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象形拳
在《尚书》里把模仿各种动物形象或动作的“舞”称为“百兽舞",以后和技击方法结合,就逐渐形成象形拳术。象形拳分象形、取意两种。前者以模仿动物和人物的形态为主,追求形象.技击性 较差;后者取意动物的搏击特长来充实动作,技击性校强。主要有猴拳、鹰拳、蛇拳、螳螂拳、鸭形拳、醉拳、武松脱拷等。象形拳不仅能健身,且对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和艺术美有一定价值。以下分别介绍象形拳的主要拳种:
(一)猴拳
早在汉代就有“猴舞”。以后各代逐渐发展起来.把单纯模仿 动作形态和武术击技结合起来。明代《江南经略》中载有“猴拳三十六路”,可见猴拳当时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猴拳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区、师授、练习者个人特点不同,形 成了不同的技术风格,但在眼、神、身、手、步等方面挪要求做到刚、柔、轻、绵、巧、躲、闪、神、束、抓、甩、采、切、刁、单扣、顶、缠、蹬、 踹、弹等。
近代猴拳多以套路的形式组成,如 出洞、窸望、看桃、攀蹬、摘桃、蹬枝、藏桃、蹲坐、采桃、喜乐、惊窜、 入洞等。有的为了增加健身及表演效果,编入一些跌护滚翻、旋子动作等。避重侧进、神速先夺为其技击的指导思想。
练习猴拳必须做到形象,意真,法密,步轻,身活,这是猴拳的 基本要求。
(二)鹰爪拳
鹰爪拳脱胎于翻子拳,是在翻子拳的劲力、身法、手法基础上, 仿效鹰的形态的击法而创出的拳术,故名。
据传说,鹰爪拳源于河北雄县,创始人系清人刘士俊(河北雄 县孤庄头人)。后世传人曾将岳式连拳、翻子拳部分动作(如铁、杆、 双裹手等)与鹰爪拳融合而发展成一较大的派系,故又称“鹰爪翻 子门"、“鹰爪翻拳”。传人陈子正曾在上海精武会广授此拳,后盛行 于南京、武汉、海南、香港等地。
鹰爪拳的特点是“出拳掌打,回手鹰爪,拳密如雨,脆快似鞭”, 故其手形似鹰爪(第二、三指节卷屈,手背后张),手法有抓、打、掐、 章、翻崩、靠,动作有“晨鸾展翅”、“雄鹰捕食”、“鹰击长空”等。鹰爪拳的套路有鹰爪拳、鹰爪连拳、鹰爪行拳等。
(三)鸭形拳
据传说唐末四川蛾嵋山有位陆雅绿鸭;道人,对放牧的一群 鸭子,经多年观察,模仿,结合武术特点编成了鸭形拳。但此说查无凭据。鸭形拳实际是天津李恩贵在解放后自编的,曾在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表演过。鸭形拳手型有拳攻钩,步型有弓步、虚步,手法除搂、钩之外, 以掌法为主.掌法有托、插、穿、摆、掖、掷。步法有行步、拖步、击步、 盖步、襟转步等" ,演练时,要求甩动自然,腿和脚蹬撩踢动,身停前后左右摇晃,使身体部位都能得到锻炼。
〈四)蛇拳
蛇拳原是少林金刚祥禅师自然门的护山拳,共有七路,在寺僧 中传授,后由静悟禅师传智源。智源在1979年广西南宁全国武术 交流大会上表演过,又先后传给浙江沈素娟、张小燕。蛇拳是七拳之一,以练柔为主,模仿蛇的各种动作形象,富有 技击内容,讲究周身蓄劲,根据含机蓄势,处处可发,外柔内刚,开合得宜,内外兼修。
蛇拳要求上体松活,下肢步活踏实,有弓步、跪步、丁步、独立 步、麒麟步等;手法有穿、插、按、劈、钻、庄、挑、崩、冲、劈、勾等。拳谱规定,实战时,“身要颤,步要转,手忽闪神要战。圈绕步,步潜身,用指抢喉快为准,龙戏珠掌插胁,勾手啄人勾顶击,脚尖点,虎 爪进,急来便应巧柔还气发劲时伴以“呵”、“哈”或等声音,以 壮势。主要动作有金蛇陆起、白蛇吐信、风蛇绕树、毒蛇溃沫、角蛇应尾、怪蟒出穴、巨蟒翻身等。
(五)螳螂拳
螳螂拳相传系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反清复明义士王朗创编。王 朗自幼时好武,曾到河南少林寺学艺,后因清兵焚烧少林寺,王乃 出走峨嵋山、昆仑山,各地寻师访友,遍历数省后回山东。他虽苦练 武艺,但因身材矮小,与师兄弟角技屡被击败,后在密林深处,偶见螳螂捕蝉,有所悟。创造了勾、搂、采、挂、刁、缠、劈、滑等技法,而成 此拳。螳螂拳在传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许多流派,如秘门螳螂、八步螳螂、梅花螳螂、摔手螳螂、光板螳螂、玉环螳螂以及硬螳螂等。
螳螂拳有“取螳螂特长之意”,在精神上取螳螂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神态,手法上则吸收其巧妙快速动用两个前臂当“刀斧”进 行突袭的动作,身法上则取其踏实、稳固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突跃动作。
螳螂拳采用勾手,技法有勾、搂、刁、采、封、刀等动作。用勾顶击打称为“秘肘”.用法有撩、弹、圈、盖等.由这些技法组成的动作有“螳螂斩腰”、梨花摆头”、“磨盘手"、“织女穿针”等柔手,有“翻 手辘伊捶”、“崩捶闭门腿”等长攻远击及“螳螂捕蝉”、“螳螂上槌” 等猛攻硬击法,也有猿猴的动作,如“高山望风”、“猿猴蹬枝”等。
螳螂拳发力时要求腰身、手臂晃动与颠抖,以达到快与猛,但有时也用柔劲。总的要求是力法上要刚、柔、脆、快而不乱,因为劲 道上讲究“转环劲”、“缠抖劲、绞丝劲”等。
套路演练要求“枝摇根固”、“只动腰,不走胯”,在气势上“式快招连"、“一招几变”。
2. 洪家拳
洪家拳名列广东十大名拳之首(洪、刘、蔡、李、莫……),其普及程度也可称首屈一指。它不但流行广东,而且还流行广西、江西、 湖南和其它省及港澳地区,东南亚、欧、美等国的华侨聚居点。这种拳易学,易练,攻防性较强,实用价值高,故易于普及。
洪家拳的创始人洪熙官,是福建漳州人,少年时,曾在福建泉 州少林寺学艺于志善禅师。据说当时少林寺有一批反清复明的志 士,因被清廷发现,官兵追捕,并放火烧毁了少林寺,洪熙官等人随志善禅师从寺里逃出,南来广东,隐居广州光与寺.在寺内广收门 徒,传授少林拳术及继续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又由于清兵追捕,再 次四散逃亡.洪熙官逃入“红船”(当时剧界的交通工具)他在“红船”中当杂役,以掩饰身份,日久,与武生王宝华相熟,遂受教练习少林拳术,后来在花县炭埠教谭敏等人。大家觉得洪熙官所教的拳术,别具一格,为了纪念他,才把这种拳术称为洪家拳.
在清兵追捕下,洪熙官弟子到处逃避,有的匿居乡中,有的远 走他方,或漂流海外,故洪家拳得以到处流传。
晚清年间,广东南海县的黄麒英、黄飞鸿父子,是洪家拳的佼佼者,他们大力普及洪家拳,到处设馆授徒。有林世荣,也是广东南海县人,由于他资颖过人,深得黄飞鸿的器重,亲授洪家拳术。
洪家拳原有“四平大镇”、“三箭”、“铁箭”、“卜形”等拳套,林世荣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不断揣摩,创编了“虎鹤双形拳”、“工字伏虎拳"。经过不断传授,这两套拳术又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成为近 代洪家拳的代表作。
洪家拳的特点是:
(一)动作朴素,刚劲有力。在整个套路中,每个动作,都是手足并用,左右交替,干净利落。每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发力,要步随腰 转,力从腰发。
〈二)动作精炼,由简到繁。在整个套路中,编排较为合理。每 套的前半段,都是基本动作,然后逐步深入,简而易练。
(三) 动作都有特定的名称如第一式称“龙虎出现”第二式称 “二虎藏踪”等等。动作形象,名称新颖,使人易学易记。
(四) 动作舒展,节奏性强。
近年来由于国家体委的重视,洪家拳得到进一步发展。该拳中的“虎鹤双形拳”,列为体育院系武术教材内容之一,以致普及全国。
浏览2,805次