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早已证明,任何体育运动的进步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那 些具备完整、系统、科学理论体系的项目,总是能够不断突破、不断进步、 不断撷取新的成绩,不断实现更高的目标。对视这一基点,武术不仅不能是 例外,而且由于其自身形成的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先夭性理论薄弱与缺失的情 状,以及当前需要加大弘扬和推广国粹武术的力度,它更加热切地呼唤科学 的理论研究和鞭辟人里的热点评论,更加企盼能有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来发 挥积极作用。因此,加强科学的理论研究与评论,构建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较之发展武术运动的其他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武术的发展需要理论先行。而现在我们的武术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相对落后,不仅不能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而且远远落后于武术实践,在一定程 度上拖了武术发展的后腿。虽然说近年来成立了 “武术学会”,发起了几次理论研讨会,甚至全国性的体育科学大会,但是总体来看,理论研究和评论还缺乏深度和学科化,研究人员多是单兵作战,布不成阵,研究课题也不够全面不够系统,更遑论构建什么科学理论体系了。我们看一组数字:2004 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科学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共录取论文2253篇,其中武术方面只有118篇,仅占5.2%。若再细分一下,专题交流264篇,武术17篇,书面交流1770篇,武术92篇,为5.1%,墙报交流232篇,武术9篇,为3.8%。从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作为民族体育的代表,被称作中华文化的瑰宝,加之处在“力挺入奥”的火爆时刻,5%的比例,武术论文的数量是否显得少了一点?这同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博大精深”能否相称?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与其他体育项目论文比 起来,这一方面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若是用武术发展的客观要求来衡量,这样的理论研究评论状况也是难以适应的。
那么,武术理论研究和评论的薄弱与不足有哪些具体表现呢?笔者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
(1)长期以来对武术基础理论的研究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研究方法缺少创新性。当然,也缺乏深度,对许多基本概念和命题的阐释、解析、 破译,缺乏那种思维缜密而又论证充分、资料翔实的权威结论。不少课题一 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这同正常的讨论、争鸣是两回事),未得到科学的 梳理和辨析,往往令人莫衷一是。譬如,“中国古代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武 术与西方体育的审美差异” “传统武术的现代价值” “武术健身理论诀微” “传统武术的价值思维方式” “如何以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为参照系来透视武 术的内涵界定武术的外延”“传统技击与现代散打的关系”“竞技套路的创编 法则” “怎样体现散打之民族风格”“技击四大技法是'踢打摔拿'还是'踢 打跌拿,”“弄清拳种流派路在何方”“武术与气功的关系” “武术的国际化寻 踪”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目前的理论阐述还不能作出全面的、深刻的、科学 的回答。那种充盈学术创新、富有理论活力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论述就更 鲜见了。当然,不能无视和低估这些年来武术理论研究的开创、努力和获得 的成绩,也的确不断有一些闪烁着理论色彩的精辟之作问世。但审视这些内 容,总还是显得支离零碎,尚构不成理论体系。由于缺失体系,理论研究的 厚度与深度也就难免受到制约,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就有限。以科学发展 观催动武术繁荣,促进武术大踏步走向世界,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
(2)对武术具体内容的研究或评论,普遍缺乏理论的观照,认识水平往往 停留在浅层次上,多呈现一种民间自发式的状态。我们见到的一些文章论述, 有的习惯于援引传说甚至传奇故事来佐证自家的观点,而不大情愿以严谨的 资料辨析和确凿的实地考证去说明问题;有的欠缺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文 化素养浅薄,也不善于将文献资料法、辩证逻辑法、对比分析法、归纳综帝 法、调查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现代研究方法运用到武术的研究和 评论之中,以求得客观的结论,而是一味迷信手头、家传的材料,轻率地固 守自以为是的偏见。这样,每每使得原本已经似是而非的武术现象变得更加 扑朔迷离,干扰了人们对武术的正确认识。这一类例子并非偶现鲜见,前些 年有学者撰文指出了《诗经》中出现的那个“拳”字,与打拳的“拳”字根 本不是一个意思。这里,笔者再信笔聊举两例。达摩创拳说早有流传,宋人 司马光就曾赋诗咏之。具体怎么回事,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不过,鼓吹达摩 创拳的人士津津乐道“一苇渡江”的故事,借以振振有词地表述,达摩能够 脚踩一根芦苇渡江而去,足以显示武术轻功何等了得,则全然离谱了。其实, 且不必去考证“一苇渡江”故事的真伪,只需指出“一苇”并非指的是一根 芦草,’而是喻指“一叶扁舟”,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诗经•卫风•河广》中 写得明明白白:“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小船)。”这几句诗翻译成白话诗便是:谁说黄河水面宽,一根芦苇渡对岸; 谁说黄河水面广,不容小船荡双桨。如果说《诗经》可能有人不曾全面读过, 那么,脍炙人口的苏东坡《前赤壁赋》则理应知之者众了。赋中名句“纵一 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该对我们实事求是评估达摩“一苇渡江”有所启 迪吧。再如,有人执著地依照自家收藏的“史料”,把形意拳十二大形中的 “鸟台”形说成“结”形,而丝毫不愿顾及其他方面的资料及有根有据的沿革 之说和科学的动作解析。实际上,这个问题只要多翻翻《辞海》《辞源》《动 物学大辞典》《东海鱼类志》等工具书,心平气和地从实际出发,进行一番综 合研究,其正确结论并不难得出。“船命之争”告诉我们,如果中国人连中国 武术四大拳种之一的形意拳主要内容的名称都弄不清楚,这样的理论水平, 怎么能够适应武术大发展的需要呢?
(3)对武术社会现象、热门话题缺乏应有的针对性研究,很少见到正确的 权威的评论。有的武术刊物发表稿件注重正确引导不足,一定程度上放任了 那些主观唯我的、神乎玄虚的、非科学乃至伪科学的东西在社会上颐指气使。不仅影响了武术的纯洁性,而且人为地干扰了群众对武术的科学理解和追求。比如为了寻觅武术真谛,提出“要武术,不要舞术”,推崇民族风格,这本不错。然则有人脱离科学理论的引导,对传统技击与现代散打的异同未作细致的研究,对武术招数在现代体坛实际运用的价值也缺少了解,只是凭空想象散打的形式,主观臆造散打的技法,其结果不仅无助于散打民族风格的形成,反而有碍于散打运动的健康发展。再如,武术刊物介绍武术“实用招法” “秘传功法”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倘若对若干年来各家刊物进行一番 统计,我们便会看到一组让你惊讶不已的数字:打法招数成千上万,秘籍宝典连篇累牍。然而事实又是什么样子呢? 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一次全国性的 “武术挖掘整理”工程。据阅览过全部“挖掘成果”的马明达教授讲:“其中确有价值的并不多。”而成千上万种招数简直有点近乎数字游戏了。人们有理由怀疑,这么多的武术招数同仅有四五下子的拳击技法孰优孰劣?难道外国人的智商真就那么低下,招数竟比我们少几百倍、几千倍吗?怀疑的结果往往引出“二律背反规律”,即反倒觉得武术招法华而不实,尽是哗众取宠而已。这样的问题,不去做科学的研究,不进行科学的评论,只能搞乱自己的思路,放任武术流向庸俗化,最终导致人们对武术大失信心。
浏览6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