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健雄阔的线条,配上他那利剑似的双瞳,盖世的 酷脸,真可谓阳刚至极。

李小龙身上无一丝赘肉,无一个多余眼神。他的每个招式,每个 腾挪闪击,都通脱奇简。疾如闪电、静如处子、出手成刀。烦琐削尽留 清瘦。李小龙信奉大道至简,好的武术招数必须具有直接省劲,以最 小力量获得最大功效的特点。

人必须高效节能地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将自身诸种潜能开掘到 极致。这也是李小龙对自我的至高要求。要想在瞬间击倒不同类型 的对手,必须具有全面的实战硬功夫。也就是要求搏击家具有超人的 爆发力与平衡力。李小龙首创的截拳道,就具有这种典型的“四两千 钧”之力。他甚至不招不架,只用一式,便干净漂亮地击倒所有强敌。 百炼成刚绕指柔。李小龙在运用肢体艺术上,在释放人的生命力上, 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说李小龙是为武术而生的,或说武术是为李小龙而生的,都一样。 李小龙使古老的华夏武术走向世界,将中国现代功夫发展到顶峰。同 时,李小龙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使我们看到超越自身局限的可能,感受 到人的精神力量的无上尊贵。

李小龙对截拳道是一种精神认识

李小龙是截拳道的创始人,即使对于武术不太了解的人也都听说 过“截拳道”这一名称。截拳道在国内外的发展可谓风起云涌,有些追 随者亦能模仿的很象,但这毕竟只是外型上的截拳道。实际上截拳道 并不是一个武术的流派,而是李对于武术的一种精神认识。

所以,任何一个欲迈入截拳道殿堂的探奥者,必须先深刻理解李 小龙的指导思想及功夫内涵,以理论来指导实践,才能够获得真正意 义上的成功。否则的话,你即使学会了截拳道,也并非亲身处于搏击 的涡流中,而是仅仅徘徊于周边,掌握一点皮毛而已。

李小龙的截拳道理论,融汇了道家与佛家的境界说。但实际上, 李小龙的心态并非处于这种境界,若他能潜心修炼内功,常年坚持锻 炼自己的思想的话,是能进入这一境界的。那么他的性情,也不至于 这么浮躁和暴烈了。

李小龙在华盛顿大学主修哲学专业,现在已经无从知道李为何选 择了这个专业。武术家和武林高手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武术指导思想 的推动,而不单单是自己有多厉害。李小龙提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 限为有限”的武术哲学思想,并且加以系统化提炼成了“截拳道”。截 字本身有拦截、截停的意思,但是截在粤语中的发音与哲学的“哲”字 相同。制定这个名字的时候,李经过了深思熟虑以一语双关的截字来 表现其体用的拦截和精神上的哲学含义。

李小龙主要弟子如伊鲁山度、罗礼士等人本身就是著名的武术 家,他们精通菲律宾武术或者空手道、跆拳道,在李死后他们根据自己 的对于武术的认识又发展出了新的截拳道流派。虽然有不少人质疑 截拳道是否能在现在的格斗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李小龙的徒 孙保罗•凡奈克现在仍然是美国海豹特种部队的格斗教官之一,从来 没有人能否认这种武术思想和训练体系的实用性及其对武术界的重 大影响。

李小龙酷爱古典哲学,尤其是道家、佛家的哲学理论,因为道家佛 家推崇一个“悟”字,这也是李小龙所尊崇的,即“截拳道只求心悟”。 李小龙曾在一篇文章专门谈到过禅:“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 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一种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慧与技巧相配 合的一种精妙艺术,而且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到的,就象一种科学, 需要寻求实证而由实证中推得。必须顺其自然,象花朵一样,由摆脱 了感情与欲望的思想中绽发出来。所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禅—— 也就是宇宙的自发性。”

李小龙在其武学理论上引用了大量的禅学原理,如“不思不想如 思想般,静视一切技巧即犹一视无睹”;“空是无法下定义解说的,正如 最柔的东西是无法剪断的一般”;“,!>灵的偏狭意谓着心灵的冻结,一 但停止其必需的自由流动性,心灵将不再是真正地处于心灵的状态”; 以及“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完全”与“我系移动着 亦可谓全然未动,我恰似浪涛上的月一般,不止的颠簸、摇移着,其真 义并非在'我正在从事什么'而是在’内心深处的自觉’,'何者深入我 之中',而过份的自我意识系对一切身体行动的最大阻碍”等等。

李小龙还认为,佛家的核心就是一个“禅”字。禅是天竺语“禅 那”的音译简称,意译为“静虑”或“思维修”。人的本性原本清静,与 佛性是一致的。只因为外界七情六欲的干扰而“著相”,人的内心被扰 乱了,因而迷失了本性。通过持戒习禅,内视自心,在静悟中则可摆脱 种种“著相”,由乱返净,从而悟彻自性。从这一点讲,李小龙所崇尚的 “禅”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意义几乎是一致的,最后均 可达到“无所为而又无所不为”的高深境界。在截拳道中,拳理中的禅 理不仅是技乃动作的指导,而且是技巧动作的内容,是与技巧动作融 为一体的。简而言之,禅即拳,拳即禅。

李小龙截拳道的搏击哲学

截拳道是个开放的系统,李小龙认为世界上的武术并无高下之 分,真正的自由搏击在于突破自己的极限,运用多种技能去打击对手。 所以截拳道本身并不介意吸收任何门派的武术招式、技巧乃至训练方 法去提高自己的功力。

李小龙也常常告诫自己的弟子,在展开生死搏斗之前,必须先了 解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比较敌我双方各种条件的优劣长短,找出对 方行动的规律,再按其规律去施行自己的行动,即力求以技巧、以智慧 去战胜对手,而不是凭蛮力。欲于截拳道中所精进,必先对意志有控 制锻炼的意念,忘却成败胜负,忘却骄傲与苦痛,让对方因其挑战而遭 受更严厉的反击。此亦为李小龙不败于天下的要诀之一。李小龙非常崇尚一句古话“将有谋而士卒从令”。谋者,兵韬谋

之谜 略。若有勇无谋,是为匹夫之勇。而蛮干硬碰,以劣击优.,出其所意, 攻其锐利,都是不可取的。若将有谋无士卒勇猛从令,也好比镜中水 月,所以李小龙认为二者缺一不可。若知对方善于“怒”,则要使用一 切方法予以挑逗,激其怒而攻击之。李小龙本身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要知道怒则心慌,慌则意乱。意乱则拳慢,这就是我方要达到的目的。 只有谋勇兼备,才能沉着镇定,临阵不乱,与敌交手就不会头昏眼花、 手脚忙乱。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是李小龙最常用的一种诡诈的战术。人们 为了防卫自己,乃将无限的灵活变化,转变成僵化的、限定的传统形 式。欲解截拳道,一个人必须能舍弃一切思想、形式与派别,甚至需要 抛却何者是何者不是所谓的截拳道之理想。在截拳道中,可以人为地 制造对方的过失而取之。无论是攻还是守,都应以“示形”、“动敌”的 方法来诱骗和调动对方,尽量隐蔽自己的战术意图,迷惑对方,使其产 生错觉,陷入判断失误和行为错误的困境中,然后乘虚而入,给敌方以 致命连续重击。同时,还要努力做到敌变我变,灵活运用自己的战术 与技法,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且指上打下,声东击西,绝不呆板地运 用一个战术和招法打到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这个道理。截 拳道的终极绝非在琐碎、零落的一招半式的技巧上,而是心灵极高的 孕育和肉体发挥至极限的锻炼。问题不在发展新的招式上,而是回过 头来发掘我们遗忘在后面的,而这些却一直与我们同在,从未曾丧失 过或受过歪曲,除了我们遗忘了它们的错误外,它是一无受损的。

兵贵神速,强劲凶狠这些信条已被李小龙背得滚瓜烂熟,且运用 自如。李小龙的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因其是 无派别的,也可区于任何派别。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为任何限

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巧,而一切手段均为其所用。进攻时必须强调 迅速,使对方根本来不及防守,并且击中对手时,要力图使自己的拳脚 "穿透”对手,给敌以致命重创。李小龙还要求拳手在出拳未达到目的 时,应疾速由攻转守,继而采用新的攻势,找机会再去创击对手。截拳 道使我们一旦确定了方向,即不再回首反顾,它对生死是置之度外的。 超越因果宿命之途,全在于心灵与意志的适当运用其力量。

无自我意识时,艺至最高之境界。一个人一旦能超乎其所做事物 成败之关切,则必可发现“自由”为何。拳与脚均是消除自我意识的武 器,此等武器代表着直觉的力,本能而直接不似智慧与复杂的自我意 识。它并不分裂自己,即能防卫自立独立性。此等武器是你一往直前 而无回顾回盼的。截拳道避免一切的肤浅、不实、而系直贯复杂的核 心。截拳道并不虚张声势,它并不迁回地夹着,而系一直线朝向目的 地。简捷地一直线是两点间最近的距离。

李小龙对自己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解释是,当你 学习实战时,会学习怎样出拳,怎样运用腰腿的力量配合。但在争斗 当中,就需要根据对手来调适你的动作,这样就做到了无限。截拳道 的宗旨是实用,如果掺入虚伪的东西,必然会将现众引入迷途,从而误 人子弟。截拳道之技巧简单地说就是如何动作简捷直接,如何表现真 正的自我,它是存在而真实的,能自由无拘无束不为外在的依恋、偏颇 所限,截拳道不单纯在技巧上,更重要的是它对灵的探究与锻炼。

正是李小龙这种讲求实用、直接的武术思想,摒弃一切门派之见 的传统,并且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宣扬自己的武学观念,从而使得“截 拳道”得以发扬光大。

李小龙功夫哲学的阴阳论学说

太极又叫做阴阳,是中国远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末期就已经创 立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把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归纳为阴阳两大类,用 双鱼符号来表示。此二者相互依

存,相互争斗,相互转化,循环不息。 “阳”代表了肯定、积极、雄性、实际、明亮、白昼、热量等;而“阴”则恰 恰相反,它代表了否定、柔软、雌性、脆弱、黑暗、夜晚、寒冷等。太极的 理论基础是,世上万物是没有一成不变、保持永久的。换而言之,当事 物发展到鼎盛期后,就会由盛转衰,此时的衰即是“阴”,而衰到极端的 时候则转入盛,此为“阳”,盛是引起衰的因由,反之亦然。而整个的过 程则是盛衰交替重复的过程。

 

浏览7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