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名驰中外的嵩山  少林寺,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嵩山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登封市境内,气势雄伟 : 磅礴,被推为五岳之首。少林寺坐落在少室山脚下, 依山势而建,直至山腰,异常宏伟。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 第一位入主少林寺的是东天竺高僧跋陀。其后不久, 南天竺高僧达摩也曾去过少林寺,但他并没有在寺内久住,更没有什么“面壁九年”之事。后人传说 [ 达摩曾写有《易筋经》,创编了 “罗汉十八手”,于 是开创了少林武术。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少林寺 内有“面壁石” 一块,也是后人的伪造少林武功的渊源是中原地区的民间武功。据考 古发现,至迟在两汉时期,中原一带的武功已发展 到相当水平,行气导引之术(气功)也已积累了比 较丰富的经验。少林寺的和尚多数来自中原一带, 有些人入寺以前就会武功,入寺之后又在僧众之间相互传授切磋。在武功方面,少林寺一向有乖收并 武蓄、善于学习的传统,所以能广泛吸收僧俗两界的 术 武功精华,不断总结提高,并有所发展创造。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寇窜扰东南 :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有少林派武僧八 "十余人在月空的率领下勇赴沙场,屡挫敌掐。这些 :武僧“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 :竹杖,骁勇雄杰。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七倭寇 :多是日本的失意武士,手持长刀(倭刀,类似后来 的日本军刀),凶猛异常,但每次都被少林武僧杀得 一败涂地。在这次抗倭战争中,先后三十余名少林派武僧为国捐躯。

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福建 人)途经嵩山,曾拜谒少林寺。俞大猷本是一代武 林宗师,他发现少林寺的棍法“传久而讹,真诀皆 失”,于是将自己精研的棍法传给少林寺僧。少林寺 棍法由此精进。经过七八十年的努力,到了明朝末 年,少林棍法已被推为诸家棍法之首,被公认为棍 法正宗。此后,少林寺僧又专攻拳术,以使拳术与 棍术齐名。明末时,少林僧洪记又从土位名叫刘稳长的高手那里学得独步天下的峨眉枪法。

明末清初之际,少林寺广泛汲取了北方许多拳术 派的精华,又学习了福建的棍术和四川的枪术,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融会提炼,终于形成了内容 : 博深、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取得了武术正宗 : 的崇高地位。同时,由于少林武功的名气越来越大, 北方的不少拳派也托名少林以自重。这样,少林拳 系实际上就涵盖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武术 门派,少林武术也就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武术的总称。

目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多数拳种,如梅花、炮 拳、洪(红)拳、功(弓)力、劈挂、通臂、短打、 燕青(秘踪)、拦手、螳螂、七星、朝(昭)阳、关 东、八极、戳脚、鹰爪,以及长拳、猴拳、饕家拳、 岳氏连拳等等,都被认为属于少林拳系。上述每一 拳种都又分别拥有若干拳械套路和功法。据少林寺 弟子讲,目前仅少林寺内秘传的拳路就有234种, 器械套路137种,合计371种,另外还有许多功法, 可谓集中原武功之大全了。

少林拳多走刚猛一路。中原人身高体壮,伟岸多力,性格憨厚,所以拳路多是大开大合,劲力迅 武 猛,充分发挥臂长腿长的优势,放长击远,讲究 术“一寸长,一寸强”。中原人重心较高,因此特别注意发挥腿击的优势,主张“手打三分,脚打七分七 :又有“手提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

少林拳质朴无华,很少搞花架子,其编排完全 :从实战格斗出发,来去一条线,起横落顺即横身 :而起,顺身(侧身)而落,在击敌的一瞬间,使自 :己身体的受敌面积变到最小。少林拳要求“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与敌接战,或进或退,不过是两三步之间,套路编排要合乎这种实战需要。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发源地),所以少林拳属于佛门武功,少林僧人练拳的本意在于 护寺护法。禅宗的和尚都要练习参禅,日日坚持, 不得间断。参禅时,必须端坐蒲团之上,澄心空虑, 心念集中于一点,其他什么都不能想。久而久之, 便有可能豁然开悟,参悟禅理。少林寺的人在习武的同时,也要坚持参禅。禅法本是一种心法也可 变通成为内功。少林寺武僧历代多出高手,与他们 坚持参禅有一定关系。

在中国武林中,一向有“外家少林,内家武当"术 之说。少林与武当,可谓双幢峙,各有千秋。

武当山雄踞于湖北省西北部,为大巴山余[ 北接豫陕,南控三峡,西邻巴蜀,东瞰武汉,方圆百里,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高于泰山和嵩山。武当山古属均州,为襄阳府所辖,今属丹江口 市。从武当山向南不远,便是著名的神农架地区。

武当山奇峰竞秀,风景幽丽,其险奇诡异之境, 雄浑涵厚之态,较泰山有过之而无不及。武当山地 处偏远,迥出尘表,历来为道教圣地之一。相传真武帝君曾在此修炼,久而得道飞升。

武当山的道士很早就有练拳的传统,清初学者 黄宗羲说武当拳为武当道士张三峰(一作张三丰) 所创,其实是没有根据的。据史料记载,张三峰生 活在元末明初时期,他曾在武当山修炼气功,但是 不会拳术。

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又最讲究养生之道,所以 武当拳的特点是技击与养生并重,融养生于技击之中。几乎所有的道家拳派都是如此,这与偏重技击 武 的佛门拳派少林拳有所不同。

武当拳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目的,其技击原则是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先至, 乘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圈步),进以侧门(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武当拳手法多变,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 拳,不像少林拳那样,多是出拳直击。武当拳族较少跳跃动作,步型低矮。多用掌,与重在打穴有关少跳跃,与重在实践有关步型低,与重在擒拿有 关走圈步,与重视跌法有关,由此形成了武当拳 的独特风格。

道士们过的是与世无争清静生活,所以练武当 拳的目的在于自卫,除非遇到危急情况不许动手, 而一旦动手,则是柔中有刚,软里藏硬,化劲用柔, 发劲用刚,具有较大的威力。

清代初期,武当拳曾在宁波一带流传,出现了张松溪、叶近泉、单思南、王征南等高手。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字主一)就是王征南的弟子。

由于武当派极秘其技,择徒甚严,又向来不爱 术 炫耀,所以武当拳的流传并不广。黄百家之后,武  当拳似乎突然消失,人们多以为失传,实际上并非如此。

大约在明代中期,武当拳分为两支,一支留在本山,一支据说由张松溪南传至四川。晚清光绪年间,武当山道士的后人邓钟山又在江苏江宁(今属 南京市)开堂授徒,于是武当拳又东传至江苏。四 川、江苏两支至今繁盛。留在武当山的一支也未失传,至今武当道士仍然保持着练武传统。

据粗略统计,流传至今的武当派拳路不下六十 种,包括太乙五行、纯阳、太和、启蒙、六步、咫 尺、光明、问津、探马、七肘、七星、两仪、指迷、 鸥子、长拳、六路、八极、醉八仙、云帚、刚拳、 五朵梅花、柳叶绵丝掌等等。武当派的器械套路也 有几十种,如六乘枪、四门枪、雁门神枪、岳家枪、 龙门十三枪、二苇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棍元铁 棍、武当剑、八仙剑、三合刀、四门刀、戒刀、春秋大刀、雁尾单刀、虎尾鞭、连环铜、板凳拳、太 武极球等。武当拳派中还包含若干功法,比较著名的有活气功(类似“铁布衫”功)、和血功(重在养 v 生)、打穴功、浑元阴阳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红砂勾魂手、五毒断魂手、五雷闪电手等。 "

武当拳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明末清初,约与少林拳系同时。就目前影响而言,武当拳系远不如少林拳系,是七大拳系中影响最小的一个。

浏览1,38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