除战阵武艺多用戈、戟、矛等之外,民间武艺多 喜用轻便短小之武器,且各地以不同武器之特色而著名。 《周礼考工记》:“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 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除刀剑之短兵外,春秋战 国时民间武术中还常用便于藏带的匕首、铁椎、斧斤、钩、 弹弓等武器。如魏力士“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史记魏公子列传》。张良使力士以百二十斤铁椎击 秦王车(《史记留侯世家》)。吴王以重金悬赏征求金钩《吴越春秋》。在众多武器中,剑术得到格外的重视与发 展。《墨子》论剑曰:“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为提高武艺效用,人们对武器的精良与 使用武器的技艺给予同样的重视。《吕氏春秋论威》指 出,剑利而剑术差不可,但技术高而剑不利亦不可,像王 子庆忌、陈年那样本领高强 的武士,也还需一把锋利的 好剑。当时吴越盛产名剑。《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详 述:湛卢、纯钩、胜邪、鱼肠、 巨阙以及龙渊、太阿、工布等 名剑之特色与神异。如说“巨 阙”,能穿铜釜,绝铁舫。说 “纯钩”,“扬其华,淬如芙蓉 始出,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 于塘"。反映了当时青铜冶炼 技术的高超。九十年代初古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历 二千余年仍光华灿烂、锋利 无比,是为确凿之物证为了识别宝剑真伪,当时还出现专门的相剑家,如薛烛、曾从子等。
民间武术对武艺的精习 与钻研,极大地勰进了武术 技击技巧的多样化。当时剑术已发展得相当高超,“吕氏 剑技曰:'持短入长,倏忽纵横描绘了以较短的剑与长兵较量的技艺。一些武艺高强的世家,还以传授武术而 著名,如《史记》著者司马迁就追述其祖先的一支,“在赵 者,以传剑论显”、表明当时剑术已积累了较丰富的技 艺要领,形成了专门的学问。这些史料表明当时剑术在民 间有广泛的流传与发展。此一时期徒手拳搏的技巧,亦有 较大发展。《庄子人间世》载:“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 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说明当时拳搏技术亦向多样 化方向发展。《春秋公羊》被长万侧手击毙,脑袋都被打碎了。这表明以个体性为特征的民间武术在技术上已渐趋成熟。
浏览6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