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情绪,一是心情,心境。韩偃《春闺二首》:“醒来情绪恶,帘外正黄昏。”二是心理学名词,有广狭二义.广义即情感。狭义指复杂的无条件反射(如防御反射、性反射、食物反射)而产生的恐 惧、忿怒以及性欲和食欲等方面的体验。
人的情绪是来自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输入大脑,通过高级神 经中枢分析与加工之后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如果中枢神经系统承 受的负荷在时间上和数量上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打乱平衡,失 去协调,当然也会发生故障而致人以病,这就是超越了机体的耐受 性。因此,要注意提高机体对刺激的耐受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代生理学中有三个 概念可以有助于研究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刺激强度,作 用时间和刺激阈。刺激强度是指单位时间作用于机体的刺 激量;作用时间是指刺激所持续的时间;刺激阈说的是使人体产生 情绪波动所需要最少刺激量。强度低于刺激阈值的刺激叫阈下刺 激;强度高于刺激阈值的刺激叫阈上刺激.阈值高,说明人体以刺 激的耐受性强,阈值低,说明人体对刺激的耐受性弱因引起情绪变化的条件,人既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又生活在社会环境里,语言:文字、社会因素都会成为引起情绪变化的刺激,但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作用时间。内因是情绪变化的根据。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素质,也就是有不同的刺激。这里面既有先天禀赋的基础因素,又包括通过后天锻炼提高的部分。
情绪波动或消极低落,一旦超过了机体的耐受性,就会使人与 环境失去协调,使机体内部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内脏疾病,甚至增 加产生癌变的可能性。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 正常的对精神刺激的情绪反应就简称“七情”。七情变化与脏腑功 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 表,就叫“五志”。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悲伤肺,过思伤脾,过恐伤 肾。当今医学界提出的“精神免疫”这一新的概念,旨在强调人们注意消除情绪的波动或持续低落,确保人体正常的免疫力。
第二节喜与养生
喜是七情之一,在通常情况下,喜是七情中最积极、最良好的 情绪。人们经常保持喜悦、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但过喜则 伤心。因喜而致病,为“喜证,以喜悦之情调养身心为“喜养”;以喜 以情绪疗病为“喜疗.
(一)喜养
喜养,即以喜悦、愉快的情绪调养身心。养生的目的在于康、 乐、寿,其中的“乐”字,即喜悦、乐观、愉快之意。乐既是养生的目 的,也是养生的方法。
1、熟悉喜悦的妙用
(1) 喜悦、愉快是一种美好、积极的情绪,是人生一种享受,是 精神的营养滋补剂.
(2) 微笑处世,是成熟、友好的表现.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进 而有利于生活和工作。
(3) 适度的笑,可以维护和促进机体功能的相对平衡,故有振 奋精神、益智安神、强身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
(4) 良好的情绪便是自己疾病的良医,喜养不仅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且运用巧妙,还能够治疗疾病.
2、创造喜悦的环境
(1) 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遇事多看事物的光明面,对 生活充满希望。
(2) 去掉私欲杂念,陶冶性情,知足常乐.
(3) 处世待人有幽默感,自会平添无限乐趣。
(4) 笑口常开,即使是为笑而笑,也有助于喜悦情绪的产生。
(5) 常与至亲好友交谈,这是产生喜悦的源泉。
(6) 多看相声杂技,丑角表演,幽默的电影、电视、喜剧小品等。
(7) 练各种喜养功法,玩游艺.
(8) 家人和医生密切配合,满足病人盼望已久的心愿。
(二) 喜证
喜乐过度或狂笑不止引起的病症为“喜证”,中医学上讲“过喜伤心”,“喜则气缓”、“喜乐者,神惮而不散”《素问》,因此,喜说使 人心气缓和,使人心情不能平静,甚至引起失眠,过度欢喜会伤心。
1、 以恐胜喜法,即是以恐惧的情绪,制止或消除过喜的心理状态。
2、 以怒胜喜法:使病人发怒,以制止或中和其过喜的心理状态.
3、 以悲胜喜法:即是利用悲哀的情绪,来中和过喜的心理状态。
4、 以思胜喜法:喜则气散,而思则心定神疑,对喜笑不止的病 人,设法诱导他思考他所关心的问题,过喜的情绪很容易消除。
5、 拓开眼界,戒骄戒满,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乘胜前进。
(三) 喜疗
喜疗,是指医生通驻一定方法,使病人感到喜悦愉快,从而消 除不良情绪的困扰,达到病愈体健的一种心理疗法.
1、 语言方式的喜疗:语言方式的喜疗是指通过适当的语言,使患者喜乐,甚至哈哈 大笑的一种喜疗方法.常用的形式有讲故事,说笑话,说相声,谈心等;
2、 行为方式的喜疗:行为方式的喜疗是指医者通过适当的动作、表情,使患者内心喜乐满足的心理疗法.
第三节怒与养
怒养,主要是通过“演怒”的各种方式,利用“怒"的特点,来调养身心的一种养生法。
1、朴素的方式
- 叫: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内容,以简单的词 语大声呼叫,以呼出冤恨恼怒之气。此法要选择不会影响他人的场 所.
- 拍:以掌拍桌子,或以“警堂木”拍桌子。
- 摔:摔尺子、盆子等物品,以发泄怒气。
- 骂:咒骂坏人,以解冤愤之气。
- 哭:痛哭、放声大哭以解愤怒、怨恨之气,妇女多用此法。
- 诉:向人诉说委屈之情,以解怨怒之气°
- 疾走迅跑:遇到愤怒之事,发怒又不适宜,疾走离开现场, 或奔跑到一宁静之处,既可改变处境,也可消减激怒之情。
- 笑:笑对方可笑之处以中和怒气,此法宜在演怒结束时用 之。
2、文雅的方式
- 书:奋笔疾书,以疏泄义愤之情;
- 画:任意涂抹,或狂抹乱画。宜画大写意画,不宜作工笔画。
- 琴:弹琴作曲,宜奔放,如江河之汹涌澎湃。
- 诗:咏诗赋词,以抒发郁怒滞气。
- 歌:唱歌,以抒情为主。
- 舞:劲舞,交谊舞更有妙用。
- 读:朗读名人名句、格言或笑话。
- 步:慢慢踱步,是消散郁怒滞气的良方,而且,踱步到另一 环境,还可转移意念,泄散怒气。
- 练:习武功发力泄怒,即俗言的“泄怒解恨”。
- 球:球类,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养生者以球类演怒时,在 运动中将怒气发泄给“球”,消解怒气,使怒气消解于娱乐之中。
(二)怒证
遇事盛怒,或者强压怒火抑郁在胸而致病,称为“怒证”。《素 问》说:“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怒则气上”。
怒证的防治方法:
1、 理智对待脑怒之事。
2、 以恐胜怒,怒则气上,而恐则气下。
3、 以悲调之。
4、 以喜调之。
5、 利用演怒调养。
(三)怒疗
养生学中的“怒疗”,是利用发怒时肝气升发的作用,以舒肝解 郁,调畅气机,解除郁怒烦闷。
怒疗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为两大类,即以言语、行为两种方 式激怒患者而治病。其关键在于违反病人的心意和喜好,或者伤害 病人的自尊心。当然,尽量不伤病人的自尊心为好.以免病人日后 “回味"引起不快。
第四节思与养生
思即思维、思考,是一种正常的神志活动。因思而致病谓之“思 证”。经常无故思虑绵绵,忧郁不解,闷闷不乐,谓之“善忧思证",以 思调养心谓之“思养”,引导患者进行学习和思考,以摆脱病理情绪 的困扰,从而促进身心康复谓之“思疗”。
(一)思证
由于过于用脑或忧思过度而引起的病证,称为“思证”。思则气 结,伤脾而转化无力,饮食停滞,气机阻•滞,可见讷呆痞塞、胸闷胀 满等症。
1、理喻疏通法:忧思所致的思证,常常是由于对某事物缺乏正 确的认识,或面临着难以解决的问题所致,此时应假物设喻,或用 事实或讲道理,让病人醒悟。
2、 以动治思法:每当思考太过以致头昏脑胀时,出外散步,做 体操,打球练拳,会感到轻松清醒得多,这就是以动治思法。
3、 以喜胜思法:思则气结,而喜令气缓。
(二) 思疗
诱导患者进行学习或思考研究,以摆脱病理情绪的困扰,从而 促进身心康复,称之为“思疗”。根据传统医学理论,“思则心有所 存,神有所归”《素问举痛治》,因此,思疗可以治忧思证,无所 事事的无聊症;“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怒则气 上”、“思则气结”、“思则心定”,因此,思疗可收敛因怒、恐、喜、悲等 所引起的神气涣散、下沉及逆上等症,以达健康的目的。
(三) 思的功法调养,三分钟养生按摩
搓手要四面,捻指增脑力;
腕肘肩胸腹,五拍顺经气;
吸气再搓手,双手来素洗;
重点穴轻揉,先后有顺序。
睛明迎太阳,耳门承浆齐;
龟行及梳头,风池酌用力;
左右捏项筋,降压增视力;
大包与大椎,甩拍自然力,
叉腰点意舍,拍背至腰舐,
拿捏股腓肌,重点足三里,
单盘再点穴,三阴交太溪,
工问行一遍,神明脑清晰。
第五节 悲与养生
悲,为七情之一,在一定范围内,是人的正常情态反应,若长时 间过度悲哀则使人头晕乏力,心神不宁恢意冷,故人们把悲伤 视为不良情绪,也视为致病之因及疾病表现。中医学认为,悲则气 消,耗伤肺气,气力消减,意志消沉,可见气短胸闷、乏力懒情等症。 因悲而致病谓之“悲证”,经常无故悉伤欲哭而不能自制,谓之“善 悲证”,以悲调养身心谓之“悲养”,以悲疗病谓之“悲疗”。
(一) 悲证
由于外部刺激以致悲哀过度或长丽悲哀不止而引起的病证, 称为“悲证气”。
(二) 悲疗
悲疗,是指采用适当的言行;用以驱除其它病态情绪,达到治愈。
(三) 悲养
在一定范围内,悲哀是人的正常情态的反应:生活不是永远平静的,没有人总是事事称心遇到令人伤心的事情,你也不要强忍眼泪,顺其自然地疏不通的心理情态,这就是悲养的内容之一。
第六章恐与养
恐,为七情之一,恐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一种反应,在一般 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之一恐惧太过会成为致病因素;而酌情适度地利用它,则可以调养身心,防治疾病。
(一) 恐证 :
恐证太过会影响人体
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养生者应当用“避恐”、“析恐”、“恐养
”来防恐证。中医认为,恐则气下,伤肾而骨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等情况以及悬心空虚之感,现代医学将恐惧所致的病症概括称之为“恐怖性神经官能症”.
(二) 恐养
恐养,即以恐俱的情态调养身心,古时候就有“畏危则安,畏亡 则存”的说法,合理运用恐养,对养生大有益处。
浏览1,7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