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是一种独特的歌舞戏,叙事性是其结构的内核,唱、 念、做、打是基本的形式要素,而“做”"打”都包含鲜明的舞蹈意味。然而,这不是真正的舞蹈。这种舞蹈在汉代,大胆吸收武术、百戏的高难动作,在末代破作为主体的戏曲选择与综合,最终成为我国的一部分。这是最初的武术与戏曲的融合。

戏曲吸收武术技艺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筋头功、腿功、把子功方面(统称为武功),并在戏曲做、打、舞中广泛运用。比如筋斗,在武术和杂技中,早以具有悠久历史,张衡《西京赋》就有“辰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姓,譬陨绝而复联"等对筋头的记 叙。经过吸收,筋头的翻、滚、铁、扑形成系统的长、短、软、大、小筋头等。形成桌子功、椅子功以及角抵演化的双人、多人技巧“走蛟类”,窜高走险,上天下海,多用筋头表现,实际是对武术技术的美化和艺术升华。又如把子功,更是武术的诸兵器、武艺的吸收、美化,广泛地运用于戏曲的战舞中。

戏曲武功丕但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开发、训练 演员不可缺乏晾本功。武术重视动功开发,戏曲艺术形体训练.。同样注意武术的内外兼修这一关键,而且与所学剧目、行当相一 致,成为戏曲表演体系的重要方面。

戏曲艺人之所以将中华武术融合、创造、发展为戏曲表演手 段,多是由于他们深谙武术之道,并且有门有户,京歌宗师杨小楼具有八卦、形意、通背拳拳术的功底。他演《金锁阵》中的赵云,不但通过唱念将赵云演活,而且通过把子技艺,把赵云浑身是胆的英雄气慨表现出来。在大战曹八将中,与每人各打三套把子,全剧共计 打三十套把子,互不雷同。他的武戏文唱的风格既招式清楚,又打 出人物思想感情和环境氛围,且极显功夫。有活武松之誉的盖叫天先生,他的全部《武松》,就把棍、刀、匕首、手铐、枷锁等器械和拳术 运用到人物当中。他在不同剧目中还创造了各种器械对打,如拉 拳、六合枪、莲花枪、回刀枪、太极剑、白鹤慕云剑、钟携剑、单双刀、 捌子等。他吸收武术技法,突破陈规,使京剧武生表演艺术更加丰 富。李洪春先生,曾拜著名武术家孙文奎门下.八卦、形意、少林拳 术功力深厚。他86岁还能舞动关公大刀.并以饰演关公著称于世。 他把武术中关王十三刀的劈、砍、抹、剁、横、撩、扫、推、涮、闪、攻、 挡、展翅各式运用于舞台上,使关公形象独具特色。弘扬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京歌《洪杨传》,全剧共46本,其武 打全部用武术程式,包括拳套、对打,其动用的兵器有砍刀、藤牌、 九节鞭、匕首等。

把武术招数与京剧艺术巧妙地结合,成为独特的舞台表演艺 术另一实例,即是戏曲艺人沈小庆编创的《八大掌》(指黄天萌拿强 捕盗的八出戏)。各剧开打独具特色,对打套路、“挡子"、群舞场都 互不雷同。充分运用戏曲舞蹈和翻打技艺,表现剧情,剧中运用“手连环”(徒手对打)、或是“双开挡"、“上天梯”,穿插“筋翻扑”,武打场面八至十几股挡不等,战斗气氛紧张炽烈。在使用兵器方面,或 是徒手夺刀,或是使用锐、棍、镇铁舸、大、小梢子、单刀捌等。剧中 还穿插特技如“上栏杆”、“倒卷帘”、“踹框”、“吊金蝉”、“顶功”等. 由此可见,戏曲艺术吸收、融合武术养份,无论对艺术形式的发展. 对戏曲剧目的完善,对戏曲演员技术的修养,对戏曲人物的塑造, 均起着滋补作用。中华武术与戏曲武功、戏曲艺术,虽然是不同类别的传统文化现象,但是有着血缘和互渗关系,这种关系必定会继续延伸,并朝 着各自轨迹蓬勃发展.

中国武术与书法艺术同属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它们虽各自有相对独立的内涵、法则、规律,但这两种文化形式并非完全分离,从理论和技法上看,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彼此有勾通、 交流、融汇的广泛、复杂的血肉联系。

武术与书法之间有着外在的和内在的联系。从外在联系来看, 武术以攻防技击为内容,以套路演练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一拳一脚 无不是力虽的体现;而书法中一点一划也无不显示出力感来,“铁 ,划银钩”的贯注之美。没有力的拳脚只能是花拳绣腿,缺乏力书法也只会显得苍白无韵味。其次两者不仅强调力,而同样强用力的巧妙。武术中讲究“四两拨千斤”,讲究力和人力的借 !合一等;书法则在提按顿转、轻重正侧中表现出笔力的技巧。武的上乘功夫,是遇虚则重,临实则刚.运柔而成刚,亦刚亦柔,刚柔兼进,变化莫测;而中乘功夫是刚多柔少;下乘功夫只是使蛮力, 刚无柔。书法能使软绵之笔峰,入本三分,亦讲究刚柔之法。武代运动节奏鲜明,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风、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这讲究动有韵,静有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密合;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运动的结果,表现出韵律节奏的美妙。书法家讲究动与静、迟与速、行与留、神与精,灌输其间,而光彩照人。

从武术与书法的内在联系上看,也是息息相关的。气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运用得相当广泛、内涵相当丰富的范畴。武术中对气很重视,只知使力,粗野莽,不知练气,养气、用气,即使有一吁之 力,也只是隔山观火.只有达到内功的造境。以意夺气,力从气出,气隐力后.气运力实.才是武术的上乘功夫。书法亦然,特别讲究养气、用气,元代书法家陈绎曾列举了书法中练气的情况:“清和肃状、奇古澹、互有出入者是:窗明几净;笔墨不滞、气自然和;山水仙隐,气自然肃,珍怪豪杰,气自然奇;佳丽园地。气自然丽;造化上古,气自然古;幽贞闲适,气自然澹;八种交相为用。变化又无究矣。”书法的上乘,也是进入了由笔墨技巧迄养气、用气、 练气的高层次。此外,武术与书法都讲究心意专一,心意烦散者,难登堂入室,难成大器。习武与书法都讲究悟性.讲究变化.练功家们说过,“全凭心意传功夫”、“内动于心,百体从令”、“意气为群骨肉臣”等等。以心意为灵性,从而臻上乘功夫。学习书法宋州《书法约音》中说过:“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欲紧。运笑欲活,手不主运而腕运,腕虽以心运。武与书法更强调内、外两方面的和谐统一。武术家习武,讲究带、力、气、骨、神,具有内外含一、形神兼备、节奏分明的运动特 色。书法也与此相合,书法塑造的每一个字不仅骨坚.血脉调和.血 肉丰满,而且还必须充着精、气、神,是从健全的形质而至于奕然的神采。古代书论中把没有神采的八法,比之为庙宇中的泥塑木雌,正是因为它们缺乏一种洋溢的生命力和生动情性的抒发。

 

 

浏览1,7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