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拳架动作的练习中,积蓄体能功力
太极拳架动作的标准是:柔而不软,刚而不僵。只有达到这一步,体内才能渐渐增长功力势能。按照太极阴阳辩证原理,“柔而不软在于韧,刚而不僵在于松”。要在“韧” “松”二字上下工夫,就须采取动静结合的练习方 法。所谓“松在静中取,韧在动中求”,指的就是练拳行架时,采用外松内 紧、外静内动、形松意紧、外慢内快、外柔内刚等锻炼方法。其具体做法是: 在意识的支配下,一方面由丹田处向四周梢节徐徐贯劲,另一方面在沉静的基础上,有意使身体内部产生矛盾的抗争,以达到力出统一,劲发一体。如体内各处骨骼肌肉可随着动作运动的技术方法,在各个方向都产生对“拉拨” 和“螺旋滚转”的意感。不过这种意感(内动)在外形上不大容易看得出 来,给人的印象是轻缓柔和、圆润连贯、协调自然,这在术语上叫做无形练法。这种训练方法是符合内家拳训练原则的,其好处就在于:它能有效地促进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从而使人的整体机动灵活。同时,由于这种意识指挥下的内力(意念力)在体内各关节肌群中不停地如链'条式地滚转缠绕, 时上时下、时左时右,产生螺旋运动的劲力转化,促使身体各部位动作准确 合拍,变化无穷。所以,这种训练法一旦上功,则不仅训练了练习者柔而不软、刚而不僵的内在劲力,又增长了其体能功力,提高了动作技术的实用程度。
为了强化这种训练的效果,实际训练时还须配合适当的散推练习。其具体做法是:在散推中,首先要精神放松,不要有紧张感,注意粘连粘随、听探顺化、随彼运动,在运动状态中逐步达到训练沉静中求松柔的目标。其次是要鼓励对方用大力、使大劲,快猛推掷发放自己。自己则要注意接住对方的来力,尽可能地搠架阻挡住对方的来势,并随机监听对方的变化,自己始终保持外柔内刚、虚灵沉着之势。特别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重心,防止对方突破防线而长驱直入。这样,经过有意识地与对方相持静耗一段时间(这段 时间的长短视对方功力、技巧的具体情况而定),逐渐把握住战机,趁对方吸 气或回松之机,积极主动地引化其势,或沉气吐劲发力,反将对方弹出。这 种训练的最大优点是,能较快地促使身体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弹性,尤其 对搠劲的训练效果最佳。
(2)通过换劲过程,训练体能劲道功力
换劲就是在训练中将常人的笨拙力量借助以一定的训练手段,转换成高 质量的便于技击实用的体内活力,将原来的用力本能变换为符合太极拳劲道 方法的实用技能。换劲训练主要采用以内引外和以外导内两种手段来进行。 所谓以内引外是指以身体的内动引导身肢的外动,它能有效地形成内动外即 随的条件反射,促进意、气、力、形的有序化配合,一动俱动,一到俱到。 此种训练主要以调拳架为主。以外导内是以肢体的外动,诱导体内劲力的发 放。这种训练法的要点是“以体训练” “开关(关节)利气”,在配合走转步 法和身法的吞吐开合、起伏转折的同时,身体各关节依次松沉、协调而灵活 自如地运动,即《拳经》所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松,节节贯串,虚灵在 中。”这种训练法,由练外入手,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运用,科学性、实效 性都比较强,有助于练习者获得以外形变动导引内劲贯注的感觉,对训练身 体处理各种攻防的信息感应,增长竞技意识,培养充沛的爆发性内劲,强化 搏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必要重点加以论述。
散推之接劲训练。散推手,首要的是先练好接劲。接劲,是交手训练 的双方开始相互间竞技时的接触(接招、接势)方式,是太极拳练劲、用劲、 化发的前提,是训练太极推手功夫的必由之路。接劲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 以手或身体某一部分将对方加之于我身之劲接住(即搠架住,不使其作用于 己之重心),形成双方身体意、气、劲、神的接触,这是听、化、发的先决条件。二是与对方接触后,把自身的劲路跟对方的劲路对接起来,使彼此 合一,以利我了解和控制对方,掌握主动权,做到随时“吃啥还啥”,借力打 人。三是在发劲之后,有意将劲路断裂或对抗中被迫产生的断点(双方脱离) 续接起来,以利新的一轮控制和发放。漂亮的接劲并无具体动作,只能随着 对方不同的攻击方式而随机运用身肢各个部位接劲,或主动牵引对方出劲, 而确定接转其劲力的方法。接劲接得好,会迅速而有效地破坏对方的进攻节 奏。但如果接不住,处理不好对方冲来的劲力,就难免被动挨打。所以,接 劲必须反应灵敏,对对方的进攻时间、运劲路线、空间位置、攻击部位、功 力大小,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有意练接劲时,每次搭手可为一人随便出手,一人接手。出手的一方可 突然进攻,也可骤发猛力(以不造成伤害为限)。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再采 取两人快速互“喂”的办法,强化接劲能力。由一人发劲,一人棚接,发劲 由慢至快,由急到冷,由轻到重,接劲则在维持好自己重心平衡的基础上, 随心所欲地将对方之快劲、猛劲、冷招搠住,并随机揉转推掷对方。再进一 步,则进攻者劲跟劲、劲变劲,接二连三地进攻,不给对方喘息之机。而接 劲者也连续不断地控制对方,不使对方得逞,同时随心应势化解对方劲路, 使自身渐渐萌生下意识地处理对方连续强劲攻势的能力。在接劲训练阶段, 除了与不同体重的对手较技外,还可以让摔跤、柔道、举重甚至拳击运动员 与自己配练。在“真打实作”的状态下,突出训练自己适应不同的攻势的接 承转化、发放控制的技能,客观地鉴定太极拳听探顺,化、沾连粘随、引转顺 填的实际运用能力。
总体来说,接劲既是训练身体在搏击时的承接过程,又是训练人的速度、力 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之综合能力的过程,也是推手技击实效性训练的基础。
接劲后的耗劲,以及滚、旋、钻、撑、磨、合劲力推揉对抗训练。所 谓耗劲,就是两人适当地做静力性用力对抗运动,以增长内劲的抗衡耐力。 滚、旋、钻、撑、磨、合,作为一种联合劲组来运用。六种劲力相互转换, 主次关节相互变化,产生出变化多端的劲力动作。这六种劲中,最重要的是 撑劲,它可以称为训练太极第一劲——“搠”的关键。撑劲的训练要注意做 到立身中正,丹田气足,将提、托、聚、沉、塌、崩、挤、撞、吞、吐、截、 点和十字劲诸劲融会贯通,自由运用。上述训练,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劲力松紧的转换问题。身体由极松柔而至极刚坚,是太极拳的发劲准则。身有多松, 用时就会有多紧,身不松,劲就难以聚中。身体的松和紧,包括精神和肉体 两方面的内容。发劲前,身体要形松而意紧,身体要松而又松;发劲时,则 要紧之又紧,紧而不僵。整个发劲是否冷、弹、脆、快、硬,主要取决于身 肢整体由极松转换到极紧这个过程所用的时间。松紧转换时间越短,发劲的 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双方在劲力对抗中的抢点变化,比的就是看谁能先 由极松柔而变到极刚坚。谁松紧转换快,谁就能掌握发劲的主动权。势均力 敌的高手对抗,最能形象地体现这一点。这种训练的好处还在于,它在训练 劲力的同时,也在训练着太极拳听探顺化、粘连粘随的实际运用能力。我们 知道,在那种划转空圈的推手中,化解对方进招比较容易,而一遇上真打实 作则就感到力不从心。唯有上述训练,恰恰是在接近真打实作的对抗中进行 的,在从难、从实的条件下,如果你能达到将对方的攻势可以自由走化、随 意发放的程度,那就足以证明你具备了太极技击对抗的本领,顺势借力,后 发先至的太极拳技术你已经能够实际运用了。
训练至此,可以说不仅换劲的目标已经达到,而且也攀登上了懂劲的高峰。譬如,通搓摩察试感觉到对方劲力后,自然就会迅速、正确地判断出 对方的攻防意图,并随之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先发制人,或采用有针对性的防守,或堵截对方的劲路,这种知己知彼、随机应变的懂劲化发功夫,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换劲的对抗性训练束实现的。这种系统训练,富有成效地开发 了人体这个极其严格、精巧绝伦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系统的功能,从而体现出了太极拳技击运动的身体艺术。
浏览7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