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气功的第二次大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人物有东晋的葛装(公元281——341年)和南梁的陶弘景(公元456 -—536年)葛洪自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书。《抱朴子》对 行气之道有详细的描述。葛洪说,(行气)其大要者,胎息而巳。得胎息者能不以鼻 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龙(气) 算中引焉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 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有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 以鸿毛著奠口之上,吐浜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自转增 其心数,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夫行无当以生熟之时,勿以死灰之时故曰“仙人服 六熟”,此之谓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中六时为生无,午后以至夜半六时为死宠。死赞之时一 行灰无益也。
《抱朴子》中还叙述了炼丹服药之术、玄素之术(房中 术)其要旨是成仙。另有大量的方术怪异记载,有些类于现在宣传的特异功能,如以气禁水「河水竟倒流一二丈多 以大钉句入柱中七八寸,以气吹之,“钉即涌射而出"在 大寒之市可以发气使水不结冰,又能使一里方圆内各家的饭 都煮不熟两军对阵,可使敌人拔不出刀剑,射出的箭又转 囿朝自己飞回气能使方圆数十里内的虎豹毒蛇“伏不能 起” 又能止血、续骨连筋;运气在身,利刃亦无法伤 之陶弘景宗通明,后隐居于句容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 他曾辅佐萧衍夺帝位广建立南梁,当时人称他为“山中宰 相”陶弘景着有《真灵位业图》、《真诰》等书,被奉为 道教典籍。在《真诰》一书中,陶弘景对气功的功法和效果 进行了更详尽的描述'例如:卧起当平东(气)正坐,先叉两手,乃度以掩项后:因仰面视,举项,使项与两手争为之三四止;使人精和 必通风气不入,能久行之;不死不病,毕,又屈动身 体,申(伸手四极,反张侧掣,宣摇百关,为之各三此当口诀。卧起先以手巾若厚帛拭项中四面及耳后,使圆匝热,温温然也。顺发摩项,若理栉之无数也。《良 久》摩两手以治面目。久行之厂使人目明而邪气不干,形体不垢腻.生秽也。都毕,乃咽液二十过以导内液。这 是讲面部按摩术和导引功。
以平旦于寝静之中坐卧任己,先闭目内视:仿佛使如见五藏(胜)毕,因口呼出气二十过,临目为之, 使目见五色之气缠绕在面上郁然,因入口内(纳)此五色气五十过毕,咽液六十过。
这是讲引旬和气功效果。
陶弘景也讲炼丹服药和房中之术,仙道色彩更浓。但 是,魏晋六朝时期的养生术毕竟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行气养 生之法此起春秋战国时期更完备更周密了,同时也掺进了更 多的迷信威分,使行气之道中充满了神语仙诀,这是道教发 展的必然趋势。
气功的第三次大发展出现在唐宋时期。.
唐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在葛洪的“脍息" 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行气之术。他在《枕中方》中 说,“凡行气之道,其法当在秘室,闭户、安床、暖席,枕起,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气,口更翕之。能十二常以夜半之后生气时闭气,以心中数,令 他强调以“守一之道”来达到“耳无所闻, 目无所见,心无所思"的境界。孔思邈在《千金耍方》卷二 十七养性” 一篇中载有“天竺国按摩法”,又称“波罗门 十八势”,是一套完整的导引健身操。生活在唐代睿宗、玄宗时期的道士司马承祯也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学家,道家养生名 著《天隐子》一书相传即为他所撰。《天隐子》中较有价值 的是有关于公存想”的论述,另外对按摩一道也有所阐发。到 了宋代,北宋人张君房集道家服食、炼气、内外丹、方术之大 成,辑成《去笈七签》122卷,其中仅炼气功法就有七十余种,可谓中国古代气功养生术的总汇。至此,中国古代气功已嗪儿;辟谷以及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诸多功法 和气功理论都已完备成套。同时,武术与气功互相渗透,气功吸收武术的一些动作以加强导引效果,武术家则把气功作 为练武的一项童要内容,重视通过气功训练来挖掘人体内部 菌潜在力量,使气与力合而为一。这不仅促进了少林拳等外 家拳的发展,而且为内家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宋元之后, 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成为中国武术史上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使 中国武术更趋于成熟和完美。
'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第四次气功高潮,当时有一个叫 因是子的人,于判14年写了一本《因是子静坐法》(后改定 为《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提倡静坐健身之道,其法 频验,在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掀起了一股“静坐热”,并曾引 起一场争论。这位因是子就是著名的佛学家蒋维乔教授 (1872—1958)。他是江苏武进人,字竹庄,早年曾执教于 上海光华大学等校,著有《佛学概论《中国佛教史》 等书。他自幼多病,二十八岁时患严重肺结核,咯血甚剧, 遂下决心隔绝妻孥在一间静室内专心练功,以静坐为主, 调身、调怠、调心,以佛教中的止观法门来摒去杂念妄心, 费了二百多天时间先后打通了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以后 又打逋了奇经八脉,觉得仿佛换了个身体,百病若失。 1956年,他以八十四岁高龄在首都中医研究院作了《谈谈气 功疗法》的报告,当时他身体仍然十分健康厂终年无病。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宣传气功的书籍,其中也有 些夹杂着不少方术迷信的荒诞成分。与此同时,社会混乱, 秘密会社遍布南北,民间兴起了一股“武术热”,后来官方 也提倡“国术”,形成气功与武术并举的局面。
从对中国气功发展历史的简略回顾中,可以得出如下三 个结论:
(一)中国气功基本上是道家养生术的产物,道家对中 国气功无论从实践上、从理论上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古代气功除了其独特的健身功能以外,又多与成 仙得道、房中术、方术等混揉在一起,宣传跻变、飞升、遁 形、尸解、御女、行法等种种荒诞不经的观点,含有较多的 迷信成
(三)历史上气功的发展与气功热潮的出现多是在社会 混乱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我们民族的明哲保身、独善 长乐以及信奉神怪的传统思想的一种体现,含有一定的消极 因素。同时夕它也是群众思想迷惘、情绪消沉的一种反映研究 气功的兴衰,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某个特定历史阶段中社会思 想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气功的兴衰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蒋维乔与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属于佛门气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 养生之道。蒋维乔于血14年出版《因是子静坐法》以后,销 路极广。其后,他又采取佛教夭台宗的止观法,写成《静坐 法续编》一书,大约在1918年问世。以上两书先后重版数十 次,在社会上大受欢迎1954年,蒋维乔以82岁高龄,总结了数十年的静坐练功经验,大大丰富了前两书的内容,总括 为一书,定名为《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出成。
据作者在书中介绍说我自幼多病,身体消瘦骨立。梦遗、头晕、腰酸、 目总、耳鸣、夜间盗汗,拜种征象,不一而龙。偶然出;走不到半里路,就脚软乏力,不能举步。到十五六 岁时候病象更多,怔忡、心悸、潮热往来。记得十七岁 的春夭每夭午后身体发热,到明夭早晨热退,绵延到 十八岁的夏夭方愈。当疾命厉害时,也常常请医生诊治 服药,然一箴效脸也没有。家中有一部中医书叫《医方 集解》的,它的末了一卷,说及瘠病不是方药所能治, 必须自己静养,可慢慢的转弱为强。书中引用有道家挣 "小周天”方法,教人下手修养,我乃照样学习厂果然 有效。
但是他在身体稍好以后并没有坚持下去。22岁结婚后旧病复 发,28岁时咯血“病情日剧,蒋维乔格于是下最大决心,屏 除一切药物,隔绝妻孥,独自一人,别居静室,谢绝世事, 继续行持静坐功夫,规定每夭子、午-卯、酉四次,每次一个,非但种种毛病一朝全愈,而且步履轻健,一举足能走数 十里,也不觉疲乏。”

浏览1,0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