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弘扬传统技击要有全面观点

“康龙武林大会”以“无拳套、无级别、无演绎”的全写真形象,在擂 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中华传统武术的技击对抗大战。烽烟之中,其勇可嘉,其情可叹,其志可赞,对于推动和发展传统武术的积极意义不可小觑,将来在 武术发展史上能够留下轰轰烈烈的一页。

不过,已逾两年的武林大会也引发了社会上一些不同的声音:这等搏击 格斗打出的武术特点、民族风格不够鲜明浓烈,运用的传统技法不够丰富、 稔熟,整体水平不高。好像跟人们想象中的传统技击那种真打实战的情景与 水平差距较大,令内行不能满意,让外行有点丧气,大家发出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的真玩意难道就是这个样子吗?”

应当承认,“康龙武林大会”是武术对抗展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而为什 么好不容易出现了多年未有的重大突破,展现在擂台上的对抗场景却令人难 以获得满足呢?笔者对武林大会的“三无”进行了反复琢磨后,终于明白了 一个道理,那就是对抗性的武术在发展中寻求突破时,一定要注重和坚持全 面的观点。那种突出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以偏概全的做法,往往容易顾此失彼。那样的话,突破的步子再大,一方面能够吸引人了,而另一方 面则又露出破绽,相形见细了。让我们切入“三无”,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武林大会高扬“无演绎”的旗帜,实在是明智而果敢之举。传统技击也 好,现代散打亦罢,本来就是真打实斗鬲东西。加以任何演绎的元素,都会 损害传统武术的精髓,降低现代竞技的水平。那些华而不实,像唱戏里虚拟 假打的那一套,早该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武林大会彻底摒弃“演绎”的形式 和内容,对提升传统技击的水平,推动武术散打挺进国际体坛的功劳自不待言。

“无拳套”从积极方面来说,无疑是一种大胆的、重要的决策与突破。曾记否,早在20多年前,武术散打刚刚露头,“拳击加腿”的打法风靡擂台、 占尽优势。人们望之,纷纷兴叹:戴上那么厚重的手套,传统技击中的诸多 实用手法怎么能够表现出来,发出的改革拳套甚至取消拳套的呼声不绝于耳。 现在,武林大会率先做到了无拳套,人们打心底里发出礼赞。

对“无级别”,就得认真思忖一番了。作为现代对抗性的竞技项目,严格 划分级别,是科学的。它体现出文明与公平,符合现代竞技原则和体育道德。 相反,不论级别,60公斤的选手同台竞技,怎么说都是欠公平的。 谁都知道,武术有一句行话,拳假功夫真,力大强十分。而按科学考量,体 重与力量基本上成正比。除去极个别的情况,体重大力量自然也大,所谓身 大力不亏嘛!有人可能抱有他论,甚至可以列举出古时打擂的故事来证明。 旧时打擂什么时候先要秤称体重呀,传统技击不就讲究以小打大,以巧打力, 四两拨千斤嘛。此话乍听不错,还有实例可循。然脱离了时代,脱离了实际。 古人技击不分体重级别是一码事,一方面那个时候人们的科学水平和意识远 没有今人高超和强烈,不大理会与注意这些元素。另一方面传统技击术多注 重“一招制敌”,“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更似虎掏心”,专攻人的要害。试 想,那种伸指戳眼,抬腿踢裆,是不需要过份讲体重和力量的。体重、级别 当然不成为影响竞技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同时,古人身小体轻而敢上擂台 者,无不蓄有内功、怀有绝技。举手投足间,轻轻松松便能够重创对方,根 本也不在乎对方是不是人高马大,体重超过自己几何。今日之散打竞技则是 另一码事。处于高科技的时代,有谁乐意吃大苦去练原始功呢。现代习武人 中,具有超常功力者不可能成为普遍现象。武林大会展示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加之现代散打竞技明确规定了禁击部位,从实际上禁止了那种“一 招制敌”招法的应用。即使有个别人拥有这种招法,在现代赛场上也没有了 用武之地。面对这样的大前提,那么两个人放对相搏,谁也不可能占有先天 的优势,体重的意义便凸显出来。体重轻的一方必然吃亏许多,比赛就谈不 上公平了。而不公平的比赛不仅不能服人,而且说到底不利于竞技水平的 提高。

影响武林大会整体竞技水平的还有一个原因。在为“无拳套”的积极方 面唱赞歌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到一个安全性的问题。不戴拳套,出手既快又 狠,容易伤人是明摆着的。针对这个问题,武林大会制定了禁止攻击头部的 规则。然而这样的规则又引出了新的问题。禁击头部,安全系数提高了,可 技击的水平和武术特色、民族风格都因之降低了。武术传统技击不同于国外 搏击竞技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特别强调防守反击,讲究包括用头在内的“八 门”打法。规定不准击头,谁还会去注重对头部的防护呢?没有精当的防护, 又何谈打出巧妙的防守反击呢。再说,头部处在对方攻击的最佳部位,传统 技击中有许多动作就是专门冲着打头去的。不准打头了,传统技击中的不少 精妙招数因为没有了对象也就失去了意义,进攻的整体水平自然也要大打 折扣。

通过上述简要,人们有理由这样说:无拳套跟禁止击打头部是一对矛盾体,两者都是一把双刃剑。无拳套放开了手法的运用,可是容易造成不安全的结果;禁止击打头部,增加了安全系数,却影响了武术技法的应用与发挥。武林大会在这种矛盾体中亮相,人们感到某种不满足就是难免的了。这就引申出一个带哲理性的命题。任何创新,任何突破,任何实验,都应当用全面的观点去考虑问题,尽量避免片面性。只有兼顾多种因素的全面思考成熟了,践行创新、突破与实验才能彰显出它们的价值。对传统技击是这样,对现代散打恐怕也是这样。

二、现代推手训练串“真格的”赞

在公园、广场,我们时常看到这么一种习武情景:一位太极拳师在教授 徒弟推手之术,周边围满观看之人。只见拳师和徒弟搭手走圈,三圈未过, 拳师一个发手,徒弟应声而出,或跌翻在地,或扔摔丈外,惊叹佩服之声鹊起。

如果说,这位拳师的功夫俨若当年太极拳祖师杨无敌一般,实实在在地 发放徒弟如抛扔弹丸,那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谁说今日中国之武术不见 真功夫?谁说武术不能靠技击实战走向世界?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们又面临另一种着实叫人尴尬的场面:君不见,太极推手角逐赛场上,运动员双方 奋力较劲。不见“四两拨千斤”,不见“引进落空”,不见“弹抖劲发放对 手”,见到的多是“相互缠抱”“两人对顶”,太极拳传统技击术中的诸种风 采荡然无存。这又不能不引发人们去思考这么一些现实问题:太极拳到底有 没有实际威力?中国武术是不是只剩下“花架子”?太极推手究竟应当是一种 什么风格?太极推手的平素训练同实际应用应当如何统一起来?我觉得,像 那种“师徒发功”式的推手教授方法,作为一种表演当然是可以的。作为徒 弟,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配合老师,在老师做示范或发 功时有意应声而出,也是有武德的一种表现,应予适当肯定。但是,从另一 个视点来透视,太极推手毕竟是一种“双人徒手对抗运动”(《中国武术大辞 典》),“对抗”才是太极推手的灵魂。因此,在平素训练中,突出推手双方 的对抗性,才是显示太极推手风貌的根本所在。这就是说,在太极推手的平 素训练中(除过表演和尊师等因素),必须来“真格的”。没有平素“真格 的”训练,就不可能练出推手的真功夫,就不可能真正显示太极拳的风采, 到了赛场或实际交手中间,也就不可能有“真格的”胜利。

来“真格的”,那种拉大旗当虎皮、虚虚假假的功夫就难有藏身之处; 来“真格的”,那种华而不实、虚玄难用的说教和招式就暴露出来了; 来“真格的”,太极拳路中各式的技法和击法就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来“真格的”,太极拳健身强体、实用技击、表演美学等多方面的价值熔铸在一体,迸放出整体的光彩。拥有这种来“真格的”推手内容的太极拳,才是堪称完整意义上的太极 拳,从而使得太极拳容易为世界上更多的人所接受,为太极拳尽快地走向国 际体坛注入动力。正是从这些意义上我们说,在太极推手的平素训练中来 “真格的”值得称赞。

太极推手平素训练怎样才能体现出来“真格的”呢?由于各家师承的传 授不同,来“真格的”内容当然也有所不同。然而有几个基本点则是一切有 志学习太极推手者所需要遵循的。首先,无论是教者与学者还是学者之间都要从思想上明确推手来“真格的”之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地在教学训练的整个过程中一以贯之来“真格的”。在来“真格的”训练过程中去探 素太极推手的技法和诀窍,掌握太极推手的精髓和真谛。其次,以来“真格 的”为出发点,双方一经搭手,则须在真实推手中揣摩掌、拳、肘、腕、肩、 腰、胯、膝、脚各劲的使用,研究糊、撮、挤、按、探、例、肘、靠、前进、 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十三势在具体对抗中的应用,努力掌握太极推手的 精义。同时,还要逐步掌握太极推手的三步功夫:第一步为原地推挽,即定 步推手;第二步为直线进退,即活步推步;第三步为四斜角运动,即大搦, 从而全面提高太极推手的技法。第三,“真格的”强化劲道和力量的提高训 练。我们知道,任何对抗性的运动,其取胜的要素都离不开技巧、力量、战 术等方面。太极推手不能是例外。我们不反对“四两拨千斤”的说法,但那 种一味热衷于“牵动四两拨千斤”,而忽视力量(包括耐力和爆发力)要素 的大幅度提高训练的做法,经过实践检验是不现实的,到“来真格”的时候 免不了会吃苦头。

太极推手是一项奇妙的运动。强调其对抗性,呼唤来“真格的”,并不排除太极推手在提高学练兴趣、调正拳架姿势等其他方面的功能。恰恰相反,太极推手来了 “真格的”,太极推手的功能才能得到全面的、最大程度的发挥。

浏览9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