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无不追求高效率,太极 拳推手运动当然也不可能例外。太极拳推手倘若总是停留在每天套路练几遍, 空圈推转老半天,点到为止、师徒发功的模式里,甚至不加分析地对太极拳 的某些原理作片面、教条的理解,把“用意不用力” “四两拨千斤”等机械 原理夸大到近乎虚玄的程度,而不是认真细致地对太极拳推手技法进行科学 的研究分析,脚踏实地从真正对抗出发,探究具有实战价值的, 师徒发功,鉴于老师多限于说教,徒弟碍于情面,不能全力对抗,致使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发,徒弟总是应声而倒,丝毫不能表现发功的真实价值。这种师徒发功实际上已成为影响传统武术真功夫发扬光大的一种消极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这同讲武德、提倡尊敬老师没有任何联系。

我们认为,在弄懂理论、重视实战的原则下,应当先从力与劲、内力与功力的实质分析着手,明确有关太极推手的理论概念,为理论指导实践拓清道路。然后强化对抗手段,注重实战性训练,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太极拳推手训练的有效方法。这样,才有可能找到一条迅速提高太极推手实战水平的有效途径,才有可能真正发扬光大太极拳传统理论的特色和实用技击的威力。

下面,我们分几个问题来讨论。

1.从理论上明确高超的推手技击术是强大内力素质和高度娴熟技术的综合体现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明了力与劲、内力与功力的基本概念。力与劲,对于一般人来讲,可能只是字面和发音上有所不同,实际意思都差不多。 一个人力气的大小,可以在劳动中和专门的测试下表现出其程度。这种先天 性的力(劲)大小,一般是和本身的体重成正比的(亦称本力)。《中国武术 大辞典》所说的“民间劲、力多通用”,指的就是这层意思。然而,力与劲对 于受过专门技击运动训练的人来说,二者则有着质的区别。在武术领域其表 现为,力是基础,劲是发展。一个人如果一点力气都没有,就不可能从事技 击运动。技击家都懂得,一个本力大的人,训练的起点就比本力小的人高,这是常识。劲是技击家通过专门的训练手段,体现在技击对抗运动中的一种灵活多变,密切配合技巧方法的不同用力方式。《中国武术大辞典》说它是 “经揉练之专力”,是“将经过反复揉练,并与武术技法相融合的肌肉力量的 '劲'。这种劲善于变向,擅聚全身之劲发于一点”。显然,劲是力经过专门训练后的发展,它既可急用骤发,又可随缓轻灵柔转化向背顺逆。内力也称为 内功,指人的肢体具有的那种抗击、控制和快速变化用力方式的体内活力。 运用在技法上,能即刻反映出做功的大小程度,所以武术家往往将内力称之 为身体的内功(这同气功中讲的内功是两回事)。太极拳推手技击的内功,专指有高超的推手功夫者,在对抗竞技中身体能够下意识地承接和发放对方的 身体素质。它是身体接触型抗衡训练下产生的特有的东西,是体内随着训练 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积蓄起来的一种既强大又无形的技击势能,是神、 意、气、力与灵巧、机智方法,以及肌肉舒缩的有序化协调配合之高度综合 的表现。内劲和内力、内功本质上是一回事,均指有活变性的各种不同内力运用的方式方法,是体内功能的力法表现。具体来说,内劲是“经过武术锻 炼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力”(《中国武术大辞典》),是武 术家经过科学的内外功结合训练,使体内逐渐蓄存的一种力量。所谓功力, 广义地说,其实是指某一专项能力或专门技能所达到的程度,也就是平常说 的功夫深浅、技艺高低。而从练功者的专项身体素质这个狭义的圈子讲,则 多指内劲活力的大小,内功的训练水平。就太极拳技击的基本功夫而言,功 力则专指内劲攻防的威力程度。这种功力是保证技巧方法运用的基石和后盾, 拳谚云“力(常力)不打拳,拳不打功”指的就是这层意思。

现在我们来看看历代太极拳名家内功的惊人素质。杨澄甫:据金承珍先生回忆,“杨澄甫老师的手劲厉害极了,他一出手几 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按不下去,只要他轻轻一弹,对方便要跌出两三丈远”。

陈发科:田秀臣先生回忆,“陈老师推手时,沾手就拿,只要他的小指勾住你的手指,顷刻之间就可以把你摔倒,如若被他的大拇指勾住,任你有多大的本事,也只能听他的摆布了”。

陈照奎:据陈瑜回忆,“照奎先生的擒拿手法堪称一绝,轻柔刚猛,变幻 莫测,使人防不胜防。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劲轻灵、巧妙,发劲冷脆、 威猛。当时有一习举重者,随先生习拳,此人身强力大,体重逾百公斤。一 次练习推手,先生令其捉住双腕,使全力推之,先生只微下沉,轻抖双臂, 其人已被弹起数尺跌坐在身后数米之外的床上,床板都被砸断了”。

冯志强:他的发劲可以达到“力发一点,点点透骨”的程度。其推手功 夫不同凡响,“发力时,两手稍稍一拨,便能把对方推出几米开外”。由十多 个青年排成一路纵队,一齐用力推他时,仍能“纹丝不动,像树桩一样”。而当 他内劲一运,双手一推时,青年们却“像触了电一样,纷纷东倒西歪”。

从上述几位大家的功夫实例中,不难看出太极推手技艺,是身体内部功 与术的靖合。实战中所谓顺势借力、引进落空、以静制动(捕捉战机,抢打时间差,后发反倒先至),使对方应手即仆的高超技能,均是太极拳技击家强 大内力素质和高度娴熟技巧的综合体现。

2.体能功力和劲法技能的实效性训练步骤

杨澄甫曾这样形容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膀如棉裹铁,分量极沉。” 可见,太极拳虽然是一项探究四两拨千斤的技巧省力运动,但这也是它的目标。就其训练途径而言,则必须经由练内力,使身体内部聚蓄强大的内 力势能,同时精当地掌握太极拳劲法原则指导下的娴熟技巧方法这一基本的 阶段,尔后才有可能去实现四两拨千斤式的省力运动。否则,尽管套用力学 原理讲授起来显得头头是道,但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的太极推手竞赛 “只见顶牛,不见拨千斤”的大量实例,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因为推 手竞技针对的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处于运动状态下的人,而非是机械的死物。 对方一般也懂得引进落空、借劲走化和各种劲道的跌拿掷打方法。那种平时 训练只比比划划,不求实求真,热衷搞缺乏真正对抗性质的师徒虚假表演, 是不可能在体内聚蓄起强大的内力势能的,当然也更谈不上“四两拨千斤”。 故太极拳推手训练,必须立足于实际,求实求真,在实战对抗中求生存、求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无论是表演,还是竞技比赛,甚至于在实战中运用,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浏览5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