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兵器,种类繁多。人们多说的“十八般兵器”和“十八般武 艺”是一种概算和总称,只是到清朝,在一些武侠小说里,才具体地 把“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铁棍槊棒、鞭铜锤抓、捌子流星”称为十八 般兵器。这些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技术、套路和单势的功夫称为十 八般武艺。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我国古藉记载 里认为,刀、枪、弓、箭为黄帝所造;十八般兵器是我国古代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其实这些兵器的出现比黄帝、孙膑、吴起时代要久远得多,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粗先为了防身和狩措的需要. 就开始憧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不妨 说也是生产工具)。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期的各个文化遗址中,还 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钱。

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 国时代,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 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 各种各洋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就看不 见了,都由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全定型。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明代谢蜜湖《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瓠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那些兵器, 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 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几种不同说法。

(一)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 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哪十八般武艺? ”“矛、锤、弓、膏、铳、鞭、铜、 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与枪、扒。”这些兵器是该书记述的 主要兵器。此外,还有用槊、杷、槌、莲花铁、窟以及各种刀(腰刀、解 腕刀、解衣刀、滚刀、鬼头把陆刀、板刀、雁泪刀、洗风刀、戒刀、蓼叶 刀、八尺火龙刀、臂风刀、熟钢刀、日月双刀、三尖三刃刀、扑刀、宝 刀)等。

(二) 明代后明万历(1573—1620)年间,谢肇闹在《五杂俎》 郑五中记:“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喜、八 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钢、十三稿、十四殳、十五叉、¥六把 头、十七锦套索、十八白打。”所谓白打,据明代朱国贞在《涌幢小 品》卷十二《兵器武艺十八事》中记载:“白打即手搏之术, 清初周亮工在《闽小记》记载:“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 又云:“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十 八般武艺原来全指兵器,至此“白打”包括进去了。

(三) 明代抗倭名将盾顺之在《武编》中记载:“军器三十六,而 弓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由于明末火器威力尚不高, 作战时仍以弓、弩为远兵利器。因此在军器三十六,武艺十八般中弓列第一位。其余十七种武艺依次为:弩、枪、刀、剑、矛盾、斧、钺、 钺、戟俄、舸、槌、殳、叉、杷头、锦绳,套索、白打等。

(四) 据《简明武术词典》中记载,自清代以来,十八般兵器又有 四种说法。

第一种称刀、枪、剑、镇、镜、戟、棍、叉、耙、铜、锤、斧、钩、 镰、扒、捌、弓箭、藤牌。

第二种与第一种排法一样,唯最后三件改为代、扶、弓矢。

第三种称“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又、锐、钩、 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倒、锤、棒、杆。其间不列远射的 弓矢和防御的牌或藤牌,反映了近代武师-•般不习弓矢,多练套路 的特点。

第四种是近代戏曲界所共认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 鞭、铜、锤、锐、抓、棍、槊、棒、拐、流星等。

(五) 据《体育词典》所载:十八般兵器一般为:刀、枪、剑、戟、 棍、棒、槊、锐、斧、钺、铲、铝、鞭、铜、槌、叉、戈、矛,称为“小十八般”。另一种称为“大十八般”,与《五杂俎》记载的相同。十八般兵 器的大小之分,主要指后一种比前一种兵器用得更广泛一些。

(六) 当今,国家体委把古代十八般兵器中的各种兵器,按器械 性能归纳为四大类,即长器械、短器械、软器跛、双器械。长器械指 大刀、枪、棍、戟、铲;短器械指刀、剑、匕首、鞭、钩、廉,器械指鞭、 三节棍、梢子提、流星锤、绳标;双器械指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双 头枪以及单刀。

以上各种说法虽有所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只不过是在不同的 时期,人们根据实际需要,对某些兵器作了相应的增减,或对排列顺序有所变更。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兵器远远不止“十八般”,只是中国古人认 为九是数字之极,所以历来都喜欢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表示数目众 多。十八是九的两倍,因此,“十八般兵器”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武术家的“雅号”,是人们对他们的尊敬之称。“雅号”有的是取,但大多数为他人所赠。

(一) 因武艺高强,以某种象形而得名。

武术名家孙禄堂精于太极、形意、八卦,演拳走势捷若猿猴,故武林中称之为“活猴王”。霍元甲精于迷踪拳,身形高大似虎,因其面孔蜡黄,故人称“黄面虎”。其他如“鹰爪王”陈子正、“金罗汉”妙兴、“鸿子”高三、“小白猿”陈凤岐、“铁罗汉”徐兆熊、“蝴蝶李”李保荣、“燕子”郭长生、“黑虎”邢三、“通臀狼”胡七、“瞎罗汉”张洛忠、“醉鬼”张三.

(二) 以从事某种职业及局部特征而得名。

八卦掌名家程廷华以制作眼镜为业,故人称"眼镜程”。刘凤春以经营妇女头饰翠花而得名“翠花刘”。如“木马”马贵、“煤马”马淮祺、“估衣梁”梁振蒲、“磁器杨”杨俊峰、“靴子张”张心斋、 “鼻子李”李瑞东、“铁镯瘦尹”尹福、“深眼王”王步高、“韩大花鞋” 韩愧生(其人练功时喜饰红绒翻)、“神跛子”郭成尧、“赛胜英”陈善。

(三) 以某种拳脚、“绝技”得名。

王子平是沧州著名武术家,打败过美、英、法、日等国大力士和 技击家。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一匹惊马狂奔不已,危及着行人的生命安全,他冲上前去,大喝一声,拉住马的缰绳,马被拉动弹不得,故人称“神力王”。形意、八卦名家张占魁武艺高强,以“出手快似闪电”得名“闪电手”。八卦掌名家施继栋脚法精,人戏称为“贼腿”。其他如“神手”唐殿卿、“铁巴掌”吴会清、“铁腿”魏赞魁、“快手”黄中年、“万能手”孙通、“铁胳膊”刘峻岭、“铁普”刘九生、“臂圣”张圣策、“飞腿”刘景山、"神拳”郭永福、“拳魔”蔡桂勤、“燕子” 李三、“千里迫风侠”马凤图、"马步三刀”何快蛟。

(四) 以某种器械、暗器得名。

形意拳名家李存义,1900年参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手持单刀上阵,血染战袍,时人称为“单刀王”。太极拳李书义,除精通太极拳外,以六合大枪闻世,故武林人称“神枪李”。其他如“大刀”王五、“大枪”刘德宽、“花鞭”吴斌楼、“双刀”李风岗、“飞叉太保”郑怀贤、“神弹弓”马华亭、“神弹子”吴英豪。

(五) 以人物的活动区域或数人合而得名。

民国初武术家杜心五精于自然门武功,长期活动于北方地区,行侠仗义,故武林中称为“北方大侠”,也被称为“南方大侠”,如“川西大侠”杨畏之、“淮北大侠”王一瓢、“齐鲁大侠”丁玉山、“ 南侠”韩其昌、“江南镖客”何玉山、“江东老虎”林耀桂、“霸州李”李茂春、“盖京南”程勇。1929年10月,南京中央国术馆国考结束后。

即委派傅振嵩、顾汝章、万籁声、耿得海、王少周五人南下广州,成 立两广国术馆,武史故称之为“五虎下江南享有“五虎将”之誉,著名武术家霍元甲为日本人所害后,精武会由嶙公哲、卢炜 昌、姚倡蟾三人主持,时人称之为“精武三友”。其他如“李氏三杰” 李子杨、李呈章、李星阶;“朱氏三杰”朱国福、朱国祯、朱国禄;“沧州二杰“王子平、佟忠义;“沈阳三老”赫鸣久、胡奉先、相青山等。

浏览4,3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